田金玉 陳安瀾 劉窮志



【摘 要】 利用2012—2020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面板Logit回歸模型實證檢驗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三者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環境不確定性程度越大,企業越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良好的內部控制有助于降低環境不確定性較大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但該關系僅在分析師低關注企業以及非國有企業中存在。進一步檢驗發現,信息與溝通是發揮內部控制調節作用的關鍵要素,主要通過改善信息環境、提升信息透明度緩解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負面影響。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具有風險免疫功能,有助于緩解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因此完善內部控制系統,尤其是加強信息與溝通對企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審計意見; 環境不確定性; 內部控制; 機制檢驗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14-0010-08
一、引言
近年來,受新冠疫情、數字化轉型以及碳減、碳中和等因素影響,我國企業發展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瑞幸咖啡、康美藥業等企業財務舞弊案件的爆出,也引發了社會各方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結果的關注。為規范審計環境,提升審計質量,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財務審計秩序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注冊會計師審計成為規范市場監督環境、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減少不穩定因素的重要一環。
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完成審計工作后對被審計企業是否符合標準出具的意見評價,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載體,具有較高的信息含量。在實務中,審計意見一方面能客觀反映被審計企業財務信息狀況,為報表使用者決策提供信息依據,便于決策者針對企業實際做出有效的投融資決策,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作為外部信息的重要傳遞媒介,將直接影響外界投資者對企業的市場反應。當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時,消極信號的傳遞會降低外界對企業的信任度[ 1 ],對股價與相關信用評級產生負面影響(苗丹,2017),尤其在當前環境不確定性不斷增大的背景下,使得企業風險增大。因此,緩解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然而,當前環境不確定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創新[ 2 ]、企業風險、企業績效[ 3 ]以及企業投資[ 4 ]等層面,較少從審計業務層面探究環境不確定性的直接和間接效應。
內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重要審計依據,注冊會計師往往據此確定相關審計程序與審計方案,分配審計資源,出具審計意見。由此可見,內部控制對改善審計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那么,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否緩解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呢?
為了研討上述問題,本文利用2012—2020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對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三者關系進行深入探究,以達到提升審計質量、完善內部控制系統建設等目的。較之已有研究,本文貢獻主要有:(1)將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置于同一研究框架,實證檢驗了三者的直接關系和間接關系,擴大了審計意見研究邊界;(2)引入產權性質及分析師關注變量進行異質性分析,豐富了分析師關注、產權性質相關研究文獻,為構建高效的內部控制系統提供了理論依據;(3)從作用機制展開研究,擴充公司內控治理研究成果的同時為該研究方向提供了新視角。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環境不確定性與審計意見
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類型,作為一種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信號,將對企業自身以及信息使用者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注冊會計師往往會謹慎地進行審計意見決策。環境不確定性的加劇,增大了信息不對稱程度,使得企業經營、財務等狀況均受到一定影響,使內部管理層對企業未來前景預測的難度提升。在委托代理關系中,管理層業績與薪酬密切相關,不穩定的業績不利于管理層提升薪酬。基于提升業績、獲得超額報酬的考量,管理層盈余管理動機增大,更易做出操縱盈余等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決策行為[ 5 ]。由于盈余管理存在一定隱蔽性,注冊會計師只能基于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信息做出評價,注冊會計師審計過程變得愈加復雜,面臨的審計風險也在不斷增大,出于降低審計風險的考慮,注冊會計師會傾向于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此外,當企業面臨較大環境不確定性時,外界的波動使得企業自身固有風險增大,為適應環境變化,企業頻繁地進行戰略調整會降低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信賴度,進而引發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懷疑,為了維護聲譽,降低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增大。
據此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環境不確定性與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正相關。
(二)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
內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重要的審計依據。良好的內部控制能規范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降低管理風險,提升經營績效,改善企業的財務報表質量。當環境不確定性增大時,健全的內部控制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 6-8 ],緩解信息的不對稱,令外部信息使用者獲得更多企業相關信息,更好地監督企業,抑制管理層盈余管理等舞弊行為的發生,使注冊會計師有理由相信被審計企業存在較低的重大錯報風險,基于對企業的信任,注冊會計師往往更傾向于出具“清潔”的審計意見類型(單松,2020)。另一方面,健全的內部控制能增強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擁有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的企業,能在環境不確定性程度較大時,根據企業當前實際情況制定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將困境轉為機遇,降低企業整體經營和財務風險,保證企業可持續經營,進而有效緩解環境不確定性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由于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需要反映企業真實狀況,在上述情況下,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降低。
據此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2:內部控制對環境不確定性與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關系產生負向調節作用。
(三)分析師關注影響
分析師關注主要是指分析師憑借自身專業業務能力,根據收集的相關信息對被關注企業整體進行的評價。在數字化發展不斷加快的當下,分析師對資本市場信息引流作用愈發凸顯。作為一種新式信息引流媒介,分析師關注對改善企業信息環境、規范企業經營均產生重要影響。然而,是否分析師關注越高越好呢?對此,本文將該變量引入論題,探究分析師關注對內部控制調節作用的影響。
一方面,分析師專業的分析增大了信息透明度[ 9 ],改善了企業信息環境。通過多年對行業的深入研究,分析師已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以及信息廣泛獲取渠道,能針對企業內部存在問題發表相對公正的評價。處于信息劣勢方的注冊會計師通過分析師解讀,能夠增大對企業經營水平、財務狀況等方面的認知,以更客觀的角度審視企業整體風險。在這一過程中,分析師關注與內部控制相互促進、相互修正,發揮出協同效應,有利于推動內部控制系統重塑,提升內部控制質量,令內部控制調節作用更為顯著。
另一方面,當企業受到分析師較高關注時,分析師發揮的信息解讀與外部監督效能有利于改善企業內部治理環境及外部信息環境,進而降低企業整體經營風險。因此,較之分析師低關注企業,分析師高關注企業受環境不確定性影響相對較小,企業內部控制發揮的調節作用相對不顯著。此外,隨著分析師行業的發展,投資者越來越信賴分析師做出的評價,有些投資者甚至將分析師盈余預測作為衡量企業業績好壞的重要指標,分析師對投資者決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于管理層而言,分析師的評價將引導投資者決策,對自身業績產生重要影響,為營造良好聲譽形象、維持業績水平,提升分析師的評價成為管理層重要治理目標之一。但當管理層過度在意分析師評價或分析師給予企業過度關注時,過重的業績壓力可能會增大管理層盈余管理動機[ 10 ],催生一系列隱蔽操縱利潤手段,尤其是在企業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為提升業績,管理層甚至可能利用職權之便,尋求企業董事會、監事會、其他員工等多方合作,致使內部控制合謀風險上升,內部控制質量降低,從而不利于內部控制發揮調節作用。
據此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3a:內部控制的調節作用在分析師高關注企業作用顯著。
H3b:內部控制的調節作用在分析師低關注企業作用顯著。
(四)產權性質影響
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在抵御環境不確定性風險上存在差異,進而影響企業被出具的審計意見類型。對此,本文將產權性質納入論題,探究該變量對內部控制調節作用的影響。
首先,由于兩種類型公司經營理念存在較大差異,經營方式大不相同,國有企業往往承擔著更重的政策目標,與政府聯系相對更為緊密,也更易受到政策優待。政府會通過提供各種隱性擔保或財政支持等措施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良好的制度環境為國有企業提供生長沃土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企業抵御環境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較之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面臨的經營(破產)風險相對較低。其次,國有企業具有嚴格的業務審批程序與規范的制度體系,當環境不確定性不斷增大時,企業能通過有效手段降低經營風險,保障自身可持續性經營。此外,國有企業管理層不僅在企業身居要職,而且擔任一定黨內職務[ 11 ],相較于非國有企業的高管,他們除了要遵守企業相關法規外,還要遵守黨內組織紀律,制度的約束,使國有企業管理層往往不易做出操縱盈余等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行為。綜上所述,政府的扶持、規范的內部治理體系,為國有企業抵御風險提供了堅實保障,使之受環境不確定性影響相對較小,內部控制發揮的調節作用也就不顯著。
據此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4:內部控制調節作用在非國有企業作用顯著。
三、研究樣本及模型
(一)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2—2020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企業為初始樣本,并進行了如下處理:(1)剔除初始樣本中所有*ST、ST及金融保險類企業樣本;(2)剔除相關數據缺失的企業樣本;(3)剔除個體年份不足五年的數據樣本;(4)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1%的Winsorize縮尾。最終,得到9 374個觀測值參與實證。本研究相關財務數據來源于WIND、CSMAR以及迪博內部控制數據庫,使用的統計及數據處理軟件為Stata16。
(二)變量定義
審計意見(Opin)。采用現有研究中最常用方式,當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時取值為1,其他為0。
環境不確定性(EU)。參考申慧慧等[ 12 ]的研究,用企業業績波動予以衡量。具體做法如下:利用模型(1)計算各企業過去五年的非正常銷售收入標準差(其中Sale為銷售收入,Year為年度變量),將非正常收入標準差除以過去五年銷售收入平均值得到各企業未經行業調整的環境不確定性,將同一年度同一行業所有企業未經調整的環境不確定性認定為行業環境不確定性,用未經行業調整的環境不確定性除以行業環境不確定性,將計算結果作為本文環境不確定性衡量指標。
Sale=?諄0+?諄1Year+?著 ? (1)
內部控制(IC)。參考楊德明和胡婷[ 13 ]的研究,用迪博數據庫中內部控制指數除以100予以衡量。
分析師關注(Analyst)。以年度內針對上市企業發表研究報告的分析師人數衡量表示,人數越多代表分析師關注越高。按照分析師人數數值大小以中位數為界,將大于中位數賦為1,設為分析師高關注組;小于等于中位數賦為0,設為分析師低關注組。
控制變量。參考以往研究選用以下控制變量:財務指標(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總資產收益率)、所有權結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產權性質、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獨立董事比例)、企業治理(企業虧損、托賓Q值)。
具體變量說明如表1所示。
(三)模型設定
由于被解釋變量審計意見為二分類虛擬變量,因此在模型構建上本文建立了以面板Logit為基礎的實證檢驗模型,以此驗證前文提出的假設。
為探究環境不確定性與審計意見關系,驗證H1,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Opini,t=?琢0+?琢1EUi,t+∑?琢kControlsi,t+λi+?自t+?著i,t (2)
為探究內部控制的調節作用,驗證H2、H3、H4,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Opini,t=?茁0+?茁1EUi,t+?茁2EUi,t×ICi,t+?茁3ICi,t+∑?茁kControlsi,t+
λi+?自t+?著i,t? (3)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為全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由表2可知,審計意見(Opin)均值為0.0177,表明僅有約1.8%的企業年報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大部分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環境不確定性(EU)均值為1.2245,最大值為23.62,最小值為0.0098,標準差為1.2536,可見我國上市企業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程度差異較大。內部控制(IC)均值為6.5637,最大值為9.8560,最小值為0,說明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存在較大差異,部分企業亟待完善內部控制建設,提高內部控制質量。控制變量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均在合理范圍內且基本符合正態分布。
(二)回歸分析
1.環境不確定性與審計意見
以環境不確定性(EU)為解釋變量,對模型(2)采用面板Logit隨機效應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列(1)僅控制了時間和行業固定效應,環境不確定性回歸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列(2)加入了其他控制變量,環境不確定性回歸系數仍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結果表明環境不確定性將顯著提升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H1得到驗證。
2.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
根據模型(3)進行面板Logit隨機效應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列(1)僅控制了時間和行業固定效應,環境不確定性與內部控制交互項回歸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負;列(2)加入了其他控制變量,環境不確定性與內部控制交互項回歸系數仍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良好的內部控制能降低環境不確定性較大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H2得到驗證。
3.分析師關注的影響
根據模型(3)對分析師關注變量進行分樣本面板Logit隨機效應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列(1)、列(2)為分析師高關注組回歸結果,交互項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列(3)、列(4)為分析師低關注組回歸結果。列(3)中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交互項回歸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負,列(4)加入其他控制變量后,回歸結果仍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內部控制調節作用在分析師低關注企業顯著,本文H3b得到驗證。
4.產權性質的影響
根據模型(3)按照產權性質進行分樣本面板Logit隨機效應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列(1)、列(2)為非國有企業組回歸結果。列(1)中環境不確定性與內部控制交互項回歸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負;列(2)加入其他控制變量后,環境不確定性與內部控制交互項回歸系數仍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列(3)、列(4)為國有企業組回歸結果,均未通過顯著性測試。表明內部控制調節作用在非國有企業顯著,本文H4得到驗證。
(三)穩健性檢驗
1.傾向得分匹配法(PSM)
為應對樣本選擇偏誤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本文將環境不確定性以中位水平為界,劃分為高于中位水平的高環境不確定性組(處理組)和低于中位水平的低環境不確定性組(控制組),以Size(企業規模)、ROA(總資產收益率)、Lev(資產負債率)、Top1(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INST(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TobinQ(托賓Q值)、loss(是否虧損)、SOE(產權性質)、Indep(獨立董事比例)為協變量,按照1:3的匹配原則計算傾向得分,對匹配結果進行了平衡性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匹配后樣本與匹配前樣本無顯著差異,匹配效果滿意,通過了平衡性檢驗。并將匹配后數據樣本代入模型重新回歸,回歸結果與前文結論相一致。說明在解決內生性問題后,原假設依舊成立。
2.替換自變量
參考李偉[ 14 ]的研究,將未經行業調整的過去五年營業收入標準差作為環境不確定性替換變量參與原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與前文假設相一致,表明研究結論具有穩健性。
3.剔除發生財務造假年份樣本
考慮到2013年萬福生科、2018年康美藥業發生財務造假案件可能引起注冊會計師更嚴格出具審計意見,從而模糊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三者關系,本文剔除了發生審計造假事件當期樣本,對剩余樣本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與預期相符,說明研究結論具有穩健性。
五、機制檢驗
不斷增大的環境不確定性將顯著提升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那么,環境不確定性究竟是通過何種機制產生影響的呢?內部控制又是如何發揮調節作用的呢?
本文認為環境不確定性會降低企業信息透明度,使注冊會計師難以獲得企業特定信息(如年報、各種信息披露公告等),出于謹慎性考慮,注冊會計師更傾向出具保守審計意見,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增大。為了對作用機制進行檢驗,參考辛清泉等[ 15 ]的研究,從盈余質量、信息披露考評分值、分析師人數、分析師預測準確性和審計師五個角度構建企業信息透明度的代理變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參照Lang等[ 16 ]的做法,對上述五個變量百分等級求平均值,以計算數值作為衡量信息透明度的綜合指標(TRANS),TRANS越大,表明企業信息透明度越高。在模型構建上,借鑒余典范和王佳希[ 17 ],溫忠麟等[ 18 ]的思路,構建模型(4)—(6),用于驗證信息透明度的中介效應,模型(7)用于檢驗內部控制的調節效應。
Opini,t=?琢0+?琢1EUi,t+∑?琢kControlsi,t+λi+?自t+
?著i,t? ? (4)
TRASNSi,t=?茁0+?茁1EUi,t+∑?茁kControlsi,t+λi+
?自t+?著i,t? ? (5)
Opini,t=?酌0+?酌1EUi,t+?酌2TRANSi,t+∑?酌kControlsi,t+
λi+?自t+?著i,t? ? (6)
TRANSi,t=?滋0+?滋1EUi,t+?滋2EUi,t×ICi,t+?滋3ICi,t+
∑?滋kControlsi,t+λi+?自t+?著i,t? (7)
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列(1)中企業信息透明度與環境不確定性回歸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負;列(2)中環境不確定性與審計意見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企業信息透明度與審計意見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負。上述結果表明,環境不確定性降低了企業信息透明度,使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顯著上升,即信息透明度存在中介效應,且發揮的是部分中介效應。列(3)回歸結果中環境不確定性與內部控制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內部控制通過改善企業信息環境提升了企業透明度,從而削弱了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進一步,為深入研究COSO內部控制五要素中是何種要素對改善信息環境、提升信息透明度起作用,本文分別以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指標中位數為基準,將大于指標中位數水平數據賦值為1,其他賦值為0,構建各要素與環境不確定性的交互項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8所示。
回歸結果中僅有信息與溝通同環境不確定性構成的交互項通過了顯著性測試,且該回歸系數在5%水平下顯著為正,這意味著內部控制五要素中,信息與溝通是改善信息環境、增大企業信息透明度的關鍵要素。即信息與溝通作為內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以及內部控制的不斷完善有著重要作用。主要通過內部信息溝通方式幫助員工及時了解企業相關信息,提升工作效率,推動企業高效經營,令企業有意愿對外進行信息披露;通過外部信息溝通方式及時向外界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非財務信息,樹立良好企業形象,保證內部控制系統健康運行,從而最終削弱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六、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文將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以2012—2020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運用面板Logit模型就三者關系進行研究,得到結論如下:環境不確定性增大將顯著提升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健全的內部控制有利于降低環境不確定性較大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但該調節作用僅在分析師低關注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中顯著;從作用機制展開進一步探究,發現信息與溝通是內部控制發揮作用的關鍵要素,主要通過改善信息環境、增大企業信息透明度降低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結果有利于幫助企業完善內部控制系統建設,并為降低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提供了經驗數據和理論依據。
(二)研究啟示
基于上述結論,得到如下啟示:
(1)內部控制對企業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建立內部控制系統、發揮內部控制調節作用、降低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2)非國有企業與分析師低關注企業,更應明確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可通過加強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完善內部控制部門結構、規范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以及提升內部控制人員素質等方式建設高質量內部控制系統,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
(3)企業要想從根本上緩解環境不確定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一方面必須不斷完善內部控制系統建設,尤其是內部控制中信息與溝通要素建設,增強內部控制的約束力,通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改善企業信息環境,提升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要增大信息披露力度,通過多種信息披露手段提升企業信息透明度,讓外部信息使用者得到更多有用信息,從而降低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
【參考文獻】
[1] 李世輝,卿水娟,賀勇,等.審計收費、CEO風險偏好與企業違規[J].審計研究,2021(3):84-95.
[2] 王萍,卜華,張春秋.環境不確定性、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J].會計之友,2022(7):39-44.
[3] 姜洪濤,王滿.環境不確定性、管理會計工具整合與企業績效[J].華東經濟管理,2018,32(2):130-138.
[4] 翁旻,耿成軒.環境不確定性、市場競爭與非效率投資:基于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1,40(6):108-116.
[5] 陳峻,楊旭東,張志宏.環境不確定性、企業社會責任與審計收費[J].審計研究,2016(4):61-66.
[6] ALTAMURO J,BEATTY A.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2):58-74.
[7] CHENG M,DHALIWAL D,ZHANG Y.Does investment efficiency improve after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3,56(1):1-18.
[8] 馬寧.風險投資、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和代理成本[J].管理評論,2019(10):222-233.
[9] 郭建鸞,簡曉彤.分析師的外部監督效應:來自企業高管在職消費的證據[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1(02):73-88.
[10] 葉陳剛,劉猛.分析師關注、產權性質與盈余管理路徑[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3):33-42.
[11] 李萬利,徐細雄.集體決策能夠改善國有企業投資效率嗎:基于“三重一大”意見的準自然實驗研究[J].財貿研究,2020,31(2):80-96.
[12] 申慧慧,于鵬,吳聯生.國有股權、環境不確定性與投資效率[J].經濟研究,2012,47(7):113-126.
[13] 楊德明,胡婷.內部控制、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J].審計研究,2010(5):90-97.
[14] 李偉.不確定性環境下會計穩健性對審計收費、審計意見的影響[J].審計研究,2015(1):91-98.
[15] 辛清泉,孔東民,郝穎.公司透明度與股價波動性[J].金融研究,2014(10):193-206.
[16] LANG M,LINS K V,MAFFETT M.Transparency,liquidity,and valuation: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when transparency matters mos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2,50(3):729-774.
[17] 余典范,王佳希.環境不確定性與企業黨員高管的創新“穩定器”效應[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11):35-56.
[18]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5):6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