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湖幼兒園 劉堂平
隨著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的兒童觀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關注幼兒“學什么”到關注幼兒“怎么學”,而幼兒記錄正是再現幼兒“怎么學”的最好體現——它可以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通過探究、深化以建構新的經驗。本文以大班課程“小麥生長記錄”為例,以幼兒記錄為切入點,從不同的記錄結果生發出一系列問題。教師則以問題推演問題,引導幼兒發現記錄中的偏差,從而培養幼兒規范的記錄行為,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幼兒記錄是幼兒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通過一定的手段保留下來,并作為信息傳遞出去。幼兒記錄包括幼兒觀察到的事實、實踐操作的過程以及操作過程中產生的想法和問題。幼兒記錄可以幫助教師打開傾聽、了解、識別幼兒的通道,感知幼兒的思維模式,了解幼兒的發展需求,思考并尋找適宜的實施路徑,從而助推幼兒的深度學習。
下面我以大班幼兒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的各種記錄為例,闡述在幼兒記錄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師通過觀察與解讀,給予適宜的支架,追隨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求,并通過“問題策略”推進活動深入的過程。
開學初,大班幼兒在自然角談論有關種植的話題,一部分幼兒對種植小麥產生了興趣。
1.我們要做什么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到底采用何種方式記錄小麥的生長過程呢?經過討論,我們確定以“測量”為主要形式記錄小麥生長過程。
2.我們怎么記錄
“那怎樣記錄呢?”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他們討論的結果就是使用記錄表。幼兒設計了三種不同格式的記錄表,并分別嘗試記錄了一周。一周后大家帶著自己的記錄表分小組進行了討論,并發現了以下問題:
第一種:記錄內容復雜。“表格里記錄的東西太多了”——表格里記錄的內容有天氣、時間、負責人等。
第二種:記錄內容模糊。“表格里沒有昨天的記錄”——表格里只有一天的小麥生長記錄,無法比較小麥的生長高度。
第三種:記錄內容明了。“這個表格看得比較清楚”——每次記錄都在一個方框里,可以看到小麥的生長過程。
3.“我設計的記錄表”
第三種記錄表是幼兒認為記錄得最清晰的一張記錄表,設計者還介紹了他的記錄方法:方框上方時記錄時間“×月×日”和記錄人“×××”,旁邊記錄天氣,下面記錄小麥的形態。第二天在第二個方格里繼續記錄,這樣就可以比較出小麥長高了多少。
在幼兒確定使用記錄表并討論三種記錄表的過程中,教師拋出了三個具體問題:



1.我們要記錄什么
幼兒所設計的記錄表常規的記錄內容包括時間、天氣、小麥長勢等——他們對這種主題式的記錄活動缺乏經驗,而“我們要記錄什么”這樣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把記錄的焦點集中到“小麥生長的高度”這一主要內容上。
2.如何發現小麥長高了
幼兒記錄的目的就是為了感知小麥的生長變化,每天記錄小麥的長勢是幼兒觀察的主要目的。“怎樣記錄可以發現小麥長高了”這樣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把記錄的重點集中到“小麥的長勢”上。
3.哪種記錄方式最合適
將上述三種記錄方式進行比較,幼兒發現第三種記錄表最簡單、花費時間最少、最便于發現小麥的生長變化。
基于前兩個問題,教師引導幼兒把記錄小麥的生長變化作為主要的記錄內容,幫助幼兒在記錄概念和記錄價值上進行深度建構。
我們將小麥生長基地分成了若干個小基地。小麥一天天長高,記錄逐漸成了幼兒每日的主要工作。
1.我是這樣測量的
幼兒蹲在地上,把尺子懸在半空,拉著小麥葉和尺子對齊來測量高度,并把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2.誰測量的準呢
每個小基地都有3名幼兒負責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后,他們把不同測量工具得出的測量結果放在一起。“我們記錄的都不一樣。”“因為我們的測量工具不一樣呀!”“那怎么知道誰測量的對呢?”
3.我們的測量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同一株小麥,為什么你記錄的跟我記錄的不一樣呢?”兩名幼兒互相看了一下對方的記錄本,產生了疑問。于是,他們按照自己的方法再次測量,并從中發現了問題——原來他們在測量時工具擺放的位置不一樣。
針對幼兒記錄出現的三種問題,教師沒有直接指出出現該問題的原因,而是再次拋出了三個問題:
1.懸空的測量方法是否準確
顯然,幼兒目前還沒有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對象和測量工具的起始段沒有對齊,造成測量結果不準確。這一問題讓幼兒重新審視自己的測量方法——幼兒明白了測量時測量工具和測量對象的一端要對齊。
2.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如何比較測量結果
測量是幼兒感受物體長度、高矮的方法,可以使用標準工具測量,也可以使用自然物測量。小基地的3名幼兒因為使用了不同的測量工具:小尺、回形針、小木棒,導致測量的結果無法進行比較。這一問題促使幼兒針對使用工具的不同展開討論:如果測量使用的工具不一樣,得出的結論就需要再次驗證后比較,如回形針的測量數據要通過計算才能得出小麥的高度等;如果使用同一種測量工具,測量結果就不需要再次驗證。
3.哪種測量方法更準確呢
當幼兒發現記錄本上出現了不同結果后,教師出示他們測量前后的記錄圖,引導幼兒進行對比、討論,從而尋找記錄小麥長勢的正確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測量工具沒有和花盆對齊;第二種方法是測量工具和花盆底端對齊;第三種方法是測量工具和小麥的根部對齊。幼兒比較了一下三種測量方法,覺得第三種測量方法最合理。這一問題可以幫助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統計、討論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確定最準確的測量方法,從而避免出現測量誤差。

一段時間之后,幼兒的興趣從使用工具測量轉移到使用自然物測量。他們從資源室里找到了跳繩、廢舊筆芯、毛線等自然物。測量活動繼續進行,但是這些自然物測量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沒有刻度,因此問題也接踵而來。
1.如何用繩子測量
小基地的幼兒開始使用跳繩測量小麥的高度了。他們按照標準的測量方式測量,把跳繩的一頭和小麥的底端對齊,另一名幼兒把小麥扶直。可他們還是遇到了問題:跳繩上沒有刻度,怎么記錄呢?
2.如何用廢舊筆芯測量
老師將平時用完的筆芯都收集在班級的資源回收盒里,這些筆芯在幼兒手中又成了有趣的測量工具。陽陽用手把小麥扶直后,可兒用翻轉筆芯的方式開始測量,量著量著,他發現小麥的高度到筆芯的一半位置就沒有了,出現這樣的情況又該怎么辦呢?
隨著測量工具的變化,幼兒們對測量活動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思維也在不斷轉變。
1.如何不按照刻度記錄
幼兒在使用繩子測量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記錄數字,但是繩子沒有數字刻度。這一問題促使幼兒發現了沒有刻度的繩子和數值之間的關系。于是,幼兒就此展開了討論:“那我們就在繩子上做記號,記錄繩子的長短就可以了,繩子越長,小麥就長得越高;繩子越短,小麥就長得越矮。”
2.小麥不夠整個筆芯的長度時該如何記錄
幼兒嘗試使用筆芯翻轉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測量小麥的高度——幼兒開始對測量到的用“半個”筆芯問題進行討論:“在第四個筆芯的位置做一個記號,行嗎?”“再比較一下那個記號的位置誰高誰矮就知道結果了。”教師的引導讓幼兒商量出了最適合的記錄方法,并且幼兒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能看得懂。
小基地的幼兒對測量活動越來越投入,操作方式也越來越“離奇”——他們嘗試用身體作為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1.我的小手會測量
一名幼兒直接用手測量小麥的高度,只見他把大拇指和食指張開,量了一次后他將大拇指移到食指處,食指繼續向前張開,合并了幾次便記錄下了小麥的高度。其他幼兒對這種“新式”測量方法產生了興趣,都爭先恐后地用小手進行測量。
2.我量了兩次,他量了三次半
兩名幼兒都用小手作為測量工具,但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我量了兩次,正好是小麥的高度。”“我量了兩次還沒有量完,又量了一次才是小麥的高度。”
同樣是幼兒用手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卻產生了分歧,于是,教師再次引導幼兒從測量方法和測量工具兩方面去發現問題。
1.你們的手是否一樣長
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幼兒對小手的關注,他們都是用各自的右手進行測量的。幼兒比較一下同伴的手,發現一名幼兒的手大、另一名的手小。原來每個人的手都不一樣大,所以幼兒的測量結果也不一樣。
2.手的大小是否會影響測量結果
兩名幼兒把手張開,再次比較展開后手掌的長度,他們發現,手大的幼兒張開的長度就大,手小的幼兒張開的長度就短。這一問題引發幼兒對不同方式測量結果的關注——結果顯示用手測量小麥也存在著誤差。
幼兒記錄是教師傾聽幼兒聲音最好的通道,它可以“觸摸”幼兒真實的想法,了解幼兒的真實需求,繼而發現課程創設的線索,幫助教師看到更全面、更完整、更靈動的幼兒。教師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自主體驗和盡情探索的空間,而跟蹤式的問題則幫助幼兒不斷審視測量中的記錄行為,問題引問題,問題連問題、問題化問題,不斷糾正幼兒在記錄中出現的偏差。在今后的活動中,我們將繼續推行“問題式”策略,讓幼兒的記錄更恰當、更多樣,讓幼兒記錄下的課程故事更豐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