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毅
【摘要】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設計研究項目,創設符合他們生活的真實情境,用問題指導他們深度探究,充分把握課堂生成資源,并調整預設方案。這樣才能優化項目式學習的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教學;應用策略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課是一門綜合性、跨學科、實踐性的課程,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我國基礎教育深化改革有重要影響。在綜合實踐課中要“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以及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通過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由此可見,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策略和項目式學習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項目式學習指的是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在獲得真實體驗的同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在綜合實踐教學中采用項目式教學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建構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
一、創設真實情境,代入角色
在組織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教師要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這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在一個和生活有一定相似點的情境中,學習者的情感體驗得到了激發,探究效果也會提升,他們容易產生代入感,提升探究興趣。
創設真實情境需要體現出社會生活性,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從他們的視角出發,看看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擾。在這個基礎上設置情境,學生的接受性就更強一些。如飲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餃子不僅是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食物,也是節日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不少學生動手能力不強,不會包餃子。故此可以設置“包餃子”實踐活動,讓學生想象自己在春節期間,和父母一起包餃子的場景。這樣他們就更有代入感。
真實情境的創設還需要體現出情感體驗性。教師設置的活動要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帶著情感參與活動,代入感更強。如在“包餃子”中,可以創設情境:“一天的辛苦工作后,爸爸媽媽都感覺十分疲憊。在新春佳節,你能否擔負起包餃子的責任,不僅給家中增添一些過年的氣氛,也讓爸爸媽媽有機會好好休息呢?”這樣的情境設計將親情融入進去,學生的體驗感一下子提升了。除了激發親情以外,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餃子”的歷史來源,讓學生看到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虛實結合也是情境創設的重點。學生可以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進入擬真的情境,盡可能地還原生活場景。
二、設計驅動問題,深度學習
項目式學習要體現出層層深入,讓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引領下,逐步參與深度學習。教師要在設置各個項目的時候,加入一些驅動問題,用這些問題啟迪學生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問題的設計要體現出基礎性、挑戰性、開放性、趣味性特點,這樣教學效果才更好。
在“制作葉的標本”這個綜合實踐項目中,教師層層遞進,安排了三項活動,分別融入驅動問題,鼓勵學生逐深度學習。
項目一為“觀察標本探不同”,驅動問題為:“請觀察一下樹葉標本,看看樹葉在構造上由哪些部分組成?對比標本和未制作成標本的樹葉,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這些問題體現出了基礎性,讓學生初步了解標本的特點是什么,并提升觀察、對比的能力。
項目二為“自學課件學技術”,驅動問題為:“請你通過翻轉課堂的自主學習,了解制作樹葉標本需要哪幾個不同的步驟,并在家中嘗試做一做,看看能否成功。如果遇到了困難,可以回到課堂中,和同伴討論。”這個問題體現出了挑戰性,而且讓學生提升了動手能力。
項目三為“融入自然展創意”,驅動問題是:“在翻轉課堂的討論后,同學們都掌握了制作樹葉標本的基本方法。下面請大家分組行動,來到大自然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葉片,制作標本,并利用這些標本制作有創意的工藝品。”該問題體現出了開放性和趣味性。它讓學生融入到大自然中,自主尋材料,并運用創新思維,制作各種葉子工藝品。
如果驅動問題能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發散思考,提升他們的參與興趣。那么,學生的探究就會逐步深入下去,提升探究熱情。
三、抓住意外事件,生成資源
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他們的實踐能力各有不同,在參與項目式學習時,也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不少學生在面對意外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教師要把握住意外事件,生成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該如何解決問題,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問題。
“面具制作”綜合實踐中,教師設計了三個不同的項目,并結合這些項目中的意外事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在項目一中,學生要自主觀察面具,體會面具的藝術特點。在此過程中,主要出現的意外是學生缺乏興趣,或者興趣點出現偏差。如有一名學生提出:“這些面具都不好看,奧特曼的面具才好看。”教師抓住這個意外,鼓勵學生各自說出自己喜歡的面具是什么樣子的。結合此生成資源,學生拓展了賞析面,提升了探究興趣。
在項目二中,學生要學習如何制作面具,并參與制作。在本階段,主要出現的意外是材料不夠,繪畫、剪裁過程中出現錯誤。如有一名學生在畫面具的時候因為手抖,畫了一條紅色的斜線,而且他也沒有其他可供調換的材料。教師此時可以鼓勵其運用創新思維,想想是否可以將線條轉化成面具整體構思的一部分。該學生得到啟迪,將斜線畫成了花枝,增添了神秘感和美感。通過該生成資源,學生學會了隨機應變,并提升了審美賞析水平和實踐操作水平。
在項目三中,學生要戴著自己制作的面具,和小伙伴編演一段小品。在該項目中主要出現的意外是人際矛盾。學生可能會因為觀點不同而爭吵。教師要利用生成資源,引導學生養成友好協商的交流習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討論明確了扮演反面角色是劇情需要,并不代表扮演者的善惡。相反,反面角色更容易展現出自己的風采。在一番引導下,學生的善惡觀得到了調整,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也隨之發展。
項目式學習中的學習需求是主動的,學生自己就是問題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但是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待提高,所以他們常常認識不到問題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抓住意外事件,引導學生分析探討。
四、調整預設方案,發展思維
教師在設定教學環節的時候,常常會根據學生的學情安排預設方案,規劃活動內容。但是如果學生被動按照預設的內容一成不變地完成活動,他們容易思維固化,不利于發展思維能力。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兩種調整方案。一是結合學生的學情調整預設內容,促使他們的思維向著更深的方向發展。二是在預設的時候就安排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結合課堂情況及時調整,拓展他們的思維寬度。
在設計“中國結”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原本預設了兩個活動項目。項目一給學生展示中國結,并指導他們掌握中國結的基本編制方法。項目二則鼓勵學生以“歡歡喜喜中國年”為主題,自主創作中國結。他們可以融入各種其他藝術元素,并著重體現喜慶的節日氣氛。
在參與項目一的活動時,有學生提出:“我想到古人有結繩記事的傳統。那么,中國結的來源是不是為了結繩記事呢?”教師可以結合這個問題調整預設方案,設計一些更具有文化性的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學生可以自主上網搜索資料,了解中國結的起源是什么,最初有什么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又出現了哪些新的功能。如有學生發現,中國結的起源其實是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發展到后來,有了結繩記事的功能,現如今一般都是起裝飾作用。
項目二本身就是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在實踐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只是單純的制作中國結,沒有將其他藝術融入進去。教師此時調整預設,加入了“對比不同藝術形式”的活動,給學生展示剪紙、泥人、十字繡、草編等各種中國傳統工藝品,并讓學生對比它們在材質、表現形式上的異同點。此后再選擇一些和中國結有共性的藝術手段加以融合。如有一名學生發現草編和中國結一樣,都屬于編織藝術,只是使用的材料不一樣。他開始研究如何將草編的技巧運用到中國結的制作中。通過預設調整,該學生的思維寬度有所提升。
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情況調整預設方案,則能逐步提升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同時,這也能讓項目式學習的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
結合項目式學習法設計綜合實踐課程,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找到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參與主題探究。然后圍繞這些真實、具有挑戰性的探究問題展開層層深入的分析和實踐。這樣能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提升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易文意.少先隊活動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整合[J].教學與管理,2020(05).
[2]黃麗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價值訴求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