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后經(jīng)濟復蘇、國際經(jīng)濟及政治環(huán)境的復雜化,國際經(jīng)濟秩序面臨重構,國際或涉外貿易中的爭端必會增加,因此了解境外律師服務基本特點,很有必要。
作為中國外貿的重要門戶,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以下簡稱“香港”)的法律別具一格。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第八條,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條例、附屬立法和習慣法,除同該法相抵觸或經(jīng)香港的立法機關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又依該法第十八條第一款,在香港實行的法律為該《基本法》及其第八條規(guī)定的香港原有法律和香港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據(jù)此可知,香港法很大程度上脫胎于英國法,故欲了解香港法律制度以及律師服務業(yè)無法繞開英國法。
律師分類
英國及香港律師行業(yè)的最大特點是其“二元制”,也就是把律師隊伍分為出庭律師/大律師(Barrister)(下稱大律師)和事務律師/律師(Solicitor)(下稱事務律師)。根據(jù)慣例,大律師不直接接觸當事人,通常需要由事務律師代表委托人聘請,且酬金須通過事務律師代收并轉交。大律師主要負責在上級法院出庭辯護,他們通常是精通某一種法律的專家,或對特定類型案件比較了解;事務律師主要負責直接對接當事人,受委托人委托,同委托人溝通,了解案情、收集證據(jù)、準備訴訟法律文件、在地方法院及以下的下級法院進行代理和辯護,處理非訴業(yè)務、為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詢起草法律文書、代表委托人聘請大律師等。
聘請律師
無論在訴訟業(yè)務還是在非訴業(yè)務中,通常都允許當事人聘請律師進行代理,因為這有助于相關法律程序的推進。
對于訴訟業(yè)務,在訴訟的任何階段,當事人都可以聘請事務律師或/和大律師為其辦理相關的訴訟事務。在訴訟過程中,事務律師會幫大律師完成訴訟準備工作,大律師使用其準備的法律文書及材料出庭陳辭及辯護。
對于非訴業(yè)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委托律師或其他代理人,為其代行普通法或制定法規(guī)定的權利,如代為辦理商標登記、代為審查或辦理抵押登記等。請注意,這里的受托人并不僅限于事務律師。特殊場合是受托人聘請事務律師,比如根據(jù)英國《1925年受托人法》第23條第1款,受托人可以聘請包括事務律師在內的專業(yè)人員為其代理人辦理信托事務,或管理信托財產(chǎn),并可以從信托財產(chǎn)中支付聘請代理人的費用。受托人對其善意聘請代理人產(chǎn)生的過失不承擔責任。例如,當受托人因聽信事務律師作出的錯誤匯報和說明而產(chǎn)生損失,受托人可依據(jù)英國《1925年受托人法》第61條主張對該損失免責。但根據(jù)相關判例,受托人不能對因接受事務律師就法律問題提供的錯誤咨詢產(chǎn)生的損失免責,作為一個公共政策問題,受托人不懂法并不是他根據(jù)事務律師錯誤的咨詢意見而違法的理由和借口。另外,根據(jù)《1925年受托人法》的規(guī)定及普通法原則,受托人一般不得將信托財產(chǎn)交由辦理信托事務的事務律師保管,盡管委托人可暫時將財產(chǎn)契據(jù)交給事務律師,以便他辦理有關信托事務,但受托人必須親自保管財產(chǎn)契據(jù)。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英國,香港已在《2013年信托法律(修訂)條例》中廢除了比照前述英國《1925年受托人法》第23條的香港《受托人條例》第25條。
委托
委托是指當事人與律師間的一種合同,其訂立通常是由當事人發(fā)出要約,律師明示或默示地承諾履行一定的義務。通常按照委托的合同性質,律師有選擇當事人的自由,但律師拒絕接受當事人委托的理由要受英國《1968年種族關系法》的有關規(guī)定限制,律師及其雇員、經(jīng)律師授權的代理人由于膚色、種族或民族、出生的原因拒絕或故意不為當事人提供正常的法律服務,就應承擔非法歧視的法律責任。根據(jù)委托合同,律師應承擔在委托合同中明確約定的義務,或此后經(jīng)合同雙方協(xié)議補充的義務。在委托合同沒有明示的場合,律師承擔的義務將根據(jù)相關法律和具體情況來確定。
委托一般使用書面形式,特別是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需要書面證據(jù)的情況下。對于訴訟業(yè)務,律師應在訴訟開始前向當事人取得書面授權委托書。不同于國內的授權委托手續(xù),在通常只要有一份能夠表明委托性質和范圍、并由對委托事務支付費用的當事人或其授權之人的簽名記錄和備忘錄即可,對委托書的具體形式并沒有限制。
在有多個當事人的場合,當事人可以單獨或共同委托律師。法院決定將同一原告對多個被告提起的訴訟合并審理的,這些被告如對同一位律師單獨委托,這種委托就會變成共同委托。同一位律師為多名被告代理針對同一位原告的訴訟時,如無相反的協(xié)議,他們之間的委托關系也會被推定為共同委托。在當事人單獨委托時,每位當事人僅對自己那部分律師費負責;而在共同委托時,每位當事人都對全部律師費用負責。如果共同委托律師的當事人不支付律師費,當律師起訴任何一位當事人要求支付律師費并獲得勝訴判決后,就不能再對其他當事人提起請求支付律師費的訴訟,即使被告當事人和其他欠付律師費的當事人存在合伙關系。
律師接受委托后的代理權
律師只能根據(jù)同當事人簽訂的委托合同中的約定辦理受托事務。根據(jù)一般委托,律師可以辦理委托合同所列明的任何事項,但律師無權支出特別代理權才能支出的費用,即未經(jīng)委托人明確同意產(chǎn)生的超出正常范圍費用。例如,未經(jīng)委托人同意專程出國取證后要求委托人支付相關差旅費等費用。在訴訟中,讓委托人承擔因特別代理權產(chǎn)生的費用的門檻很高,需要律師事先告知委托人會產(chǎn)生此類額外費用,且明確告知委托人該筆費用就算委托人勝訴也只能自擔而無法要求對方當事人負擔,并經(jīng)委托人明確同意;否則,律師無法要求委托人承擔該筆費用。
在訴訟活動中,律師在接受委托并得到委托人授權后,通常有權為委托人充當訴訟代理人、接受訴訟文件、出示有關文件、供認和承認案件事實、參與和解等。在非訴業(yè)務中,律師在接受委托并獲得委托人授權后,通常可為委托人充當代理人、保管契據(jù)、接受價款或或交易對價、代為履行等。
律師的責任
律師作為法律專家,需要熟悉相應法律業(yè)務,并對委托人認真負責。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作為專業(yè)服務的一種,根據(jù)制定法的相關規(guī)定,一般會受其中關于謹慎及技術的默示條款的約束,要求律師在從事專業(yè)法律服務過程中須以合理的謹慎及技術提供服務。衡量謹慎的標準是一個正常負責的律師就有的謹慎和注意程度,法院及委托人并不能要求律師有義務考慮到委托人利益的各個方面。對律師來說,合理程度的技術應該是掌握足夠提供法律服務的知識,而非要求他具有極其完備的法律知識。
就律師關于保護委托人利益方面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上訴法院法官斯科特爵士認為,律師至少應該做到:用所有適當?shù)姆绞綀?zhí)行委托人就委托事項作出的指示;就律師無權自由裁量的疑難問題同委托人溝通協(xié)商;和委托人保持適當?shù)穆?lián)系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