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危機下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向前
大國最渴望的就是提高本國貨幣的國際結算水平。中國為全球提供了最多的商品,然而這些商品并沒有為人民幣背書,反而撐起了美元,世界各國只要持有美元就能夠購買到中國的商品。
使用美元不但要支付鑄幣稅,承擔美元波動帶來的巨大風險,還要受到美國制裁威脅。俄烏沖突后,美國悍然禁止俄羅斯金融機構使用Swift系統,這對于一國金融安全是極為巨大的威脅。但凡有選擇,任何一個有志向的國家都不想在國際貿易上受制于第三國貨幣,都希望能夠用本國貨幣購買他國商品、資源、服務,但這需要很多前置條件。
不用美元結算,必須有足夠的底氣扛住美國的全面打壓,全球有這個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還需要匯率穩定,貨幣匯率不能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剛到手的錢幾天后就大幅貶值,沒有任何國家和企業能夠接受。在不確定性的壓力下,迫不得已,各國不得不選擇美元作為中間貨幣。
但近幾年發生了根本變化,逆全球化、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下,全球經濟陷入困境。美國再次啟動美元潮汐,不斷加息導致全球美元大規模回流,僅2022年全球海外投資者已凈買入美國證券資產16070億美元,同比增長達45%,各國人人自危。
疫情三年沖擊下,很多國家苦苦掙扎,美元持續加息成了壓在駱駝背上的一根巨木,徹底砸垮了一些國家。比如去年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破產,今年巴基斯坦也面臨破產危機,關鍵是這些國家美元外匯枯竭,不但無法償還美元債務,更無力從全球市場購買糧食等必需品。
誰都不想成為美國渡過危機的代價。
俄羅斯擁抱中國,帶動資源國跟進
受西方全面制裁壓力,俄羅斯不得不大幅提高本幣結算在外貿體系中所占比重,而從現實角度,能夠充分供應俄羅斯所需商品的,只有中國。今年1月,俄羅斯外長表示,俄中之間的貿易額約有一半用兩國本幣結算,5月24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在北京表示,“俄羅斯和中國之間70%的跨境結算已經使用本國貨幣完成”“預計2023年俄中貿易額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
俄羅斯打破了美元慣性,自俄羅斯選擇并加速與中國采用本幣結算后,所有與俄羅斯存在競爭關系的資源國必然要迅速跟進,這是最簡單的市場競爭邏輯,不跟進就很可能損失寶貴的市場份額,跟進還能有效應對必將到來的美元流動性危機。
在這方面拉美國家吃過大虧,更加急迫。3月29日,巴西政府宣布,巴西與中國達成協議,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是使用本幣進行貿易,這就意味著哪怕極端情況下,巴西沒有美元了,也可以拿著本國的雷亞爾從中國購買到巴西需要的一切商品,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美聯儲大幅加息可能對巴西國民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最大的資源進口國、最大的單一市場,人民幣一貫幣值穩定。更重要的是,歷史反復證明,中國更有信用,通過自我改革和自我發展來解決本國問題,不會轉嫁本國矛盾于外國,不會犧牲他國合法利益來謀求自身發展。
這對于資源國來說更加重要,目前同中國達成本幣結算、人民幣結算又或者以物易物的國家,大部分是資源國,比如俄羅斯、沙特、伊朗、巴西、阿根廷、東南亞、中亞等國。
由于人民幣幣值更穩定,能夠從中國購買到幾乎所有需要的商品、技術和服務,企業在交易的時候一定更傾向于使用人民幣,也就客觀上形成了一個以人民幣為核心、多國貨幣嵌套的去美元化結算區。
只要能拿到人民幣,就算中國無法提供,還可以從其他國家買到。比如石油能源,可以從中東、中亞國家購買;又比如農產品,可以從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等全球糧食出口大國購買。
原本世界各國只是推測人民幣或許能夠挑起這項重擔,就事關重大,各國都比較謹慎。然而,美國制裁俄羅斯一年多,俄羅斯經濟基本保持穩定,讓全世界徹底明白了,美國制裁不是萬能的。
與資源國的合作至關重要
雖然跟中國達成本幣或人民幣結算的國家,貿易額并不大,比如有代表性的俄羅斯、沙特、巴西,2022年中國與這3個國家的雙邊貿易總額4778.01億美元,僅占中國2022年對外貿易總額(63200.45億美元)的7.56%。
但不能只看賬面數值,就如GDP一定要看構成一樣。中國、俄羅斯、沙特、巴西,加在一起形成了從能源原料到產品制造、銷售、使用的完整經濟循環,需要的一切都能找到替代品,在全球局勢動蕩的情況下,能源、糧食、原材料、工業制成品,這才是硬通貨。
再加上與中國達成各種結算協議的國家,一個去美元的小循環就形成了,雖然麻煩但起碼能運轉。接下來,這個小循環擴大的速度必將越來越快,尤其是拉美地區,必將有更多國家與中國達成本幣甚至是人民幣結算協議。
本幣結算不必擔心中國利益受損
天下苦美元久矣,誰都不希望美元之后又被其他貨幣制約。
這就是中國“欲得先舍,欲取先予”的智慧,不強求其他國家一定用人民幣結算,而是使用雙方本幣結算,這不僅是對其他國家的尊重,更意味著人民幣為其他國家貨幣提供了支撐,中國也能從中獲得很多收益。
獲得了更大戰略主動。有這么多國家以中國為中心建立了小循環,短期內艱難一些,但很快就能夠形成新的秩序,這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的進程。
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個天然的難點在于中國是全球最大順差國,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手里的人民幣嚴重不足,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但通過本幣結算,就算其他國家手里沒有人民幣,也可以正常交易。
擴大出口,刺激經濟。俄羅斯、沙特、巴西在與中國貿易中都是順差國,這些國家獲得更多人民幣,必然要想辦法購買中國的商品和服務。
有顧慮的或許是,這些國家幣值不穩定,一旦大幅貶值怎么辦?
不必擔心,這已經在協議框架里面了。以巴西為例,巴西是中國第二大逆差國,2022年中國對巴西貿易逆差為3156億元,中國從巴西主要購買的就是礦物、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簽的是長期協議,由于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基本保持穩定,如果雷亞爾大幅貶值,必然意味著1元人民幣能夠換更多雷亞爾,也就意味著從人民幣角度,巴西的礦物、農產品價格也大幅下降。
就算雷亞爾貶值,中國手里持有的雷亞爾價值受損,但我們可以從大宗商品進口上彌補,何況各國一定會想辦法穩定匯率,畢竟但凡有辦法,誰愿意自己本國的貨幣跟坐山車一樣呢?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同中國達成去美元的貨幣結算協議,意味著生產國與資源國聯系更加緊密,不斷擠壓歐美為代表的消費國貨幣的全球份額,一個更加重視生產國與消費國利益的新貿易體系正在形成,這恰恰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另一種演繹。
人民幣突圍太難,但聯合更多資源國,幫助其他國家貨幣提高國際貨幣支付比例,何嘗不是在幫我們自己?
助人者,人恒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