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發展現狀
隨著消費習慣、信息技術及國際政策的變化,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穩步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在營銷方式、標準體系、物流服務等領域都取得新進展。
1. 交易規模持續擴大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穩步增長,從2020年的1.12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55萬億元(見圖1),占一般貿易出口比重從2020年的6.24%提高到2022年的10.16%。同時,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增速呈現逐步放緩的態勢,從2020年的40.1%下降到2022年的11.7%(見圖1)。這源于2020年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實現了快速增長;隨著全球線下消費的逐漸恢復,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增速也有所放緩。
2. 營銷方式多元化
隨著流量紅利的消失,直播、拼團、海外門店等引流模式成為跨境電商出口的重要營銷渠道。
一是直播已成為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的重要引流方式之一。近年來,國外用戶的消費習慣發生改變,在社交媒體的停留時間更長,更傾向于通過社交媒體來購物消費。如Tiktok跨境直播平臺2022年累計直播超過286萬場,直播總時長超過1.6億小時,消費者與商家互動超過80億次。2022年被業界稱為中國跨境直播電商的元年。據艾媒測算,2022年我國跨境直播電商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210%。
二是社交拼團模式在跨境電商出口領域也實現快速發展。如Temu,2022年9月上線一個月內,日均商品交易總額(GMV)突破了150萬美元,入駐商家數量近3萬個,產品編碼(SKU)達30萬-40萬,涵蓋24個一級類目。
三是海外線下布局逐漸受到跨境電商出口的重視。如安克創新(Anker)2021年就開始搶先布局全球性零售賣場、區域性大型零售賣場、獨立3C商店等線下渠道,線下渠道拓展成果顯著。該公司半年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線下渠道收入占總營收的35.7%,同比增長12.4%。希音(Shein)2022年7月在加拿大推出第一家線下快閃店,隨后短期內在美國、日本、新加坡、迪拜等地相繼開了將近10家快閃店。在郵件、搜索引擎、廣告等引流模式的基礎上,國內品牌商、獨立站賣家、跨境電商出口平臺都在積極打通直播、拼團、海外門店等引流模式。多元化引流成為泛娛樂、流量分散時代的必然選擇。
3. 標準體系建設日益完善

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跨境電商標準體系建設。其中,2022年有六項跨境電商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涉及在線爭議解決單證、產品追溯信息共享、物流信息交換、出口經營主體信息描述、出口商品信息描述以及產品質量評價結果交換等內容;十項跨境電商全國團體標準發布,涉及從業人員培訓、專線物流服務、海外倉服務、物流從業人員培訓、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培訓與評價、服裝產品技術以及服裝企業云服務技術等領域。
2022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新公布了四項跨境電商國家標準,規定了跨境電商綜合服務、智能手機和陶瓷產品信息多語種描述、交易服務質量評價等方面的規范要求,并在2023年6月1日實施。截至2023年3月,我國現行跨境電商領域的國家標準、團體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達到100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這將進一步提升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的國際競爭力。
4. 跨境物流服務能力提升
近年來,通過整合專業物流服務資源,我國跨境物流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一是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物流服務規模持續擴大。據艾瑞咨詢測算,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物流規模為12935億元,到2023年將達到25510.9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0%。
二是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物流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提升。海外倉面積擴大,截至2022年,我國海外倉超過2400個,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其中,跨境電商海外倉超過1500個,面積約1900萬平方米。跨境電商班列開行量增加,如中歐班列“長安號”2022年全年累計開行跨境電商班列198列,是2021年發運量的1.6倍,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35.1億元,同比增長40%。“絲路海運”電商快線正式啟動,至今穩定運行29個航次,從廈門港“點對點”直達菲律賓馬尼拉南港,航程僅需兩天,效率全球領先。
三是基于數據和算法,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物流業務持續優化。跨境電商出口物流涉及國內攬收、集運、國內倉處理、國內報關、國際運輸、目的國清關、尾程配送等環節。目前,國內物流服務商、航空公司、航運公司等多個市場主體基于大數據以及物流網絡優化模型,對各環節物流方案選擇、環節間各節點的時效、服務質量等進行綜合把控,降低運營成本,提升跨境電商物流的運營質量。
面臨的挑戰
當前,世界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交織疊加,一些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的短期因素不斷涌現,對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帶來新挑戰。
1. 全球通脹壓力壓縮企業盈利空間
近年來,世界秩序中的動蕩因素進一步加劇了全球通脹。2022年全球通脹水平達到歷史新高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2022年世界平均消費物價指數增長8.8%,與2021年的4.7%相比,2022年的全球通脹率大幅度提升,達到21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截至2022年底,多數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水平仍處于高位。
據IMF測算,2022年美國全年平均消費物價指數增長率約為8.1%,為40年來最高水平;歐元區全年平均消費物價指數增長率約為8.3%,為1992年《歐洲聯盟條約》簽署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歐洲新興經濟體2022年全年平均消費物價指數增長率高達27.8%。2023年全球通脹水平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聯合國發布的《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顯示,2022年,全球通脹率約為9%,創數十年來的新高,預計2023年全球通脹率將有所緩解,但仍將維持在6.5%的高水平。未來,隨著全球高通脹的持續,將進一步推動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等價格上漲,導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企業利潤空間縮小。
2. 全球消費者購買力不足
近年來,全球居民收入下降,消費者信心恢復緩慢。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的雙重沖擊下,全球居民實際工資出現負增長。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22-2023年全球工資報告:通貨膨脹和新冠肺炎對工資和購買力的影響》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實際月工資下降了0.9%,是本世紀以來全球工資實際增長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二十國集團中的發達國家實際工資下降2.2%,二十國集團中的新興國家實際工資則增長了0.8%,但比2019年低了2.6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全球居民消費信心不足,恢復緩慢。在接受調研的23個市場中,有17個市場2022年9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明顯低于2020年1月水平,其中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意大利和日本的消費者信心低迷更為明顯。2022年,主要經濟體的消費者信心在波動中緩慢恢復。據TRADING ECONOMICS估算,2022年4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全年最高(65.2),6月則回落至全年最低點(50),7月開始逐漸回升,12月僅達到59.7;2022年6月歐洲聯盟消費者信心指數開始持續下降,9月達到全年最低點(-29.8),10月開始逐漸回升,12月上升到-23.6。全球居民收入降低和消費信心恢復緩慢,可能導致全球消費需求動力不足。
3. 各國跨境電商政策調整影響企業出海
2022年,各國跨境電商相關政策在綠色低碳、市場秩序等方面發力,跨境電商政策環境持續收緊。在綠色低碳方面,歐盟、美國、英國、東盟等國家針對包裝和包裝廢棄物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如2022年6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啟動了該州創建的生產者責任延伸(EPR)計劃和嚴格的塑料減排目標的進程。2022年4月1日起,英國對在英國制造或進口到英國并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塑料包裝征稅。2022年2月,印度環境部發布實施關于擴大國內塑料包裝生產者責任(EPR)計劃的指南。在市場秩序方面,歐盟、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針對大型平臺、貿易管理程序等出臺了法律法規。如2022年7月,歐洲理事會批準的《數字市場法案》明確了大型線上平臺的權利和規則,旨在確保大型平臺不濫用自己的地位,維護數字服務市場秩序。2022年9月30日英國海關停止使用現行的清關系統(CHIEF)的進口申報服務,2022年10月1日全面啟用新的海關申報系統(CDS)。各國相關產業政策調整將對我國跨境電商企業規范發展提出新要求。
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未來,將在品牌新時代、合規新要求、移動新布局、市場新增長等方面迎來新發展。
1. 跨境電商出口將進入品牌新時代
隨著我國外貿數字化轉型步伐的加快,我國跨境電商品牌培育方式將向全陣營、全渠道、全市場發展。
一是全陣營品牌培育。傳統跨境電商品牌培育僅依靠貿易型賣家,未來,我國跨境電商品牌培育將由平臺賣家、工貿企業、傳統品牌商、新消費品牌商等多個主體共同承擔,形成新的品牌出海陣營。
二是全渠道品牌培育。傳統跨境電商品牌培育多依賴于第三方平臺和獨立站,未來,將在第三方平臺、獨立站、社交網絡以及海外實體等全渠道發力,提升品牌影響力。
三是全市場品牌培育。隨著跨境電商平臺全球布局進度加快,我國跨境電商企業在歐美主流市場的基礎上,將加快中東、東南亞、拉美等地區布局,實現全球化發展。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將進入全面品牌培育的新時代。
2. 跨境電商出口合規將迎來新要求
在減碳要求和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各國政府將進一步出臺跨境電商相關監管政策。
一方面,減碳要求將推高跨境電商合規標準。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求,目前,已有來自全球92個經濟體的4500多個非政府參與方加入“奔向零碳”行動,共同致力于實現2030年碳排放減少一半的目標。未來幾年,各國將會加快推出減碳要求。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監管與合作將產生技術合規、市場合規等新要求。如2022年12月6日歐盟理事會批準的《歐盟人工智能法案》(AIA),該法案將根據風險等級制度,監管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產品和服務。2023年1月27日,美國國務院和歐盟委員會通信網絡、內容和技術總局(DG CONNECT)簽署了《人工智能促進公共利益行政協議》,將人工智能國際合作限定于公共領域的研發建模,相互分享結果而不共享數據。
未來,人工智能將對數字技術、商業模式、產業生態等多個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逐漸形成新的技術貿易規則,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將迎來新的合規要求。
3. 跨境電商出口將加快移動端布局
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移動端購物需求快速增長,將成為我國跨境電商出口未來布局的重點。
一是全球移動電商快速發展。據eMarketer估算,2022年全球移動電商交易額為36430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占全球零售電商交易額的65.7%,預計到2025年全球移動電商交易額將達到49990億美元,占全球零售電商交易額的67.6%。
二是從區域來看,新興市場移動電商發展更快。目前,北美及歐洲的網民逐漸向移動設備消費過渡,據eMarketer估算,2022年,北美移動購物滲透率為40.1%,西歐為46.8%。同時,新興市場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下,移動購物更易接受。據eMarketer估算,2022年,亞太地區移動購物滲透率達到79.9%,中東非洲為66.4%,東南亞為64.6%,拉丁美洲為59.4%。未來,我國跨境電商走出去將加快APP等移動端入口建設。
4. 新興市場將迎來新增長
隨著國際電子商務合作的不斷擴圍和深化,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將在新興市場迎來新發展。一方面,2022年我國“絲路電商”新增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國、老撾等4個國家。截至2023年3月,我國已經與29個國家建立了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機制,在政策溝通、產業對接、能力建設、地方合作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務實合作,為加快雙邊跨境電商協同發展提供了契機。
另一方面,自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以來,在成員國逐漸落地。其中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盟6國和中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非東盟4國是首批生效國家,隨后RCEP對韓國生效(2022年2月1日),2022年3月18日起對馬來西亞生效,2023年1月2日起對印度尼西亞生效。作為全球體量最大的自貿區,RCEP的生效將進一步激發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創新發展。
對策建議
1. 加快推動跨境電商品牌出海
一是加大對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品牌的宣傳。通過多種渠道,將跨境電商品牌的故事和概念傳遞給消費者,提高消費者對其的認識,從而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
二是要建立健全跨境電子商務品牌監督體系。對跨境電商品牌的服務行為進行規范,指導其對標國際標準,確保其產品和服務質量,從而提高國際聲譽。
三是要創造有利于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品牌發展的政策環境。為跨境電商品牌的培育提供資金支持,將跨境電商品牌培育過程中的法律法規堵點全部打通,營造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以法治為原則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四是提升售后服務。根據顧客的反饋,及時處理,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增強顧客的信任度。
2. 建立跨境電商出口的風險防范系統
一是健全法律制度。與國際實踐相結合,對跨境電商出口風險防控的有關法規進行改進,以消除在跨境電商出口發展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
二是強化新技術的運用。加強監管與核查機制,以保證跨境電子商務出口運營的合規,降低可能存在的風險。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跨境電商出口風險防控信息系統,從而實現風險預警及全過程監控。
三是強化監督和執行力度。要加強對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的監管,增強行政執法力度,維護市場秩序,確保跨境電商出口經營活動的安全性。
3. 完善跨境電商國際物流體系
一是對通關程序進行優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其實現自動化、流程化、信息化,縮短通關時間,減少通關手續,提高運輸效率。
二是要嚴格規范操作。對報關、檢驗、運輸等費用進行優化,提升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物流的整體效率。
三是加強對競爭的管理。在跨境電子商務的國際物流渠道上,實行有效的競爭管制,強化行業監督,提高國際物流的服務質量。
四是推動科技進步。加大科技的研究與開發,引入智能的物流管理體系,以提高物流的效率。
五是推動資源的一體化。積極倡導物流企業與跨境電商出口平臺進行合作,支持它們開展聯合物流,提升物流網絡的覆蓋率。
4. 改進跨境電商出口的融資服務
一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籌資環境。設立對外經濟貿易專項基金,進行定向融資,加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對跨境電子商務出口進行創新投資和理財。促進金融科技的發展,使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的融資更加方便和安全。
二是加強金融機構與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平臺之間的協作。以跨境電商出口平臺的信用數據為基礎,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商家和海外倉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三是對跨境電子商務金融的投資項目給予支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加速對跨境電子商務出口投資項目的審批,為跨境電子商務投資提供資金保證。
5. 加強國際電子商務合作
一是優化綜試區跨境電商服務平臺。推動海關、檢驗、物流、付款、融資、倉儲的一體化;升級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貿易渠道,形成以服務為中心的“數字貿易”生態圈。
二是強化在電子商務國際規則中的作用。加強與國外政府、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開辟國際電子商務合作的新路子。積極參加世界貿易組織、世界海關組織和全球郵政聯盟等與電子商務關系緊密的國際組織的首腦會議,為國際合作和治理提供解決方案,爭取在國際上獲得更大的支持和肯定。
三是繼續推動雙邊電子商務領域的合作協定落實。在已有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完善“絲路電商”合作模式,開發“絲路電商”新伙伴,推廣“直播電商”和“社交電商”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