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證人職業最早來源于羅馬法的“代書人”,在缺少先進記錄手段和工具設備的古代,“代書人”可以幫當事人代擬各類法律文書并在文書上簽字進行證明。到了拿破侖時代,公證的這種依托專業知識記錄以達成預防糾紛的制度設計通過成文法律得以強化,全球現代公證制度由是誕生于法國,此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納了公證制度,法德意等國每七八千人中就有一個公證人,每千人中就有一個公證行業的從業人員。
大陸法系國家以公證機構為主體,公證的主要作用在于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相應的大陸法系國家也存在“必須公證”的成文規定,比如在法國民法典中就規定婚前財產契約,贈與合同,遺囑,不動產買賣契約,不動產抵押契約,撤銷扣押文書,不動產完工后的所有權轉移文書,處于離婚訴訟期間夫妻的財產清單、家庭財產分割協議這些對公民的人身或財產有重要影響的行為與文書必須經過公證。
英美法系國家不是以公證機構而是以公證人為主體,公證人可以由律師兼任,公證的主要作用在于監督執行宣誓、聲明、簽名及證詞等等,公證人對公證文書只采取形式審查,一般不對被證明文書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其更加提倡私權自治,以當事人“自愿公證”為主,相應的英美法系國家缺少統一的公證成文規定。相比較而言,在大陸法系國家中,公證制度作為一種獨立的司法制度,被賦予了事前干預和避免糾紛的功能,而在英美法系國家中,并不存在這種獨立的司法制度,其更注重事后的追索和救濟,因此在英美法系國家中律師制度會更為發達。隨著法律文化的地域擴張,以大陸法系國家為主,世界范圍內成立了拉丁公證聯盟,我國是其成員之一。在《拉丁公證制度的基本原則》里,公證人預防糾紛的職能是“良好司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公證人為社會提供堅實的預防性司法利益和保障。公證制度作為預防性司法制度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產生的預防糾紛、減少和替代訴訟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公共財政在司法審判領域用于解決糾紛的投入,更多地增加人民的福祉。
事實上,公證人并非邊緣性的法律職業,其任職條件在所有的法律職業里是最高的。以我國為例,我國公證法明確規定了擔任公證員應該具備的條件,在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前提下,還應該滿足:年齡二十五周歲至六十五周歲之間;公道正派,遵紀守法,品行良好;在公證機構實習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職業經歷并在公證機構實習一年以上,經考核合格等;最后由符合條件的人員提出申請,經公證機構推薦,由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門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報請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任命,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頒發公證員執業證書。公證員的數量根據公證業務需要由省級司法行政部門根據公證機構的設置情況和公證業務的需要核定公證員的數量配備方案,報司法部備案。我國目前有在職公證員13000余人。
根據我國公證法給出的定義,公證機構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公證機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我國的公證處大多屬于事業單位,由司法局組建。近年來,為順應體制改革,也出現了部分公證員合作發起組建的“合作制公證處”的組織形式。我國目前有公證機構近三千家。
不同于傳統理解的“以證據換公證書”的證明類公證服務,經過長期的實務實踐,現代意義的公證大致包含了如下內容:
一是遺囑、遺贈扶養協議、繼承、贈與、婚前財產約定、夫妻財產協議、離婚協議、撫養、贍養、監護等婚姻家事類服務。這類公證的作用在于“錦上添花”,起到一個強化的作用也就是法律上的證明效力。
二是監管與發放各類資金款項,監督公司會議、評選、比賽等活動符合預定規則,保管法律文書等。通過公證這一中立第三方的服務可以做到有效的監督與保管,相應過程具備了公信力。
三是對經公證的以給付為內容并載明債務人或擔保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承諾的借款合同、擔保合同等債權文書,債務人或擔保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適當的,債權人可以不經訴訟程序依法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被公證的債權文書有強制執行效力。這一效力可以助力債權人快速實現債權,保障債權的安全。
四是保全電子聊天記錄;保全行為事實;查看物品、場地現狀;提取數據、信息、資料;固定證人證言等各類證據。經公證的事項具有最高證明效力,換言之公證證據有優勢效力。根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一般經過法定程序公證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除非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
五是國際交往中的學歷、學位、成績單等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出生、親屬關系、無犯罪記錄、婚姻狀況、經歷、證書、收入狀況、派遣函等有法律意義的事實。作為國際交往的法律信用中介,我國公證文書發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公證書有涉外效力。
六是家族財富規劃與信托,遺囑執行與遺產管理人,證券非交易過戶與清算報告等。公證服務具備法律效力,起著權利外觀的作用。
盡管我國的公證制度立足于“證明制度”,但現代意義的公證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證明制度”,從現有公證業務來看,除了公證證明之外,公證正逐步發展成為為當事人提供綜合的公證法律服務體系的制度:如公益咨詢、代擬法律文書、參與調解、取證、送達/保全等司法輔助業務,公證制度已逐漸成為司法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司法制度的各個環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履行中立、公正的法律職責間接地參與到國家民事、經濟活動中,維護著法律秩序。公證人通過每一次的法律咨詢、每一起公證個案的辦理、每一份公證文書的出具,實現公證法律服務的具體化,承載起預防性司法制度的價值實現。
近年來在監管機關的推動下,公證行業不斷強化公證“便民利民”“公益服務”的屬性,推行了最多跑一次公證服務事項清單、公證證明材料清單一次性告知制、周末不打烊等延時服務制度,極大簡化了辦理流程、提升了服務效率。同時,公證行業還在不斷推進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充分運用互聯網+公證、區塊鏈+公證技術,推出海外遠程視頻、網絡賦強等新的服務形式,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通過上述新型服務形式,切實解決了老百姓的諸多困難。
不過,技術的進步在給公證帶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給公證帶來了新的挑戰。不管是公證制度還是公證職業,一直隨著外在環境在持續變化中。從趨勢來看,我國的公證制度設計初衷從行使國家證明權到現實里證明、溝通、協調等多重功能發揮,本質上是從公權力的行使轉化為了社會服務的供給。而我國的公證人從沿襲、借鑒法國“老貴族”式的精英公證人職業,到現實里的公共法律服務職業,公證人的門檻也會越來越低,伴隨著服務內容的小眾化、服務對象的大眾化,以公信力為目標的公證正在向著特定領域法律專業服務為目標進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