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EP背景下,我國的市場主體必然要與各國在各領域開展投資與經貿合作,在投資建設和經貿活動中一方面能夠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貿易摩擦和商事紛爭,從國際商事爭端領域出發,出現爭議則必須有一套能為RCEP各成員國都能普遍接受的爭端解決機制。RCEP第十九章專門設置了爭端解決機制,但該爭端解決機制只適用于締約成員國的國家層面,而對于投資建設和經貿活動中的市場主體之間的爭端,在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模式中,針對RCEP國際商事爭端的實際情況,訴訟與調解的國際公約均未能完全覆蓋RCEP所有成員國,因此,對國際通行的商事仲裁解決RCEP投資與經貿糾紛進行深入探討,鼓勵我國市場主體在參與RCEP投資建設及經貿活動中,優先運用仲裁方式解決國際商事爭端,依法維護我國市場主體的海外投資及經貿權益具有現實重要意義。
市場主體解決國際商事爭端的主要方式
RCEP成員國包含了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十五個經濟體,覆蓋全球約29.7%的人口和28.9%的GDP,在如此大規模的經貿流通面前,商品、服務及資本的大規模跨國流動,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貿易摩擦和投資爭端,目前,解決國際商事爭議的模式主要有訴訟與非訴訟兩種機制。
“涉外民商事糾紛的訴訟解決主要涉及管轄權、法律適用、文書的域外送達、域外調查取證、以及判決的承認和執行等幾類法律制度。其中,運用非訴訟解決國際商事爭端主要包括和解、調解、仲裁等方式。運用訴訟解決國際商事爭端,我國目前加入的國際公約有《關于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民商事案件國外調取證據公約》《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
而運用調解方式解決國際商事爭端而言,國際調解公約主要有2019年8月7日締結的《新加坡調解公約》,目前《新加坡調解公約》僅有53個締約國;運用商事仲裁解決國際商事爭端,主要的國際公約是1958年締結的《紐約公約》,目前《紐約公約》已有17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締結,覆蓋了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的73%,而RCEP所有成員國均是《紐約公約》的締約國,意味著仲裁裁決能夠得到RCEP所有成員國的承認與執行。由此看來,商事仲裁解決RCEP國際商事爭端優勢更加明顯。
RCEP背景下訴訟與調解解決國際商事爭端的局限性
RCEP橫跨亞洲和大洋洲,15個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與政治、文化都各不相同,政治體制與法律體系也相差甚遠,主要的原因有:RCEP成員國之間社會政治制度不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法治化進程也不盡相同,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適用方面也不同。此外,現有訴訟與調解的國際條約均無法有效覆蓋RECP所有成員國,訴訟與調解均難以滿足RCEP市場主體對糾紛解決的內在需求。
1. 缺乏一套能為RCEP普遍接受的商事糾紛解決機制
雖然RCEP第十九章專門設置爭端解決機制,爭端解決方式主要有調解、磋商、調停、斡旋、專家組審查等方式,但以上爭端解決方式只能適用于RCEP成員國的國家層面。RCEP第十九章第三條第(一)款規定該章“適用于締約方之間與本協定解釋和適用相關的爭端解決”以及“一締約方認為另一締約方的措施與本協定項下的義務不相符或者另一締約方未履行本協定項下的義務”。
值得注意的是,RCEP并未采用投資者與國家間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現階段的爭議解決機制僅限于締約國層面。而對于RCEP締約成員國的市場主體、公民個人之間的商事爭端并不適用,例如,一家中國水果投資公司認為新西蘭的某項政策不符合RCEP的相關規定,此類爭端不適于RCEP第十九章的爭端解決機制。類似爭端如得不到及時穩妥的解決,就有可能造成RCEP各類商事爭議積少成多,繁衍出更復雜更多的糾紛,影響RCEP經貿投資的高質量發展。
2. 訴訟解決RCEP商事糾紛的極限性
訴訟是國家司法主權的象征,是一個國家司法管轄權的代表,管轄權明顯受到“國界”限制。如把訴訟作為RCEP投資和貿易爭端解決方式,那么RCEP市場主體將要面對各個國家法院管轄權及法律適用的沖突問題。如前文所述,RCEP橫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不同經濟體之間法律適用不同,法律體系也不一樣,案件跨國審理期限較長,耗費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等一系列問題,均是市場主體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此外,爭端雙方當事人選擇用訴訟方式解決國際糾紛就必然要面臨另一國家法院審理的認可與執行問題,一國(或地區)的法院判決書被他國(或地區)法院認可的前提條件是雙方都共同簽署了司法管轄協助協議。我國至今尚未加入1971年在荷蘭海牙締結的《民商事案件外國判決承認與執行公約》,因此,我國法院的判決書得不到RCEP各成員國的普遍承認與執行。
一方面,司法程序繁瑣或緩慢,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文萊,由于生活安逸,生活節奏比較慢,反映到司法部門的工作效率上,司法程序耗時較長;
另一方面,市場主體普遍不信任其他國家的司法部門,例如:我國企業與新西蘭企業發生了水果貿易糾紛,如將糾紛提交法院審理,那么按照訴訟管轄原則,管轄的法院要么是我國法院審理,要么就是新西蘭法院審理,但是無論是哪一方的法院來審理案件,另一方當事人都會認為自己處于不利的地位,自身的合法權益就很有可能受到不公正處理。
總而言之,訴訟耗費的是國家資源,且受管轄權限制,跨國訴訟時效漫長成本較高,裁判得不到RCEP各成員國的普遍承認與執行,運用訴訟解決RCEP商事爭端,無法滿足市場主體對爭端解決的內在需求。
3. 調解協議的強制執行力得不到充分保障
RCEP爭端解決機制也專門設置有調解程序,但正如前文所述,該調解機制只能適用締約國的國家層面。此外,商事調解最大弊端在于調解第三方只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或解決問題的方案,促成雙方調停和疏導,不代表任何國家權力,所以對于調解結果只依靠雙方當事人自覺遵守。
也就是說,調解結果不具備任何強制執行力,如果一方對調解結果拒不按時履行,那么運用調解方式解決國際商事爭議也就無法徹底解決糾紛。目前,國際調解公約—《新加坡調解公約》的締約國僅有53個國家,且未能完全覆蓋RCEP所有成員國,調解協議效力得不到RCEP各成員國的普遍承認與執行。在RCEP背景下,調解無法為市場主體提供徹底的救濟途徑。
運用商事仲裁解決RCEP商事爭端的優越性
RCEP背景下,國際市場主體在解決跨境商事爭端時,一個為RCEP各成員國都普遍認可的爭端解決機制將發揮重要作用。鑒于訴訟與調解的國際公約均無法有效覆蓋RCEP所有成員國,難以保障執行問題,而運用國際通行的商事仲裁解決RCEP投資和經貿爭端具有一定的優勢,仲裁制度優勢更契合市場主體對爭端解決的內在需求,裁決能在RCEP各成員國內得到承認與執行,能徹底的解決各類商貿與投資爭端,運用商事仲裁解決爭議無疑增加了國際商事糾紛解決的效率。
1. 商事仲裁協議管轄、意思自治解決爭端所形成的優勢
仲裁是協議管轄,不實行地域管轄和級別管轄,更不受屬人管轄、空間管轄等限制,沒有明確的“國界”限制,RCEP各成員國的仲裁機構都可以成為市場主體選擇的對象,只有雙方當事人愿意,完全可以自主選擇全球任何一家公信力強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當事人還可以自主選定信得過且專業性強的仲裁員來解決爭議,這有利于提升爭端解決的公平性。同時,仲裁規則和仲裁程序差異在不斷縮小,《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為RCEP各成員國的仲裁規則提供參照藍本,仲裁規則下的裁決更容易被市場主體認可。此外,仲裁充分尊重了當事人的合意,而且通過仲裁方式,對仲裁員的選定、仲裁語言、適用準據法,甚至仲裁程序的安排等均優先由當事人自行約定。
因此,仲裁程序更靈活簡便,時間和經濟成本較低,更有利于解決法律適用問題,更能高效解決商事爭端。
2. 商事仲裁保密性與仲裁員專業性所形成的優勢
除非當事人同意公開,否則仲裁庭的審理案件原則上要進行保密,并且庭審過程中不允許外人參與旁聽,仲裁裁決書不實行互聯網信息公開原則。《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工TRAL)仲裁規則》第25條宣稱:“仲裁過程應當保密,除非有當事人持有相反的意見”。仲裁裁決書只需要發給雙方當事人即可,沒有對外公開的義務,這可以有效避免他人獲得當事人不愿公開的信息。此外,一個國家的司法資源是極其寶貴和有限的,導致法官可能要同時審理多個不同領域的案件,法官是法律專家,但不一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例如,如果沒有對國際電子商務有足夠的了解,短時間內是無法深入審查跨國數字貿易糾紛案件的,除了照搬法律條文表明條文字面的意思以外,做不到對整個案件的專業把握,這很可能影響整個案件處理結果的公正性。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仲裁擁有非常大的優勢,仲裁機構的仲裁員不是常駐人員,仲裁員不受人事編制的約束,仲裁員的選聘完全可以由仲裁機構自主決定,仲裁機構可以無限聘任專業的仲裁員人數,而不用耗費國家財政與人事編制資源,仲裁員可以是來自全球各地的法律、經貿、金融、海事海商、建筑、知識產權、電子商務、股市等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的專家,專業領域、專業問題由該行業的專家來解決,仲裁公正性及當事人的權益均能得到充分保障,也能有效避免RCEP各成員國司法資源的浪費。
3. 商事仲裁裁決能得到RCEP各成員國普遍承認與執行所形成的優勢
根據《紐約公約》規定,只要是締約國家(地區)的仲裁裁決,當事人需要在另一個締約國(地區)申請承認和執行,該國(地區)必須根據《紐約公約》的規定給予承認和執行,并且不得再附加額外收費。目前,全世界己加入《紐約公約》的國家(地區)有170個,而RCEP的15個成員國體均是《紐約公約》的締約國,所以我國的仲裁裁決可以去RCEP任何一個成員國申請強制執行,如果當地法院消極協助,締約國市場主體申請方可以根據《紐約公約》的規定,要求該締約國承擔違約責任。由此看來,在RCEP背景下,我國市場主體應盡量考慮通過仲裁方式解決國際商事爭議,基于《紐約公約》的規定,采用仲裁的方式無疑增加了國際商事糾紛解決的效率并節省了資源。
我國市場主體運用商事仲裁解決爭議可選擇的仲裁機構
我國的市場主體在參與RCEP投資建設及經貿活動中,可以優選考慮選擇我國國內或我國在RCEP成員國設立的國際仲裁中心解決國際商事爭端,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重視運用仲裁平臺解決RCEP商事爭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指出:“建立面向國際的仲裁合作平臺,立足我區獨特區位優勢,抓住我國和東盟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即將生效實施等重大機遇,積極探索與RCEP成員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知名仲裁機構的合作交流機制”。
北海仲裁委員會在推動仲裁服務RCEP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于2019年8月8日率先在RCEP成員國—新加坡設立了“北海亞洲國際仲裁中心”(BAIAC),2019年12月28日在越南河內設立聯絡處,為服務RCEP搭建了國際化的爭端解決平臺。
北海亞洲國際仲裁中心是北海仲裁委依據新加坡法律并報新加坡司法部批準而設立的國際仲裁中心,目前已經聘請了來自中國、英國、法國、印度、以色列、新加坡、泰國、柬埔寨、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8名各行業精英為仲裁員,北海亞洲國際仲裁中心的仲裁規則是基于《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而做出的改良,旨在著眼于爭議主體與仲裁從業人員的內在需求,采取高效直接的仲裁流程,提供優質的仲裁法律服務,為RCEP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結語
仲裁是優化營商環境、推動RCEP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共贏的重要方式,其獨特的制度優勢與RCEP對爭端解決機制的要求高度契合,是RCEP最佳的爭端解決方式之一,也是市場主體化解國際投資風險、依法維權的重要“利器”,我們應對其加以有效運用,以妥善解決RCEP國際商事投資和經貿爭端,為RCEP提供堅實的法律服務保障,這也是筆者的目的初衷。國家層面應鼓勵我國的市場主體在參與RCEP投資建設與商貿活動中,優選約定仲裁條款,并優先考慮選擇我國國內或我國在RCEP成員國設立的仲裁平臺解決國際商事爭端,運用仲裁“利器”,依法保障我國市場主體海外投資及商貿活動的合法利益,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營商環境,助力RCEP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