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部分,鄭重提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是“制度型開放”首次寫入黨的報告,為新征程上推進高水平開放指明了方向。2022年11月,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又一次指出:“中國將推動各國各方共享制度型開放機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在我國推進制度型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RCEP的落地實施,在規則、標準、制度方面持續不斷地釋放政策紅利,為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提供了重要平臺和無限助力。
制度型開放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雙贏選擇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實行的是零散性、碎片化的要素流動型開放。如今,我國要素流動型開放水平已經非常高,而伴隨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人力低成本優勢不斷減弱,生態成本壓力卻不斷增大,不可能再充當“世界工廠”。由此,改革進入深水區,開放也面臨新的全球化挑戰,這包括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復雜變化,也包括百年不遇的全球疫情大流行和多種全球性危機疊加的嚴峻挑戰。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不能拒絕開放,而且要推動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擴大。制度型開放至少意味著三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從被動性開放向自主性開放轉變,制度型開放成為中國以負責任大國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顯性特征。
第二,從碎片化開放向系統性開放轉變,制度型開放不僅是規則開放,而且包含了標準、規制、治理的全面系統開放。
第三,從淺層次開放向深層次開放轉變,制度型開放成為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建設更高水平開放性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引擎。
制度型開放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改革和開放的高度統一,必將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制度型開放將倒逼一系列經濟領域法治改革,特別是倒逼企業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進而優化市場秩序、增強市場活力、實現市場善治,以外循環的制度壓力增強內循環的創造動力。同時,由制度變革而促成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良好營商環境,有助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實現良性涌入和流動,事實上也間接推動了流動型開放。
另一方面,制度型開放也將讓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適應國際市場規則的挑戰,在解決國際經貿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創造力,以規則和標準創新催生技術和知識創新,切實提升企業的“參與感”“獲得感”。如果沒有制度型開放,技術的開放只是暫時的、可變的、淺層次的,制度型開放才能夠使中國方案成為世界經濟的“深層結構”、使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內在構成。
制度型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包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內的全面現代化,“制度型開放”實際上也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直接要求。具體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對接”,積極對標國際通行標準和先進規則,確保中國軟基礎設施和國際接軌,消除國際交往中的制度性沖突。我們要順應國際發展大趨勢,把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可持續的國際通行規則,及時轉變為我國的制度淵源。對內,要及時清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不相適應的規定、規章、條例,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補足制度性短板,防止落后的規則成為制度型開放的“絆馬索”。對外,要適時引入科技創新、知識產權、市場競爭、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國際標準,讓中國產品、技術、管理走上國際賽道,形成貫通國際市場的國內制度體系。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我們要在國企改革、政府采購、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環境保護、勞工規則等領域設置更高標準的規則,因而“對接”也是一次自我加壓的改革。
二是“推廣”,增強中國規則、標準、規制、管理的對外吸引力和可復制性,提升中國制度競爭力和軟實力,把中國制度提升為國際通行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要轉化為開放優勢,一方面要依托頂層設計,將實踐中已經成熟的制度經驗上升為制度模式,通過“一帶一路”等制度平臺推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實踐檢驗,要充分運用全國21個自貿區的“試驗田”先行先試,在跨境電商、共享經濟、移動支付等優勢行業上大膽探索,及時生成可推廣可驗證的經驗范本。
三是“引領”,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和完善,增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制度話語權,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貢獻率。國際新產業新業態需要更多的制度供給,許多新興領域的標準和規則還有空白、規制和管理還有漏洞,這些都需要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和負責任的大國主動參與國際治理,表達更多新興國家的主張,在氣候治理、數據跨境流動等共同議題中發揮創造者、協調者、引領者的作用。
“對接”是國際先進制度“引進來”“推廣”是國內先進制度“走出去”“引領”是自主參與并推動國際治理。中國式現代化是面向全球化的現代化,因而必須要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在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規則、國際國內兩種治理上下功夫,打造21世紀制度宜居型的現代化大國。
制度型開放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全球共識,但這并非空洞的理念,而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構成為全球治理的現實。這需要我們以更開放的姿態進入到國際市場中,面對世界共同的難題嘗試給出我們的答案,中國的“制度密碼”只有解開世界難題才能更加彰顯可靠性。但制度型開放絕不是“淺嘗輒止”地融入全球經濟大潮,而是要理性地在許多種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引導全球制度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演進,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我們要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到國際制度體系之中,要在規則和標準的制定中、在規制和管理的程序中注入全人類共同價值。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革命大潮動搖了過去工業革命時期屹立不倒的規則基礎,事實上也釋放了更多的國際合作空間,中國參與到新一輪的規則、標準制定中,也有機會改變原有不合理的規制和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不能亦步亦趨、隨波逐流,也不能奉行美國那樣的霸權邏輯,如何將中國提倡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融入到新的制度體系中,在解決共同國際議題中實現“良法善治”,是中國制度型開放必須開展的步驟。
我們要在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過程中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新格局。
一方面,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打破不合時宜的貿易壁壘、制度障礙,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在涉及國家主權和安全上的對外開放,必須要有自主的判斷、有法律法規的鄭重承諾。在涉及雙邊、多邊利益的規則制定上,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尊重各方意見、體現各方訴求、平衡各方利益、增強各方動能,畫出多邊、區域、國內市場的“同心圓”,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
另一方面,要切實地探索協同合作新模式、打造互利共贏新平臺。在新的開放布局中,“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超越區域協定范疇,整合更多合作資源,在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中發揮更積極作用。而面向未來,在AI應用、數字經濟建設、外層空間利用等領域,我們需要主動搭建更多合作平臺,形成更多戰略聯盟,在制度上為全人類的繁榮發展保駕護航。
制度型開放是一場的“內外兼修”的系統工程,是我們以更高水平開放紓發展之困、匯合作之力、聚創新之勢、謀共享之福的契機所在。由于我國四面八方鄰國很多,制度型開放的觸角可以延伸很遠,制度型開放的模式和特色可以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必將在新規則、新標準、新制度的探索上集思廣益,在涉外經貿活動和文化交流中創造出新的制度方案,并有可能占領數字貿易的規則制高點,打造21世紀的國際制度文明新形態。通過制度型開放,我們將架起中國通向世界的一座橋梁,互聯互通、互利共贏,消除顧慮、消散陰霾,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擁抱世界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