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青


2022年版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從而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統編本教材中生動的表達、精妙的詞語不勝枚舉。三年級作為正式習作表達的起始年級,教材編寫了許多可以開展“讀寫融合”教學的內容。細細揣摩這些內容,結合“讀寫融合”教學經驗,筆者發現,“讀寫融合”教學與學生思維的培養密不可分。
一、“讀寫融合”所涉及的思維能力界定
關于思維能力,2022年版課標明確提到了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五種思維。“讀寫融合”教學中,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是較為常見的幾種思維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發掘文本資源,找準文本的讀寫融合點,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讀中學說”,并鼓勵學生遷移運用,長此以往,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定能得到極大的提升。
二、“讀寫融合”對思維培養的價值
1.“讀寫融合”,讓直覺思維更直觀
統編本教材中有許多文本或表達上有特色,或結構上有突出特點,在“讀寫融合”教學中,這類文本有利于直覺思維的培養。直覺思維是學生面對語文現象時,能根據其一般特征而作出的領會、理解、感悟的能力,是一種善于對事物進行由表及里、由實及虛的思考和認識。在閱讀文本時,學生需要領會文本內在的結構、表達的邏輯等。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提出了“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的習作要求,開展“讀寫融合”教學時,教師選擇總分結構的段落,學生在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時,就需要調動直覺思維的感悟力和反應力,在圍繞一個意思寫時,又要思考從哪些方面進行具體展開和描寫。
2.“讀寫融合”,讓形象思維更靈動
三年級教材中出現了“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體會優美生動的詞句”等單元目標。教材中優美生動的詞句不勝枚舉,進行“讀寫融合”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并嘗試用優美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法,使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加靈動。學生通過感知文本中有新鮮感的語句,并加以模仿、運用,可以獲得言語圖式的建構,并有效提高言語表達的質量。
3.“讀寫融合”,讓邏輯思維更清晰
邏輯思維往往體現在結構清晰的語段中。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關注了語段的構段,如表1為三年級幾個單元關于構段的語文要素:
縱觀三年級上冊的課文,構段清晰的就有好幾篇,《秋天的雨》《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大自然的音樂家》等多篇課文用到了先總后分的寫法,但到底如何先總后分,尤其是“分”之處是如何分的,通過細致的“讀”與“寫”的學習與指導,讓學生的邏輯思維更加清晰。
4.“讀寫融合”,讓創造性思維有創意
語文教學中思維的培養不是單一的。在“讀寫融合”教學中,往往會涉及多個維度的思維能力,學生在不斷的揣摩和品讀中不斷轉換思維,在一次次的模仿和聯想中形成創造性思維。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學習“預測”閱讀策略的單元。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前后比較、關注細節、順勢模仿,學生就能邊模仿邊聯想,形成創造性思維,產生有創意的故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學生在比較小貓、母雞與老屋的對話中發現對話的特點,發現人物說話的規律,在續編時,學生的“編”有了“變”,這就是創造性思維的直觀表現。
三、指向思維培養的“讀寫融合”教學策略
1.感知構段規律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整句話的概念已經形成,但許多學生在表達時會出現語序錯亂、機械重復等不足之處,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直覺思維的欠缺有關。教師應該關注特殊句式、特殊構段,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句式運用以及構段的巧妙之處,并結合生活巧妙融合、模仿運用,不斷強化學生直覺思維的準確性。
以《大自然的聲音》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出示課文第4自然段中的三個分句部分的“簡潔版”:走在公園里,聽聽樹上的鳥叫;坐在一棵樹下,聽聽蟲鳴;在水塘邊散步,聽聽青蛙的歌唱。學生讀后,引導他們把這些話與課文中的原文進行比較。學生可能會立馬說出更喜歡課文中的表達,因為課文中的句子寫得更美妙。在對比中,學生也會發現,課文中語句的好在于用上了具體的擬聲詞“嘰嘰喳喳”和“唧哩哩唧哩哩”。教師相機啟發學生試著用擬聲詞把青蛙的叫聲表達生動。在教師不斷的鼓勵與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句式改得更加整齊。
再如“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季節,有不一樣的音樂”這樣特別的句式,也可以提供文本資料后,讓學生進行模仿運用。在對本課開展綜合性學習時,可以進行跨學科學習,提供動物發聲原理的句子,讓學生從句子中提取關鍵信息,明確幾種動物不同的發聲辦法。從而得出結論:不一樣的動物,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那同一種動物呢?教師可以引入老舍《母雞》一文中的幾句話,學生會發現,不同的時候,母雞心情不同,叫聲也不同。于是再次得出結論:不一樣的心情,會發出不一樣的叫聲。學生結合生活從課文中提取出了關鍵信息并進行了概括,總結出了一般規律,并模仿課文語句進行了清晰的表達。
2.指導細致觀察
統編本教材中的第一個習作單元主題是“留心觀察”,生活中處處需要觀察,觀察是寫景狀物類作文的基礎,是培育形象思維最重要的策略。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要求一是留心觀察,二是細致觀察。教師在教學《搭船的鳥》時進行了讀寫的融合,將“觀察”貫穿教學始終。教師親切地引導學生想象繪畫,在觀察中感受翠鳥色彩之美,調動直覺思維,把握翠鳥的外形特征,對文字表達的準確性產生快速的反應力。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了觀察要細致,而表達也要準確,為后面的表達練習做了鋪墊。瞧,學生在繼續“畫”翠鳥時,說:“我想畫它的胸脯,黃色的胸脯上帶著些橙紅色。”“我想畫它雪白的脖子。”“我要畫翠鳥烏黑的眼睛。”……將眼中觀察到的轉化為口頭的表達,觀察中直覺向思維語言文字的轉化得以實現。對于翠鳥捕魚的情景,教師啟發學生用文字把翠鳥“拍”下來,也是類似的方法。教師巧妙的設計,讓學生樂于參與,樂于表達,好像在課堂上真的當了一回小畫家,當了一回攝影師。
3.反復比較揣摩
邏輯思維的培養主要靠反復的比較和不斷的揣摩。如在《海底世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結合科普說明文的文本特征,關注思維能力的不同維度,滲透語文思維方法。第4自然段介紹了海底動物各有各的活動特點:海參緩慢爬行,梭子魚快速游動,烏賊和章魚噴水后退,貝類巴船旅行。閱讀這一部分,學生了解到了海底動物奇特又有趣的活動方式,增長了見識。但從語文學科來看,教學不能局限于此。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海底動物那么多,為什么作者選擇了這幾種來介紹呢?”學生能發現選擇的動物活動方式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到底還有什么不同?教師引導學生對該自然段的每句話用顏色進行了區分,通過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分工合作讀,學生一下子就發現,作者在思考時,選擇了用力不同的對象,即自己活動和借助外力活動,而自己活動的動物,選擇了向前和向后不同的方向,同樣向前活動的動物,速度還分快慢。看似簡單的一段介紹,作者卻是精心挑選。經過深思熟慮、精心挑選的例子才能體現“各有各的活動特點”,而學生在選材時,也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材料的代表性。通過精心挑選的材料才能把問題闡述清楚,才能打動讀者,才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
4.啟發創意想象
以豐富的想象編織的童話故事最受三年級學生的喜愛。而這些童話故事,情節往往非常清晰,尤其具有反復的特點,非常適合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創編,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如何創編得有價值,如何讓學生明白想象也是有理有據的?這與讀寫之間的銜接分不開。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預測培養的是學生抽象思維的洞察力和判斷力。預測有方法,預測有依據,而這些方法和依據更是想象的依據,是創編故事時的思維支架。以《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故事題目預測故事結局,通過插圖預測人物性格,聯系前文線索預測故事發展,學生發現,每個動物請求的理由都與其自身遭遇或即將面臨的困境有關,然后設置狗熊來到老屋前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模仿前文進行創編。于是,學生在編故事、講故事時,關注了狗熊的理由、狗熊會請求站多久等問題,就連語句用詞也細細斟酌了。
5.創設生活情境
2022年版課標倡導語文教學應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讀寫融合”也應該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三年級的多次習作任務都可以與學生的生活勾連,設計真實的學習任務。《寫日記》可以開展一周觀察日記的撰寫,學著課文中對秋的描寫,結合真實的觀察,記錄秋的變化;《這兒真美》可以結合本地資源,開展“我是家鄉小導游”活動,為自己的家鄉代言;《奇妙的想象》可以開展班級想象故事會……豐富的學習情境,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參與的樂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思維的生長,讓他們的語文素養得到多元的發展。
“讀寫融合”既是基于思維培養展開,又是思維能力得以提升的外顯形式。“讀寫融合”表面學習的是文字、句子,但其實學習的是文字背后的思維。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謀篇布局,都離不開思維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鐘樓區鄒區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