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明翔

如果將審美與教學聯系到一起,你是否首先會想到音樂、美術呢?除了聲音與圖像給予人們的觀感刺激,語言文字同樣有著類似的功能。而文學鑒賞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其過程往往更長。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能否在自己的教學路上帶著學生一同發現美、感受美、試著表達美,需要無窮的智慧。
一、明確目標,把握提高審美的意義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意識與能力,是由核心素養的發展方向決定的。課標中談到,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祖國語言文字及其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初步具有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通過為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啟迪心智,溫潤心靈,陶冶高尚情操,是培養審美能力的最終教學目標。
1.審美的提高源于懂得鑒賞
好的文學作品有千千萬,但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合格的欣賞者。就如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對文字的品讀能力,是衡量審美水平的一桿秤。《四季之美》通過詩歌的方式,贊頌了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的美。乍看之下,清少納言的語言淺顯易懂,但細細品讀,你會發現她沒有選取四季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是選擇了四個在作者看來最迷人的時段,其觀察四季的角度獨樹一幟。再讀上幾遍,你又會驚嘆于作品中對色彩、動靜的拿捏恰到好處,仿佛自然界中有著刻意的安排。這部作品能讓人清楚地感覺到,自然界的美是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觀察和欣賞的。欣賞的角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但只要發自內心,就是對美好事物最佳的定格方式。
2.審美的提高利于個性創造
當今時代,創新、創造被越來越多提及。而國人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蒸蒸日上,也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中國企業正在用屬于自己的方式開創新的局面。我們常把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掛在嘴邊,所以行動上也要跟得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從美好的事物中汲取靈感,再加上個人認知體系中的貯存與積累,以及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屬于自己的東西”才會出現,從而避免造成學生的文章空話多、假話多、套話多,缺少真情實感,沒有體現出“美”的元素。結合語文學科的特性,用閱讀吸收具備審美價值的文化載體,用寫作抒發富有個性的情感表達,這既是一種不斷提高審美的方式,同時也會形成良性的循環。
二、行動落實,打造富有美感的課堂
教室是學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場所,而課堂上的40分鐘對于學生的作用和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應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筆者認為,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1.舉一反三,拓寬藝術視野
課堂上扎扎實實地用好課文,便把握了重要的教學資源,但教語文決不能與教課文畫上等號。只有充分發揮課文的引領作用,根據課文內容展開適當拓展,才能讓課文的影響由點到面地散布開來。這也是統編本教材出臺以后,以課本為指導方向,大量閱讀被越來越多提及的原因。但課文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課文所能呈現的畫面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表達方式也是有限的,對課文內容進行甄選,輔以課外資料的引用,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樣才能將課文的育人價值最大化。
在教學《四季之美》一課時,我們常把第一個重點落在每個段落開頭的中心句上。“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黃昏;冬天最美是早晨。”這是具有音律美又結構工整的語句,這樣的語句一定會成為語用教學的重心。卞立強先生的翻譯是美的,但這富有詩意的話語,就不能以其他的方式體現嗎?于是,筆者在設計教學時,尋找到了該段語言的多種翻譯。
它們有的半文半白,簡潔、明快;有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對于外文作品的翻譯,每個版本沒有好壞之分,翻譯者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學生亦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心目中最欣賞的句子熟讀成誦,也可以對比著進行閱讀。其目的殊途同歸,都是品味作者表達方式的精妙。類似的拓展還能運用在這首詩歌的第二段、第三段:在講到明亮的月夜時,自然地拓展“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皎皎兮中夜來”“圓月猶如一面明鏡,高懸在藍空”,這些文人墨客的語言形式雖然多樣,但對于明亮月夜的贊美卻是一致的。還有秋日黃昏的場景,《四季之美》中以靜態的環境襯托飛鳥的動態美,類似的寫法在學過的課文《鳥的天堂》中也出現過,教學時可將之聯系起來。
不難發現,在課文教學時查詢適當的資料作為補充,能夠讓學生的文學欣賞目標由單一走向豐富。只要日積月累,學生審美鑒賞經驗的增多定能促進能力的提高。
2.扎實素養,營造藝術氛圍
語文課要想上得好是不容易的。因為師生在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本身也是在開展語用的習得和情感的交互。這就是提倡創設課堂情境的原因。對于像《四季之美》這樣的文章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它本身具備詩歌獨特的韻味,更重要的是它歌頌了自然之美,這種美存在于人們日常的生活,卻需要善于發現美好的眼睛去觀察、去感悟。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營造合適的意境尤為不易。教師的每一個提問、每一句理答,都要與情境相扣。例如在導入部分,如果以“在你的心目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開頭,那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補充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句,讓詩意氣息撲面而來。當課堂進行到朗讀階段,教師可以配上范讀音頻,也可以加上背景音樂先自行讀給學生聽,讓學生先沉浸到詩句所表達的意境中,再進行朗讀,這樣的朗讀才不會與情境格格不入。
若是40分鐘的課堂教學始終保持著適切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聽課學習,那么對于學生來說,經歷這堂課,就如同置身于花園餐廳品嘗美味一般,本身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對美好文字的感悟則水到渠成。
3.向讀學寫,內化藝術表達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一篇文章、一部作品,聽別人說得再多,不如自己細細讀一讀。讀再多遍,其實也不能真正做到會運用,這時候就需要動筆試著創作。而兒童的創作不僅要圍繞“閱讀”“寫作”活動本身,還應將重點延伸到“創意”,即強調通過讀寫活動促進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創作的形式未必要拘泥于課文所呈現的表達方式,但對于贊美大自然的奇妙與美好的作品,贊美的方向則可以刻意模仿。閱讀《四季之美》,能夠為我們所感受的是四季的色彩美、景物的動態美、作者的感受美。在設計課堂練寫的環節時,筆者將這三點作為贊美美景的抓手,并將焦點定在了學生的家鄉,以圖片和短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回憶家鄉的季節美,要求學生在寫作時也能盡量展現出景物的色彩之美、動態之美,抒發自己的感受。搭建好這樣的框架后,學生能夠在模仿的基礎上了解表現一個地方某一季節的美麗時可以切入的角度。
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是無數文學作品經典的主題。統編本教材從一年級開始便有不少課文體現著自然界的奇妙。而奇妙在哪里,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告訴讀者的,這都需要讀者有足夠的審美能力去挖掘,這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體現。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往往高度重視核心素養在讀寫結合中的實踐。筆者認為,應通過閱讀感悟作者贊美的路徑,通過寫作表達自己心中的贊美,以此方式促進學生在讀與寫的結合中提升自己對自然之美的洞察力和對文學作品的品鑒力,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對于把握好語言文字這一重要的審美對象,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至關重要。明確了提高審美的重要意義,并通過打造富有美感的課堂,進行舉一反三的拓展、氛圍營造的熏陶、讀寫融合的創造,相信對學生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都將起到客觀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江蘇常州市龍錦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