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譽



〔內容提要〕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為經濟增長增添了新的活力,環境監管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工具。因此,經濟增長的這兩個因素之間是否存在協同效應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本文使用2011年至2020年收集的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利用空間計量經濟模型和閾值模型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證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和環境監管力度的提高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直接促進效應和負的空間溢出效應。而且,兩者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基于這些研究結果,本文建議建立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監管的協調機制,以充分發揮二者在經濟可持續增長中的協同作用。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環境規制;區域經濟增長
一、引言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深入推進綠色智慧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在全球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數字化與綠色化成為全球經濟社會轉型的兩大趨勢。普惠金融的發展為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數字化的浪潮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傳統經濟的所有領域,金融業加速向數字化轉型,為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帶來了諸多好處,使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能。此外,環境監管被認為是促進可持續健康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就污染物排放總量而言,中國位居世界前列,呈現出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效率提升潛力大的特點。因此,在資源和環境的剛性約束下與數字化利用的背景下,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至關重要,對于經濟轉型和發展來說,數字化與綠色化已經成為重要的驅動力。
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在中國經濟增長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在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是什么?空間效應的影響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本研究旨在為政府部門制定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政策和經濟發展中的環境監管政策提供量化依據和決策支持。
二、文獻綜述
數字普惠金融的結果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還可以有效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為社會提供越來越廣泛的機會,這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從而持續促進經濟增長。有學者認為,數字普惠金融顯著促進了經濟增長,并且具有空間溢出效應,影響到周邊國家。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助于經濟增長。但也有人認為,數字普惠金融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例如,一些學者指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門檻效應。當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超過這個門檻時,可以進一步激發其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在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中,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環境管制可以顯著促進經濟增長。基于“波特假說”,合理的環境規制可以促進創新,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第二,環境管制對區域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一些學者研究了污染密集型行業和制造業的環境管制的影響,發現環境管制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第三,環境規制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顯著的因果關系,這表明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或企業績效的影響是不確定的。此外,學者們還對金融發展與環境監管的共同作用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綠色發展效率和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如有學者證實了金融發展和環境規制的獨立效應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金融發展和環境監管的結合抑制了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基于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發現前人研究的一些特點。首先,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普惠金融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環境監管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第二,一些學者討論了金融發展和環境監管的交集,但他們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三、理論機制與假設
數字普惠金融是金融普惠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傳統金融的有效補充。首先,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金融排斥,激活當地經濟。其次,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打破地域限制,讓偏遠地區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務,可以提高此類服務的效率,激發當地市場活力,增加就業機會。最后,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激活企業創新活力,從而刺激經濟增長。然而,數字服務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可能會以其先進的技術和高質量的服務吸收其他地區的客戶資源,從而產生負面的空間溢出效應。總之,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并表現出負的空間溢出效應。
環境規制是政府調解環境外部性、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環境規制可以提高企業的進入門檻,淘汰或轉移高污染企業,促進企業的產業合理化進程。而且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低生產率部門逐漸退出市場,高生產率部門不斷細化分工,可以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再者,根據“污染天堂假說”,當經濟發達省份的環境管制更強時,就會尋求產業結構的優化。此時,污染密集型產業會轉向其他環境法規寬松的地區,從而產生負面的空間溢出效應。基于這一事實,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環境規制強度的增加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并表現出負的空間溢出效應。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環境保護部門和金融部門的共同努力,進行大量的環境投資和工業資金的重新分配。那么,環境監管和數字金融之間可能會有一個相互調整的過程。一方面,環境投資一般具有風險高、前期回報低、周期長的特點。隨著環境法規的收緊,各種類型的企業都面臨著生產資金的限制。然而,數字金融可以有效地實現精確的數據匹配和更準確的風險評估,這些都依賴于信息處理方法。還可以利用其信息和技術優勢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減少尋租空間,緩解金融歧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另一方面,當公司面臨較寬松的資本約束時,其現金流壓力也較小。相比減產,企業治污的好處可能更大。這時,企業會采取一種環境投資和污染控制的方法來減少排放。此外,隨著環境管制力度的加大,可以有效地限制資源向高污染企業的流動,合理地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利用金融產品或服務的交叉融合和創新,提高企業進行綠色技術活動的積極性,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基于這一事實,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規制可以協同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并表現出負的空間溢出效應。
H3a: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受到環境規制的影響
H3b: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受到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
四、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1.被解釋變量
區域經濟(lnpgdp):現有的研究大多用地區GDP或地區人均GDP來表示地區經濟增長。本文使用地區人均GDP的對數來衡量地區經濟增長。
2.解釋變量
數字普惠金融(dif):本文基于現有研究的普遍做法,采用北京大學發布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除以100)來衡量數字普惠金融水平。
3.控制變量
技術創新: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更能反映一個地區當前的技術創新成果。因此,科技創新是以專利申請授權數來衡量的。產業結構:這是用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來衡量的。城市化:這表現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政府干預程度:政府財政支出可能通過影響資源配置來影響經濟增長,政府干預程度用各地區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占地區GDP的比例來衡量。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資本積累和技術溢出效應能夠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因此,外商直接投資是以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地區GDP的比值來衡量的。在計算過程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按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折算。
(二)數據描述
本文采用2011年至2020年全國30個省區(不含西藏、香港、臺灣、澳門)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數字普惠金融的數據來源于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20)。區域經濟增長、環境管制的個別指標和其他控制變量選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各省市統計年鑒》。本研究中使用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
1.空間相關性檢驗
在引入空間計量經濟模型之前,有必要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環境規制和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依賴性進行測度。本文從全局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自相關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全局空間自相關用莫蘭指數檢驗,如公式(4):
在公式(4)中,S2是樣本方差,xi,xj是地區觀測值;i和j是省份總數,Wij是空間矩陣;而莫蘭的I一般在[1,1]范圍內。當后一個值小于0時,意味著該空間是負相關的。當它等于0時,意味著該空間不相關。大于0時,表示空間正相關。局部空間自相關由莫蘭指數散點圖表示。
2.模型選擇和構建
五、實證結果
(一)空間計量經濟模型
1.空間相關性檢驗
本文使用地理空間鄰近矩陣,表2繪制了每年區域經濟增長的全局莫蘭指數,所有這些都具有很高的統計意義。可以看出,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空間集聚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
本文選取了兩個時間橫截面:2011年和2020年。使用莫蘭散點圖(見圖1)分析了中國30個省份的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聚集特征,莫蘭散點圖顯示,區域經濟增長水平存在“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間趨勢。
2.空間計量經濟模型分析
本文利用Stata16.0軟件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使用空間杜賓模型(SDM)模型。首先,豪斯曼測試表明,在這項研究中應該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為了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的聯合效應,我們將交叉項引入模型進行回歸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數字普惠金融系數、環境監管和其他控制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表3中的模型(1)顯示了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獨立影響。在經濟距離權重矩陣下,空間自相關系數在1%顯著性水平為正,說明中國各省市的經濟發展會受到經濟聯系密切的省份的影響,從而形成正的空間溢出效應。從核心解釋變量來看,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打破金融服務的空間限制。它將數字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和企業的融資成本,最終可以增加企業的活躍度,促進經濟增長。然而,數字普惠金融的空間溢出系數顯著為負,說明數字普惠金融抑制了相近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是,當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較高時,會吸引經濟水平相近地區的資本資源,削弱相近地區發展的基礎,不利于相近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其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假設H1證明是正確的。其次,環境規制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環境規制可以有效遏制企業的短視行為。同時,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倒逼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增長。與數字普惠金融類似,環境監管的空間溢出系數也顯著為負。說明該地區環境規制的加強會抑制經濟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增長。當該地區的環境管制加強時,污染密集型產業將轉移到經濟水平相似、環境管制較低的地區,這將對相近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假設H2被證明是正確的。
由于這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監管的交叉項“數字普惠金融加環境監管”引入模型,研究其對經濟增長的協同效應。結果顯示在表3的模型(2)中。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監管之間的交互項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研究表明,當前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的綜合效應具有協同效應。因此,假設H3被證明是正確的。但與模型(1)相比,兩者的聯合效應要小于獨立效應。這說明受環境法規影響后,數字普惠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降低。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監管交互項的空間溢出系數也顯著為負,說明該地區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監管兩者的聯合效應的加強會抑制相近地區的經濟增長。當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監管同時加強會吸引經濟水平相近地區的資本資源與污染密集型產業將轉移到鄰近地區,這將對相近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3.空間效應分解
為了進一步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影響,本文借助一個偏微分方程對空間效應進行了分解。表4顯示了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的獨立模型,以及在兩個變量之間的協作模型中每個變量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總影響。
在獨立模型中,數字普惠金融的直接效應顯著為正,但間接效應顯著為負,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這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將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但會抑制經濟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發展。其可能的原因是,隨著區域內數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對人才、資本等關鍵要素的需求將會十分旺盛,可能會產生“虹吸效應”,造成關鍵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因此,經濟水平相似的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抑制。其總效應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周邊地區數字金融發展對本地區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負向間接影響效應對本地區數字金融發展影響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正向直接效應進行了削弱,從而最終導致數字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總效應不顯著。
環境規制的直接效應顯著為正,間接效應與總效應不顯著。這些結果表明,環境監管在促進該地區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沒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這可能是由于環境監管的區位優先性,使得環境監管無法擴展到相近的省份,從而產生溢出效應。
在協同模型下,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監管的交叉項的直接效應顯著為正,間接效應顯著為負,但總效應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監管的交叉項沒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這可能是由于周邊地區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規制的聯合效應發展對本地區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負向間接影響效應對本地區聯合效應影響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正向直接效應進行了削弱,從而最終導致數字普惠金融與環境規制的聯合效應對經濟發展的總效應不顯著。
六、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本文從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角度構建環境規制指標,計算出各省的環境規制綜合指數。基于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和文獻分析,本研究利用2011—2020年省級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首先,使用SDM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對經濟增長的獨立和聯合影響。實證結果表明:通過獨立效應檢驗,總體而言,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能夠顯著促進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但都給經濟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這反映了負面的空間溢出效應,因此,假設H1和假設H2得到證實。在聯合效應檢驗中,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的交叉項能夠顯著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這說明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對經濟發展具有協同效應,假設H3得到證實。
(二)政策建議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政策建議如下。一是政府要完善數字普惠金融體系的頂層設計,建立有效的組織管理機制,提高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此外,應合理部署數字技術,加強區域協同,以促進直接效應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并減少空間溢出效應的負面影響。第二,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地區異質性。對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政府應加大金融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推廣數字金融服務,降低交易成本。對于東部發達地區,金融機構應開展金融創新服務,促進區域創新和經濟增長。
在環境規制方面,一是政府要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研發資源配置,支持轉型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及其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二是對于經濟發達地區,應采取更高強度的環境規制,以“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為主。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應采取適度的環境規制強度,輔以“激勵型”和“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但是,為了保護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應以“控制性”環境監管工具為主,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管作用。
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和環境監管之間的協同作用,有兩個主要建議。一方面,各地區應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探索和完善環境監管和數字普惠金融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開展跨區域環保執法和金融文書執行合作十分必要,有助于實現各區域環境、金融、經濟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應根據不同數字普惠金融政策發展水平的差異,制定差異化的環境監管政策。東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水平高,技術創新強,市場成熟,因此,適合實施市場激勵的環境規制政策,如排污權交易和排放費等,有利于激發環境規制的正外部性效應。在中西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相對緩慢。污染密集型企業所在的地區應著重采取命令和控制的環境管制政策。這類企業的環境規制成本大于技術創新的補償效應,因此,有必要通過政府的外部強制措施為企業提供支持,并增加財政支付。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