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國
摘 要:在“雙減”政策下,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凸顯,學校體育發展前景一片光明。體育不僅是一種運動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體育訓練是一種兼具運動和人文價值的運動,也是達成現代化“減負增效”教育目標的重要路徑。然而,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對體育學科和體育家庭作業的關注,不利于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為此,小學體育教師需把握“雙減”政策契機,主動優化小學體育家庭作業設計,以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體育;家庭作業;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1-0001-05
一、 引言
我國早在多年前便倡導布置體育家庭作業,但是,這項計劃的真正落實卻是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在“雙減”背景下,全國中小學刮起了一股體育家庭作業之風,與此同時,作業設計模式和實施路徑尚未清晰,作業評價機制有待完善,導致體育家庭作業實施的有效性難以保障。體育學科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意義重大,學校和教師必須從內心深處重視體育學科教學,主動探索高效的家庭作業設計方案,以達到理想的育人目標。
二、 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意義
(一)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首先,完成體育家庭作業,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可以切實增強學生的心肺功能,提升學生的身體適應能力和新陳代謝水平。學生心肺功能強弱將直接決定其體質的強弱,如果長期缺乏體育鍛煉,可能導致學生的心臟功能大幅衰退,同時,心臟承受的壓力也會明顯增加,甚至可能超出承受負荷,引起相關疾病。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定期進行體育鍛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臟適應水平,實現對學生心肺功能的改善。心臟是人體十分重要的器官,增加心臟功能可以有效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有害物質的排出,進而促進人體循環,提升人體免疫力。
其次,參與體育鍛煉有助于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切實降低人體膽固醇含量,有效規避心臟病、高血壓等并發癥。在課外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也能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其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做出最佳的選擇。通過體育活動,小學生的肌肉得到了鍛煉,有利于提升他們的身體柔韌度和靈敏度,讓他們可以及時做出正確的應激反應。學生的肌肉配合度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得到充分提升,有助于增強其身體協調性和環境適應能力。
最后,完成體育家庭作業有助于塑造學生形體形態。現階段,學生學習任務重,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可能影響學生的頸椎功能,引起脖子前傾、含胸駝背等一系列身體問題。為此,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完成體育家庭作業,加強體育鍛煉,以改善自身體態,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教師需要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態,結合學生的形態問題設計適宜的作業方案,以逐步糾正學生形體形態問題,塑造良好的體型。
(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學生的情緒狀態可以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得到充分改善。小學是學生發展和學習的關鍵期,該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發育成熟,極易被外界因素所影響,因此常常產生煩躁、恐慌等負面情緒,甚至可能產生精神衰弱的問題。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學生的抑郁和憤懣情緒可以通過揮灑汗水得到充分釋放,有助于提升其心理素質和學習自信,使其得以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其次,學生的意志品質可以在體育鍛煉中得到塑造。學生在完成體育家庭作業、開展戶外鍛煉時可能面臨諸多困難,如天氣變化、運動難度過大等。在課后鍛煉時,學生無法向教師尋求幫助,只能自主解決問題,主動探尋問題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有助于堅定學生勇敢面對生活困難的決心。
三、 小學體育家庭作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布置不系統
現階段,體育教師仍然未能深刻意識到家庭作業的重要性,在布置作業時未能樹立清晰明確的目標,甚至從未布置過體育家庭作業,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學成效。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下,盡管體育課程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但是他們卻難以通過體育學習真正掌握任何一項運動技能,究其原因,發現這與體育學科常年不受重視,教學時間被考試主科大幅擠占有關,同時,由于體育教師忽略了課后作業的重要性,未能在課后以家庭作業的形式進行課堂延伸,也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運動技能隸屬于操作性知識的范疇,只有經歷持續的鞏固訓練,才能將運動技能強化為肌肉記憶。為此,體育教師需充分把握課后作業的機會,延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及時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使其得以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時間十分有限,且課堂設置均較為分散,如果僅僅依賴課堂教學,可能導致學生運動技能掌握脫節,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因此,學生只有充分把握課堂外的時間,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練習,才能提升自身的運動能力及身體素質。在“雙減”背景下,學校體育迎來了更為光明的發展前景,教師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科學的訓練計劃為前提,讓學生“玩”出技能。
(二)作業設計過于隨意
現階段,體育教師普遍未能建立科學的作業觀,多依賴主觀感受開展作業設計,導致作業設計和布置過程十分隨意,難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體育教師需充分尊重教育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并以此為前提,明確各類作業項目的實際價值,結合作業的難易程度確定最佳的學段,提升作業與學生的匹配度,以免由于作業設計不合理而增加學生的負擔。教師需系統把握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學情,確定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作業設計方案,以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三)作業形式缺乏趣味
體育活動的本質是游戲,是一種趣味性活動,而體育作業自身卻十分枯燥,學生往往難以從體育作業中體會到樂趣。現階段,體育教師布置作業時多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多強調體能動作練習,作業形式多為簡單機械的體能動作,長此以往,學生難以從單一化的練習活動中感受樂趣,甚至可能產生消極抵觸的心理。體育是一種貫穿于學生生命始終的教育活動,教師需提高認識,站在生命的視角分析體育學科。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球賽,讓學生深切體會體育活動的魅力,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向學生傳授學科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相關安全知識。由此可見,教師需正確把握體育家庭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從多角度著手,提升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方能有效達成體育的目的。
(四)作業設計缺乏針對性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視作完整的個體,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并以此為前提,布置家庭作業。對不同年齡層次及身體素質的學生,教師需把握分層施教的原則,為其布置針對性的家庭作業,以確保作業實效。
四、 “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設計策略
(一)完善作業管理機制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需主動優化作業管理方案,成立常態化作業管理機制,開展系統的作業統籌,以提升小學家庭作業管理的實效性。學校須定期組織開展學習培訓活動,組織體育教師參與辦學,同時,在校園內開展設計大賽,以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各小學需結合學情進行統籌管理,為各年級安排相應的體育項目,以提升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教師須借助科技手段,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借助班級作業登記本或校訊通等平臺布置作業。學校教務處需設置檢查計劃,定期檢查體育教師的作業布置情況和評價完成情況,并將其統一納入年度考核指標。在布置作業時,學生須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反饋,而教師則可以結合學生的作業完成態度和效果評價,并將其作為平時分,納入期末考核成績中,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后作業的重視。
(二)豐富作業形式
1. 閱讀觀摩型
長期的運動和鍛煉可能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教師可以適時安排一些閱讀觀摩型作業,讓學生在課下自行利用網絡平臺搜集與教師課上講解內容相關的書籍和資料,觀看相關的體育節目,了解與項目相關的運動員事跡,多角度著手,綜合考量,全面激發學生的運動積極性。
例如,如果教師在課上講解了乒乓球運動,則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上網搜集自己所喜愛的乒乓球運動員的事跡,體會他們成功的方法和秘訣,嘗試學習他們的經典動作。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在閱讀觀摩的過程中深刻體會體育運動和競技體育的魅力,以激發其鍛煉興趣,使其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2. 自主選擇型
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常規作業,如俯臥撐、仰臥起坐、平板支撐、深蹲、蛙跳練習、動感單車等,通過常規運動,增強學生的身體力量和協調性;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興趣型作業,如足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跳繩、游泳等技巧性運動。教師需要將選擇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做出選擇。
3. 計時計量型
其一,計時型作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慢跑半小時、平板支撐30秒等作業;其二,計量型作業,如仰臥起坐20個、蛙跳15組。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教師需綜合利用多種方式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而不應將目光局限于課堂檢驗。
例如,在布置完“平板支撐30秒”的作業后,家長需在教學平臺上傳學生的鍛煉視頻,而教師則需利用平臺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觀察學生的支撐動作是否標準,以此方式,不僅可以保障作業檢查的有效性,還可以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同時,也可以充分促進家長和教師的交流,是助力家校合作之路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作業設計應考慮學生差異性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且獨特的個體,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需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和年齡階段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初中生布置體育課外作業,教師需要合理控制作業難度,避免因作業設置難度過低而限制學生的能力發展,或者作業難度設置過高而導致學生喪失信心。因此,教師需要為其設置相應的難度梯度,由易到難,以滿足多數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布置選練類作業,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學生結合自身興趣點做出選擇,挑選出自己喜愛的課外鍛煉項目類型,并將其充分融入體育課外作業中,使其得以充分體會體育鍛煉的樂趣。
(四)關注學生身體素質
力量、容忍性、速度、耐心等都是體育運動的重要基礎,也是小學生必需的身體素質。小學生正處于發育關鍵期,增強其身體素質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為切實提升作業設計的合理性,拓展設計范圍,教師需在作業設計時充分融入身體素質訓練相關內容,并將其設置在主要作業內容后。小學生的骨骼中含有大量的軟骨和水分,他們的骨密度較低且骨彈性較差,教師需為其布置柔韌性和靈敏度訓練,通過動力性拉伸訓練和跑跳訓練等,提升學生的柔韌性,促進其發育。
教師需充分分析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結合其實際特點,為其布置合理的鍛煉計劃。例如,針對上肢力量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布置羽毛球、籃球等球類項目,以增強學生的臂力;對核心力量較差的學生,則可以安排平板支撐等動作,此類運動無須借助工具,且可以充分提升學生核心肌肉的穩定性;至于下肢力量薄弱的學生,則可以為其安排慢跑、跳繩或足球等運動,以增強其腿部肌肉力量,同時,提升學生身體的協調性。
(五)融入教學理論
體育教師需充分參考教學用書的內容,結合教材內容開設課程,合理配置課堂教學方案,以豐富的理論為依托,促進學生實踐水平的提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問,讓學生自行上網查找造成長跑初期胸悶氣短、腿腳無力的原因,并找到具體的解決措施。同時,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思考在運動前是否需要做準備活動、做哪一項運動應該對應哪種準備活動、運動后怎么拉伸才能讓身體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等,以問題帶動學生思考,讓學生高度重視準備活動,以免因準備不足而引起不必要的運動損傷。此外,教師需培養學生正確的運動習慣,在運動后帶領學生放松拉伸,以舒緩身心,實現超量恢復。在深入探究教學理論知識后,學生可以深刻把握運動項目相關知識,有助于促進學生的項目學習,讓學生得以深刻把握項目技能。
(六)健全評價機制
1. 學校評價
其一,學校需關注學生的體育課外鍛煉情況,結合實際課外作業布置情況舉辦相關項目比賽。其二,學校應設置專門的評比獎勵機制,為體育成績優異和表現良好的學生頒發證書,以充分激發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同時,有助于建設一體化體育課程,讓學生得以在“學、練、賽、評”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體育素養。其三,學校需定期舉辦相關比賽,做到周周月月年年有比賽,利用比賽的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鍛煉積極性,以賽促練,全面記錄學生的比賽成績,并據此實施評價。
2. 教師評價
教師需認真觀看分析學生的作業視頻,通過文字或語音指導的方式進行線上規范,并在上課時抽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針對表現良好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獎勵,通過公開表揚的形式,動員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進而激發體能較弱學生的運動積極性。為切實避免學生應付作業的問題,要求教師積極采取高效合理的管理評價手段。例如,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上進行當堂檢查,結合學生的課外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層次劃分,并賦予相應的分值,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納入學生的成績體系之中。此外,教師也可以適時獎勵表現良好的學生,以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使其得以積極鍛煉,進而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
3. 家長評價
小學生普遍自制力較差,若想讓他們保質保量地完成體育鍛煉作業,則需要家長的從旁監督。需要家長以微信群為載體,與教師進行及時交流,明確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同時,建議家長每日上傳學生的課外鍛煉視頻,適當總結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如果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較高,且完成質量尚可,那么家長可以適時鼓勵孩子,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如果孩子的作業完成存在困難,家長可以及時與教師溝通,確定是否需要更改作業內容,同時,及時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總之,家長需要承擔起監護者的職責,與教師和學校建立積極聯系,高度重視孩子的鍛煉情況,及時反饋,及時解決問題。
(七)高效利用網絡平臺
在“雙減”背景下,學校要主動開發更為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體育教師需高效利用線上教學平臺,以校園網為載體布置作業。相關工作人員需開設專門的體藝類作業鏈接,讓教師可以在其中投放發布視頻,教師需主動與家長建立聯系,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學生提前預習相關教學內容,自行查找體育項目的理論知識和視頻資料,并鼓勵學生模仿練習,調動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疑問回歸課堂,以提升課堂效率。此外,教師可以開設單獨的答疑專欄,在教學結束后與同學開展在線互動,讓學生將優秀作業上傳到網絡平臺中進行投票評比。最后,體育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線上知識講座,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以加深他們對體育知識的了解和認知。
(八)強化家校合作
首先,體育教師需主動聯系家長,以微信群、釘釘群等為媒介,與家長進行深度交流,以構建系統化的作業體系,讓家長意識到體育作業的意義,清晰把握孩子的體育學習現狀,明確孩子所應掌握的技能,以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另,教師需加大知識宣傳力度,定期在班級群中滲透和分享體育教學內容,以強化學生家長的認知。
其次,教師需鼓勵家長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氛圍。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柔韌性訓練,或與學生合作練習羽毛球的接發球,在合作訓練中鞏固學生的運動技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教師須高度重視教學反饋,關注學生在校反饋,及時與家長溝通,并據此調整作業內容。如果學生的體質較差,教師需指導家長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適當降低強度,以提升學生的身體適應力。以慢跑作業為例,如果學生在跑步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身體不適癥狀,家長可以讓學生慢下來,調整跑步速度,但是需要多跑一圈,以保證總運動量。
通過家校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家長對學生在校狀況的了解,同時,有助于構建家、校、師一體化的體育家庭作業格局。
五、 結語
綜上所述,為響應“雙減”政策號召,教師需鼓勵學生充分把握課余時間,多參與體育活動。為此,教師需緊緊把握這一教學契機,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鼓勵學生家長參與,與學生共同完成作業內容,以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此外,教師需持續優化作業設計方案,靈活運用各類先進的作業設計策略,以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沈珊珊.“雙減”背景下中小學體育家庭作業設計的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32):29-32.
[2]王慧娜,張振強.“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實施路徑研究[J].體育教學,2022,42(11):29-32.
[3]朱睿,鄭虹.“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體育教學,2022,42(12):16-18.
[4]李波.基于BOPPPS模型的家庭體育作業設計與實現——以小學水平二韻律操為例[J].體育畫報,2023(1):46-48.
[5]成娟,朱亞成.“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作業設計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7(17):182-183.
[6]陳家京.雙減背景下中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實踐研究[J].體育畫報,2022(20):157-158.
[7]王明亮.“雙減”政策背景下“健康銀行”體育作業的設計及實施[J].體育教學,2022,42(12):19-21.
[8]孫妍.雙減政策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J].體育畫報,2022(5):148-149.
[9]沈清敏,么祺,梁鳳.“雙減”背景下體育家庭作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教學,2021,41(11):25-27.
[10]王嘯天,王雷霆.“雙減”背景下體育家庭作業設計的“加減法”[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