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內(nèi)容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高中是學生成年的關鍵時期,也是備受壓力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階段,而語文學科教育的性質和內(nèi)容規(guī)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應成為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針對當前具體的現(xiàn)狀主要從教師的層面提出了四條策略,分別為提升高中語文教師自身素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和在具體的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生命觀念 高中語文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當前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不斷出現(xiàn),如抑郁、自殺、犯罪、漠視生命等。新聞報道里也時常會出現(xiàn)學生虐待動物、校園霸凌、跳樓自殺等事件。根據(jù)國內(nèi)一些心理和教育工作者近幾年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做出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高中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占總數(shù)的比例為19%,中學生為15%。由此可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jīng)不容忽視,缺乏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語文學科教育的性質和內(nèi)容規(guī)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應成為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語文教材包含豐富的人文資源,語文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再者,語文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較長,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了解,容易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況且高中階段是個體人生觀、價值觀、良好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左右開始發(fā)展,許多學者專家開始研究這一領域。林崇德的《中學生心理學》《心育論》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顏思義于1997年最先提出了寓心理素質教育于語文教學當中這一觀點。之后,王其文、王春芳也提出了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加深了語文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研究。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結合的研究已一些,但其中著眼于高中的較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方面還有所欠缺。
本文將針對具體的現(xiàn)狀,從教師的層面提出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通過這些策略來增添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生命元素并滲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并解決在學習、人際交往、適應能力、情緒等方面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
一.提升高中語文教師自身素養(yǎng)
針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高中語文教師自身首先應提高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養(yǎng)。教師是學生的表率,他們的思想、行為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身教有時比言傳更為重要。
當前高中生們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老師們的教育觀念主要是功利化的應試教育,圍繞著如何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展開。馮建軍指出:“一旦把知識、能力、分數(shù)、升學作為教育的追求,教育就不再是給生命以自由和幸福的教育,而是違反生命的本性、討伐生命的教育”①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從內(nèi)心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高中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不應該是死氣沉沉、枯燥乏味的。教師應改變以往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靈活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適宜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此外,教師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延升,與現(xiàn)實生活關聯(lián),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有所啟迪。還應改變以往僅根據(jù)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多方面地進行公正評價,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分數(shù)只是評價需考慮的一部分因素,思想觀念、心理狀態(tài)和人際交往等也都是重要因素。
二.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學校是接受教學的主要場合,同時班級又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所有學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班集體中,良好的班集體氛圍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由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例如,畫黑板報并在其中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板塊,讓學生自行搜集資料、設計裝飾。這樣既能使學生自己加深了解,也能引起其他學生的關注。
良好的班集體氛圍還離不開諧和友善的人際關系。首先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尊師愛生,寬嚴結合的師生觀,對現(xiàn)如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高中語文課堂的氛圍應是民主、和諧、生動的,教師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關心愛護他們,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展現(xiàn)獨特的風采。尊師和愛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兩方面,只要老師能夠真誠地對待學生,就必然能夠贏得學生的尊重。高中時期的青少年心智還不夠成熟,但也有一定的獨立性,教師要給予充分的尊重,不隨意批判辱罵學生,可以從朋友的角度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然后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班集體中大家朝夕相處,彼此相互幫助,有時也會出現(xiàn)摩擦。高中生們有時容易沖動,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夠,上述的校園霸凌問題在這一時期經(jīng)常出現(xiàn),會給他人的身心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教師要積極營造安全友好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相互尊重、相互關愛,及時制止不良行為的發(fā)生。語文老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下時間與之交談,傾聽他們內(nèi)心的煩惱和苦悶,疏導不良情緒,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防范危害學生生命的問題發(fā)生。
三.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現(xiàn)在的具體教學中,教材內(nèi)容往往被分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謂重要的就是考試要考的,不重要的則是考綱沒有要求的。教師牢牢抓住考點進行授課,將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詳細講解,要求熟練背誦古詩詞,把小說的敘述藝術、人物形象等反復強調。在一股腦地輸出知識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和生命感悟。不是語文教材中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而是被功利性蒙蔽了雙眼,教師要重新發(fā)現(xiàn)并挖掘這些資源加以利用。以下主要分析了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幾篇課文,可以在教學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來引導學生敬畏和尊重生命、直面生活中的苦難、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等。
1.敬畏和尊重生命
魯迅的《祝福》講述了祥林嫂的悲慘遭遇,起初在魯四爺家做傭人,后被迫改嫁、經(jīng)歷喪夫喪子,再回到魯鎮(zhèn)靠乞討為生,最終在熱鬧的祝福中死去。小說中除了“我”的旁人面對祥林嫂的悲劇沒有同情,也沒有關心,有的只是麻木不仁、譏諷和歧視。正是因為如此,祥林嫂深受迫害和摧殘,在死后還要被人罵是謬種,但人生來平等,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對他人生命的輕視和冷漠是萬萬不能的,溫暖友善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只要人人都懂得生命的可貴,尊重愛護他人,整個社會也將會是充滿和諧和溫暖的。
2.直面生活中的苦難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經(jīng)歷一些挫折和苦難。面對這些困難,有人選擇積極進取、解決問題,也有人選擇自暴自棄、一蹶不振,“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②《老人與海》里的圣地亞哥在捕到大馬林魚的返程途中,因為血腥氣吸引來了兇殘的鯊魚,遭到了鯊魚先后猛烈的進攻。為了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忍受著饑餓和疲勞,一次次地舉起自己的武器和鯊魚搏斗,竭盡所能,拼盡全力。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老人沒有輕言放棄,還時常自我鼓勵。雖然結局只帶回了巨大的魚骨頭,但老人應對困難拼搏到底的精神值得敬佩和學習。
目前我國青少年的自殺率逐漸升高,這與家庭教育方面的溺愛、緊張壓迫的環(huán)境和對心理健康的忽視等原因是分不開的。當挫折、困難來臨時,他們往往容易表現(xiàn)得脆弱,經(jīng)不起風雨,甚至可能走極端。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給學生樹立榜樣,使學生在經(jīng)歷坎坷時能夠保持樂觀心態(tài),不逃避、不畏懼、更不輕言放棄生命。《蘇武傳》講述了蘇武身為使節(jié)出使匈奴,卻被扣留了十九年才得以歸漢的故事。面對旁人的勸降,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忠君愛國。在被流放至北海、饑寒交迫的絕境中,他堅忍不拔,與艱苦的環(huán)境進行斗爭,展現(xiàn)了他頑強的意志。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挫折與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意志堅定、敢于戰(zhàn)勝困難,終將穿過黑暗迎來光明。沒有波瀾的人生,那一定是缺少精彩的。
3.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虛度光陰、一事無成是不應該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有限的人生里創(chuàng)造自身的價值,積極進取。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嘆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當時東漢末年,三分天下,時局動蕩,詩人有廣納賢士,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但不得實現(xiàn)才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并為此付出努力。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運用了多個典故,最后用廉頗表達自己希望像他一樣報效國家、有所作為的遠大抱負;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其一)》中用“羈鳥”和“池魚”來自比,表現(xiàn)了詩人厭惡黑暗官場、期望歸隱田園的人生理想;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用上片描寫長沙的秋景圖,下片回憶青年時期的生活,抒發(fā)了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和改造舊中國的雄心壯志。
四.在具體的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閱讀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讀,少講多讀,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不能一味地進行灌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他們品味教材的字詞句篇。教師可以補充適當?shù)膶懽鞅尘皝韼椭鷮W生加深理解。比如進行《離騷》的教學時,簡要地介紹詩人及其所處時代背景。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創(chuàng)立了楚辭,奠定了我國的浪漫主義文學,《離騷》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當時的帝王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遠離朝堂也沒能使他改變憂國憂民、希望用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家的人生理想。后都城被敵軍攻陷,屈原以身殉國跳入了汩羅江。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起源就有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結合這些背景信息,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更能體會作者不被重用的處境和堅守理想抱負的高尚節(jié)操。大多作品都與作者自身的人生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教師要讓學生在感受他人的經(jīng)歷時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能有所感悟并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意義。但屈原投河殉國并不代表自殺是可取的,要積極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生命是實現(xiàn)一切價值的基礎。
另外還可以利用課文中的觀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④表現(xiàn)了屈原雖身處黑暗,但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追求真理和正義的決心。高中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可以借此增強他們抵御外界誘惑,堅持自我的決心,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
課外閱讀同樣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推薦閱讀書目,選擇一些能給學生以人生啟示的作品,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活著》《四世同堂》等。同時要注意導向個性化閱讀,不可要求學生的體會千篇一律,還可以開展閱讀交流會,讓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
2.寫作教學
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作文命題生活化、生命化。教師要與學生保持密切聯(lián)系,深入關注他們的生活,寫作是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其次是要教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并勤于思考。生活中不缺少素材,留心去發(fā)現(xiàn)和感受往往比死記硬背的更加記憶深刻。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涌現(xiàn)出了許多令人敬畏的人物及其事跡,有坐上餐車連忙趕往武漢的鐘南山院士、曾連續(xù)奮戰(zhàn)41小時進行火神山修建工作的工人尹典、因過度勞累去世的于洋同志,還有無數(shù)的醫(yī)護人員和志愿者們。他們無私奉獻、為搶救生命奮不顧身,他們也勇敢無畏、為控制疫情爭分奪秒,他們還堅持不懈、樂觀向上。讓高中生們注意搜集這些素材,不僅方便寫作時的運用,還能加深他們對生命的理解,正確面對挫折磨難。大自然中同樣有著許多美麗和奧秘。在進行寫景創(chuàng)作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或課外進行貼近自然的活動,去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生機和活力,切實的經(jīng)歷更加有利于寫作,也讓深受繁重課業(yè)壓力下的學生能夠愉悅心情,有所輕松。
3.口語訓練
在高中階段并不適宜開展專門的口語交際教學,但教師要重視口語訓練,也可以在其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能力與知識同步提高。在選取訓練素材時,應從學生生活入手,例如和父母、朋友發(fā)生矛盾時,怎樣與之交談來化解矛盾,學生也有切實經(jīng)歷,以此來訓練表達能力和展示對親情、友情的觀點等。還可以選擇上述一些疫情中的人物和事跡來進行訓練,體現(xiàn)學生對生命的看法,教師能從中更加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積極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也可以固定地利用正式上課前的時間來讓學生進行三分鐘的演講。同時,教師要以鼓勵表揚為主,過于嚴厲的批評只會使學生害怕在大眾面前說話。學生正在講述時,可能會有些緊張不安,教師要善于運用眼神和肢體對其進行肯定和安撫。最后是要及時地進行總結,對好的看法、觀點予以肯定,對不好的進行正確引導,從而形成良好的班級輿論,防范不良思想對學生的影響,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思想觀念。
綜上所述,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將重點放在前者上是不對的,要使學生能夠全面、健康地發(fā)展。何況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高中是成年的關鍵時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教師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需從理論上武裝自己,在實踐中認真踐行,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應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王書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于漪.教育的姿態(tài)[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4]溫儒敏.溫儒敏語文講習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5]葉瀾.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6]劉燕.談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
[7]馬文博.柏靈.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熱點與趨勢[J].校園心理.2020(18).
[8]謝翠媚.生命教育視角下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教學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4.
[9]莫莉.語文教材的生命價值觀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
[10]張劍.生命教育視野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
注 釋
①馮建軍:《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頁。
②易漱泉等:《外國短篇小說選 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0頁。
③曹操:《曹操集·詩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5頁。
④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300頁。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