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王慶玲++胡家會
【摘要】從樹立生命觀念、培養理性思維、勇于科學探究和明確社會責任等四個方面,初步探討了在“基因突變”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生物學核心素養 生命觀念 理性思維 科學探究 社會責任
【課題項目】本文為聊城大學教學研究基金項目“培養中學卓越教師的生物教育類課程內容與實踐體系研究”,編號.:311161523。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23-02
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這個重要的教學概念[1]。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生物學核心素養是極其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也是當前每位中學生物學教師都必須重視的重要教學理念。生物學的核心素養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生物學的核心素養由生命觀念、理性思考、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要素組成[2]。結合生物學實踐教學過程,探討在“基因突變”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一、打造生命課堂,樹立生命觀念
簡單來說,生命觀就是人們對自然界中生命的發生、發展、衰老和死亡等現象及本質的認識、看法和態度,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生物學知識的傳授水平上,要把生命觀念始終貫徹在課堂教學中,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化的觀點、運動的觀點等來解釋生命活動現象。通過學生的觀察、實驗等對生命過程的體驗,注重樹立學生運用生命觀念去正確認識生命世界的態度,培養學生解釋生命現象和本質的能力與意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首先介紹基因突變的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通過分析正常紅細胞與鐮刀型紅細胞的形態差異和表面積的大小,得出中間微凹呈圓餅狀的正常紅細胞能夠結合更多的O2和CO2,能快速穿梭于狹小的毛細血管中,有效提高了氣體交換速率。基因突變不僅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材料,還能使生物產生新的性狀或物種,可能更強適應改變的或新的環境,使生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從而讓學生形成生物的進化觀。
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認識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隨機的、不定向的和低頻率等生物學知識基礎上,突出基因突變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基因突變是客觀存在的生命活動規律,而環境的改變會增加基因突變的頻率,因此,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等分子病,注意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注意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以預防或減少各類疾病的發生。同時,讓學生形成關注生命、珍愛生命的正確生死觀及“生命不息、沖鋒不止”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理想。
二、從實際問題出發,培養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現象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通過生物學教學,要讓學生形成從科學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理性思維方式的形成尤為關鍵。教師在課堂之初就要秉持“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理念來設計課堂,從啟發性的問題或暗示出發,通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等加工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養成善于動腦的良好習慣,有效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方法。
在堂課中,首先以鐮刀型細胞貧血癥這一實例引入新課,提出“病情的發生是由什么引起的”這一問題,體現了由現象推本質的思維方向,讓學生思考形成鐮刀型紅細胞的直接原因----血紅蛋白的變化,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導向性。其次,結合已經學習過的中心法則,同時,讓學生學會從生物學現象中尋找規律、闡述原理,養成運用生物學知識和規律去探討解釋相關生命現象的意識,養成善于歸納推理思維的良好習慣。最后,教師要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發散思維、問題意識等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一種開放性、創新性、發散性的課堂氣氛。
三、加強實踐活動,勇于科學探究
在生物學課堂中開展探究性活動,能夠讓學生積極靈活的吸收生物學知識,訓練思維,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識,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在“重走”科學家探究之路的過程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科學家是如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設計實驗以及科學家為什么這樣設計實驗的精妙之處,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意識和價值觀。
在科學家探究基因突變的過程中,教師以“繆勒發現怎樣的問題——做了哪些實驗——得到了什么結果”為主線,展現科學家探索生物學未知世界的歷程和精神風貌,讓學生受到啟發與教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形,養成善于傾聽、樂于分享、甘于奉獻的合作意識,并形成熱愛生物科學的興趣、從事生物科學研究的理想。
四、知識融入生活,明確社會責任
生物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小到飲食出行,大到環境資源,都滲透著對生物學知識的運用。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承擔著各自的社會責任,具有生物學知識的教師與學生,不僅自己要運用好生物學知識,更有責任讓他人也能很好地了解與運用生物學知識,以滿足個人、社會的需要,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基因突變是生命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基因突變所產生的分子病并不可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擔負起自己對分子病的認識責任,還要通過他們的活動來影響更多人對分子病的正確認識。基因突變產生的疾病之所以不可怕,是因為我們了解影響基因突變的因素,盡管基因突變產生的疾病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基因突變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通過宣傳,讓人們知道長期與紫外線、X射線等物理因素、亞硝酸、堿基類似物等化學因素、某些病毒等生物因素接觸可誘發基因突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注意,避免與有關的誘發因素接觸,讓更多人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激發學生的社會意識,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生物學科的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從關注重點知識轉向核心素養的養成,從關注“教什么”轉到“會什么”,從重視學生“學會”到重視學生“會學”,最終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即把苦學變成樂學,讓知識變成智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4.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2]吳海燕.2016.構建教育生態系統,培育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J].中學生物教學,6:36-38.
作者簡介:
李曉宇(1993-),女,聊城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科教學(生物)專業,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