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仔東
摘要:議題式教學是高中思政課作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抓手”,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深刻價值。如何提升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質量,更好的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筆者從議題式教學“話題導入、主題展示、問題探究、議題總結”四環節著力探究。話題導入“新”“近”“真”,主題展示“明”“準”“精”,問題設置“實”“細”“巧”,議題總結“高”“簡”“藝”,“四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有利于增強高中思政課教學實效。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四環節”策略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陣地,建設高品質的思政課是思政人孜孜不倦的追求?!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參與能力的一門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議題式教學是高中思政課作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抓手”,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深刻價值。“話題導入、主題展示、問題探究、議題總結”四個有機統一的環節是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四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既是師生雙向互動的環節,也是課堂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不斷走向深度的過程。本文旨在探討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四環節”的行進策略,以期切實提升高中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效益,更好地推動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落地落實。
一、話題導入的策略:“新”“近”“真”
(一)“新”
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獨特品性,高中思政課應站在時代最前沿,反映時代主題,挖掘教育素材,結合時政熱點與社會熱點話題進行課堂導入。例如,黨二十大的豐富內涵就是高品質的導課素材,在講授“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筆者嘗試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財富積累機制的視頻進行導課,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如何把蛋糕分好,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話題導入新穎,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緊扣時代脈搏,激揚了正氣清風。
(二)“近”
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密切,選取學生親切可感的事例更容易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一方面,應因地制宜,就近選材,充分挖掘本地課程資源,特別是本地具有特色的文化內涵與底蘊,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回歸生活,選取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例如,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課,筆者選擇本城市宣傳片,展示本地社會發展新面貌,讓學生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面貌,學生對于家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真”
高中思政課導入的話題應有事實依據,數字要準確,能貼切地說明概念或原則,不能夸大其詞,泛泛而談,力避空洞虛假,以免給學生形成錯誤認知。比如在講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結合同學們關注度較高的卡特爾世界杯進行導課,提問學生:中國制造助力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背后的中國實體經濟是如何大放異彩的?這樣的導課既真實有效,具有說服力,又增強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
二、主題展示的策略:“明”“準”“精”
本文的“主題展示”主要是針對主議題和分議題的展示,主題是教學內容的核心,具有豐富的價值內涵。主題的確定和取舍,就需要教師有主題意識,同時還要具備發現和提煉主題的能力。
(一)“明”
辭簡義賅,更能引思明理。在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適時展示主題,并做到旗幟鮮明,從而讓學生明了本節課學習的方向與路徑。比如筆者在“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這一課教學時,為了提升目標達成度,教師因勢利導,在順利導入新課好馬上就展示本課的主題:總議題為“人民是如何行使國家權力的?”子議題為“感人民主人翁地位 ?探權力機關之莊嚴——人民通過什么機關行使權力?”“悟權利義務相統一 ?析人大代表之職權——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利益?”主題展示思路明確,線索清晰,切實提升了課堂效益。
(二)“準”
準確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性要求。議題式教學的主題設計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必須依據課程標準,緊扣教材文本,做到與時俱進。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要立足實踐,提高站位,鉆研教材,吃透精神,對教材文本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從而實現主題主題展示準確無誤。
(三)“精”
好的主題展示是課堂的亮點。主題展示不宜連篇累牘,講究“煉”字,要追求精益求精。高中思政課教師需要精確把握教學內容,梳理課堂的教學結構與邏輯,劃出層次,分清主次,合理凝練教學內容,巧妙表達教學內容的深邃內涵,從而給人眼前一亮之感。
三、問題探究的策略:“實”“細”“巧”
(一)“實”
課堂教學要追求實效性。在問題探究環節,高中思政課教師應結合學科特點清晰明了地呈現相關情境材料,情境要真,問題要實,避免假大空。問題的討論要扎扎實實推進,討論的結果要清清楚楚闡明,不能一昧追求形式,將問題淺顯化,看似轟轟烈烈,實則無一收獲;也不能僅僅走過場,將探究講解化,美其名曰問題探究,實際上換湯不換藥。
(二)“細”
細節之處見真章。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的問題設置要接近學生心智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應設計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梯度性的問題,讓學生夠得著,能回答,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神情,見微知著,如學生面露難色,表明對于此問題的理解不到位。針對學生回答中的過失之處,教師要及時指出,并恰當地糾正學生的思維盲點。
(三)“巧”
問題探究的“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振學生學習自信心。高中思政課教師要立足學情巧設疑點,把握難易度,用詼諧幽默且具有價值引導性的問題,充分激起學生的探究欲,從而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分析中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教材中相關的概念和原理。比如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一課教學時,展示情境:糧票供應年代與近年豬肉價格暴漲,這兩個時期都“吃不好”豬肉,進而巧妙地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這兩個時期都“吃不好”豬肉?背后的經濟原理是什么?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四、議題總結的策略:“高”“簡”“藝”
(一)“高”
高度決定視野。課堂教學的高度是課堂的立意、指向與境界。高中思政課議題總結的“高”首先表現為議題總結的高度概括,學生在進行議題探究后,對知識點的掌握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體系,這些理論知識就像“寶藏”一樣分散于各教學環節,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儲存”它們,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邏輯,繪制思維導圖,建構完整體系。高中思政課議題總結的“高”還表現為議題總結的價值引領,教師要挖掘育人關鍵點,通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實現課堂升華,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作用。
(二)“簡”
華羅庚先生說他的學習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讀書要從薄到厚,再從厚到??!”大道至簡,教學亦是如此。在議題總結時,思政課教師應將教學內容加以凝練,化繁為簡,做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比如,在講授“法治社會”時,教師圍繞本課教學內容進行議題總結,用“是何”“如何”“為何”幫助學生加深認識,從宏觀上把握課堂內容,提綱挈領,一目了然。
(三)“藝”
課堂教學是門優雅的藝術,它不是一條直線貫穿到底,而是各有側重。議題總結不應固化,也不能刻板,需要靈活多樣,更加注重藝術性。高中思政課教師要深挖教材,依據學情,針對不同的內容創造性的采用不同方法,既可以是妙語連珠,精煉總結,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是預留一些耐人尋味的懸念,讓學生的思維在課下繼續延伸。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時代的課堂教學需要新的教學理念指引。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所大力提倡的教學方式,是活動型、綜合型學科課程的必然要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在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高中思政課教師應不斷探索,精心組織議題式教學“四環節”——話題導入、主題展示、問題探究、議題總結,優化各個環節,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提升學生的能力與思維品質,增強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 王曉麗.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策略研究[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網絡研討會論文集(專題一),2022:473-476.
[2] 舒嬌.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3] 林萍.議題式教學策略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No.791(4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