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喜
課堂討論容易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有助于聽取、比較、思考不同意見,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討論法能夠給予每一位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機會,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課堂學習能夠深入,大大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發展,有效地促進學生英語表達能力。
一、研究過程
1.我在九年級(2)班上了一節課。內容是外研版九年級上冊Module4 Unit 1 Paper and printing have been used for ages我首先進行傳統雜志與電子雜志的背景知識介紹,借助道具,讓學生真實感受傳統雜志和電子雜志的區別,然后提出問題“Which type of magazine do you prefer,and why?”, 讓學生進行brainstorming(集體自由討論五分鐘)。引導學生進行解釋原因的方法,如first, second, finally, 讓它們自由結合,討論。結果只有少數活躍分子參與討論,,其他多數沒事做,吃“白飯”。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找出其原因:
學生基礎差,應該打好學習基礎。
抓好以下幾方面:
(1)扎好英語單詞的學習。
(2)做好個別指導,為課堂討論打好基礎。
2.我在九年級(2)班上了又上了一節課Module4,Unit2 Can books be replaced by computers?按照分成的小組,一部分列舉電腦的優點,一部分列舉書本的優點,然后比賽哪一個小組列舉的全面,評出較好的一組,給予一些獎勵。結果學生層次不同,這組沒討論好,那組已經結束。而且課堂紀律極差,亂糟糟的。有的干脆玩起來,成為滋生班集體中“問題生”的溫床。
課后反思并制定措施:1、培訓小組長,小組長是本組的學習帶動者和組織者,小組長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組其他成員討論的積極性和參與度。2、小組分層,以6人為一個學習小組,組長和副組長是小組的學習帶頭人,為第一梯隊,兩個學習中等的學生為第二梯隊,學習后進生為第三梯隊,也就是好、中、差進行搭配,進行分層教學。在以后的上課中,慢慢地小組算是形成了,課堂討論深入了。
3.我在上九年級上冊Module10 Unit2 There are several fan clubs in China which have held birthday parties for Tintin教師播放幾段有關Nemo, Shrek , Monkey King , Tintin and Snoopy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 Do you like watching cartoons ?
(2.) What country do they come from ?
(3.) Are they recent cartoons or old cartoons ?
他們談論的很熱烈,回答得很好。小組成員之間交流的很多,課堂活起來了,學生的表達提高了。
4.在九年級下冊 Module 9 Unit 2 We all own English. 學完課文之后,我提出三個問題:
(1.)How many people speak Chinese at home in China?
(2.)Where do people outside China speak Chinese?
(3.)Why do you think people will speak Chinese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 the future?
同學們說得很好,小組之間爭論起來。越爭論,答案越明顯,等答案出來了,討論結束了,就讓他們寫作文The future of Chinese,結果是順理成章,再也不喊不會寫作文了。英語的綜合能力提高了。
二、通過對初中英語課堂有效討論的策略研究,得出結論:
1、課堂討論的話題要學生生活相關,以引起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愿望和參與討論的興趣;也要符合學生的語言水平,使學生能夠進行語言交際。避免出現“只有幾個優秀學生參與討論活動,大多數學生沉默”的情況。其次,課堂討論既要關照學困生,為其提供通過努力獲得表現的機會,又要為優生創造展現自我的條件,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討論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攜手共進。
2、課堂討論不僅要重視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培養,還要有助于思維、創新、交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討論前查閱資料有助于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話語的醞釀有助于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討論中的唇槍舌戰有助于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如何從語言材料中歸納自己的觀點,是分析綜合能力的鍛煉;如何在討論中推陳出新、獨辟蹊徑,是創新能力的演繹;面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時,巧妙應答是應變經驗的檢驗。
3、課堂討論既要確保學生能習得知識、發展能力,也要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深受教益。首先,討論的話題可以涉及多個學科且解釋是開放性的。
4、討論的目標要明確
教師首先要明確通過討論能解決什么問題。討論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不管有沒有得到結論,都會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思維等方面的發展與提高。因此,英語課堂討論不應只注重結果,更要注重它的過程。
5、討論的話題要精心設計
設計生動有趣、有吸引力的開放的討論話題,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討論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6、討論的形式要合理
小組分散式討論、議論式討論都可以。
7、討論的時機要適時
教師要抓住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討論,以促進知識的內化。如:Module4 Unit 1 Paper and printing have been used for ages我首先進行傳統雜志與電子雜志的背景知識介紹,借助道具,讓學生真實感受傳統雜志和電子雜志的區別,然后提出問題“Which type of magazine do you prefer and why?”,讓學生進行brainstorming(討論),引導學生討論雜志和電子雜志。
8、要營造討論的氛圍
教師應成為課堂討論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學生的合作者,并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所有學生都敢于發言、樂于發言,提高討論活動的參與面。
9、要能夠對課堂調控自如
課堂討論一般控制在5~15分鐘,具體取決于任務的難易度。時間過短,討論不充分、效果不明顯;時間過長,占用了其它教學時間,學生的思維也會疲勞。其次,控制討論節奏。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性格各異,討論時可能會有偷懶、冷場或爭論不休的現象,教師要適時引導,以保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任務。另外,要引導學生圍繞議題中心發言,避免離題;同時要根據討論的進展情況,隨時捕捉與主體有關的其它有爭議的話題,促使學生深度討論,提高討論的深度和廣度。
總之,讓學生學好英語,改變原來的老套路,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學生主動的參與,主動的學習。課堂上多討論,而且是有效討論。學生由“厭學”到“學有所獲”到“樂學”,從而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