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娣
關鍵詞:課堂教學? 科學探究? 探究欲望
科學探究就是將科學學習作為探究過程來展開,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科學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精神。而要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除了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外,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力量,需要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以學習興趣作為驅動力。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是從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入手的。下面是我的幾中做法:
一、從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探究欲望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一種具一定難度,而經過自身努力能夠解決的問題?!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講授新課或探究問題之前,教師應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設計一個好的情境是至關重要的。心理學研究指出,探究的欲望是推動學進行研究的內部動力,這就是說學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發,就會對研究感興趣,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參與研究活動,進行有效的研究,而學生只有主動參與了,他才想做、想說、想思考,因此在教學中要恰當的提出問題。我想恰當的問題情境具有兩個特點:①問題情境必須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對其可望而不可及,從而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②問題要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接觸到的不是現實的條件,而是一種情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愉快學習的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當然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教師還應了解學生的現有水平狀況,學生智能水平。
二、從糾錯中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平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由于知識水平限制、習慣偏見或思維障礙常常會進入誤區,一般老師會直接糾正這些錯誤答案,但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是由于學生沒有參與知識的構建過程。我認為,學生的這些錯誤答案本身就是一種教學素材,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討論,老師在這個過程當中只充當一個指導和裁判。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剛開始講授力的知識時,學生頭腦中已經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有力物體才能運動,于是我先讓學生說說對力的認識,學生會說:“我推桌子,桌子就動了,不推就桌子就不動”等等,但也有學生發表不同意見:足球在空中飛行的時,不受腳的推力,卻還能向前運動。然后我也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究,在探究中找到答案。再如在力的圖示中,教師并不一定要直接說出力的三要素是怎么表示,而是讓學生根據學習過的知識,自己想辦法,最終可以得到線段的長度代表力的大小,作用點可以用一點來表示,箭頭可以作為力的方向,在學生一次次的錯誤當中糾正,從而得出正確的作圖方法,學生也明白了在哪些地方自己容易放錯誤,以后就不會再重復放錯誤了。
三.從實驗中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科學課來講,實驗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往往得到的結果可以記住很長的時間。在教學《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關》時,我一開始把班級中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組讓后直接提供他們實驗器材:兩個相同的木塊、繩子、彈簧秤、一塊玻璃、一塊木板等器材,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自己去研究(學生如果要增加儀器可以給他們)。再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發現有些小組成員的結果和其他小組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大家一起對不同的實驗結論進行實驗,最終得到一樣的實驗結果: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當然在平時的課堂教學當中,我們還可以把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自己實驗,將能用實驗得出的規律改為設計實驗 ,例如在“眼和視覺”一節凸透鏡成象規律中,雖然學生通過分組實驗,已基本觀察到像與物的大小的變化,但對成像中“物距與像距的關系”,還不是分清楚,我引導學生利用家庭小實驗進一步探究。課后學生找不到同規格的凸透鏡,用太陽光測出凸透鏡的“焦距”,用玩具激光手電作為光源,以白色墻壁作為光屏,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和步驟,反復探究,從而終結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當然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或那樣的錯誤,這是再所難免的,老師應該要適當的時候進行指導,絕不能像“放羊”一樣,老師不插手任何事情。
參考文獻:
1、袁運開 趙猙 余自強 ,《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解讀》 湖州教育出版社
2、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