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運來
創新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腦力活動,它是我們發現新知識、新問題、新方法的過程。而輕松、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會產生好奇心,激發自己的求知欲,進而形成創新意識。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學觀念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傳統的教學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更難顧及到創新意識的培養。現在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已成了眾多教育人士的共識。在當今課改時期,可以說觀念的轉變是實施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前提,我們教師應從“以教師為主,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模式教學觀念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知識與能力并重”的開放教學觀念。因此,教師只有轉變自己的觀念,建立良好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激活思維,鼓勵求新
教師要善于挖掘問題的多樣性,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想別人沒想到的方法,找別人沒找到的竅門,讓學生從求異思維中進一步了解事物。創設一定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敢于求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營造出創造性思維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極大地激發。如學完“三角形的分類”后,教師舉起合著三角形的課本,使三角形只露出一個頂角,讓學生判斷是什么三角形。當露出的是直角或鈍角時,學生很容易地判斷是直角或鈍角三角形,而當露出的是銳角時,學生就難于確定。這里教師問:為什么難于確定?學生說出了理由,教師給予肯定。這時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如果這是一個等腰三角形的話,那它是銳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因為任何一個三角形不能有兩個直角或鈍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銳角,現在它的頂角是銳角,所以說它是銳角三角形。教師當場表揚了他。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思路,而且鼓勵了學生的大膽猜測、求異,培養了創新能力。
三、鼓勵質疑問難,激發創新意識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則須疑,疑則有問。”問題是推動創新的原動力,鼓勵學生提問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課堂上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正確與否,教師應從正面引導,鼓勵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抓住思維含量高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這樣就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教學“倒數”概念時,學生提出幾個問題,有的問:“書上為什么說,零沒有倒數?”有的問:“為什么1的倒數是1,零的倒數不是零呢?”有的問:“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為什么兩個數的和、差、商同樣是1,卻不是互為倒數?”能提出這些問題,正是他們思維創新的表現,此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倒數”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恰當地對問題做了解答,同時對他們這種“尋根問底”的精神做了表揚,促使他們養成好思善問的良好習慣。
四、適時進行鼓勵,提高創新意識
任何一個學生,不管是優秀生,還是學困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知識的發現者、思想的探索者和事業的成功者。在小學生的精神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欲望和需求特別強烈。這種欲望和需求,也是小學生最初的創新意識的萌發。針對這一點,應多給學生提供數學實踐的機會和交流的場所,讓學生自己主動去發現,去創造。在發現和創造的過程中去體驗成功。同時,教師對其學習結果進行延時性評價,不要輕易對學生不同的認識給予否定。要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切忌挖苦諷刺,使學生處于學習成功的情緒體驗之中,保持樂學的心態,在探索研討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的一步一步地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同時積極地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造條件,才能卓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創新精神,形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