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塵
摘 要:音樂藝術素養不僅是音樂專業學生抑或音樂從業者所需要具備的綜合素質,也是所有人都可以嘗試、培養的音樂感知力。良好的音樂素養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升華個人的藝術審美能力,同時有助于強化個人的情感體驗、優化心理。本文從音樂素養自我養成的重要性出發,基于藝術素養提升的內涵、要求以及具體路徑,探析自我提升音樂藝術素養與音樂情感體驗的措施,期望能夠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定的靈感、啟示。
關鍵詞:音樂藝術素養;自我養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7-00-03
音樂是一門以“聲音”為核心的藝術表現形式,其能夠通過復雜而又巧妙的音符設計與樂器、人聲組合,帶給表演者與聽者十分微妙的情感體驗。加強對音樂的了解,提升自我的音樂藝術素養,能夠充分強化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豐富其情感,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創造性思維與情感共鳴能力,對其個人的心理素質有一定的積極影響。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喜歡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欣賞、演繹音樂的方式去放松身心、凈化心靈。由此,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們應該加強對音樂藝術素養的重視,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閑暇時間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音樂藝術素養與藝術鑒賞能力,以此在精神方面提升生活質量。
一、音樂藝術素養自我養成的重要意義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在演繹與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聽眾都會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獨屬于自身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有可能產生雙方的情感共鳴。由此可知,音樂這門藝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不同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音樂甚至可以在沒有統一文字支持的情況下,以最直觀方式對不同國家、不同語言背景下的人產生同樣的刺激,進而穿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除此之外,音樂藝術還具備塑造良好性格、健全人格的功能價值,提升個體的音樂藝術素養,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其形成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對個體現階段的學習、工作、生活乃至日后的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1]。
音樂藝術素養與個體情感意識的相互促進、互為依托還能夠進一步激發個體的求知欲、拓展其興趣范圍、強化其創造能力,最終幫助其形成一定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二、音樂藝術素養提升的內涵
(一)音樂藝術素養提升意味著理性思維的進步
新時期背景下,社會發展與變化的頻率越來越快,而這也對廣大公民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現階段,我們想要在社會中立足,便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工作能力與感性思維,同時也要具備更高的理性思維,才能探尋物質世界的發展規律,為自己的未來探尋更適合的道路。音樂這門藝術既具備表達情感的功能,也能夠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幫助個體加深對現實事物的理性認知。個人在音樂藝術素養有所提升的情況下,便可以做到“見微知著”,針對一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樂器組成、表現形式等,感受作曲家以及演繹者的精神世界,同時可以基于對樂曲的理解,進一步加強對物質世界的思考與認知,對個體理性思維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幫助[2]。
(二)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標志著感性認識的增強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對立面,是人的感覺器官在接觸外界事物并將相關感覺內化于心的一種反映形式。感性認識是一種更初級的認知階段,包含人類最直觀的感覺、知覺、表象。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化的特征,是融合了節奏、旋律、人聲、和聲等多種要素相互融合的具體表現,音樂往往能夠給人以最強烈、直觀的感官刺激,與感性認識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與互通之處。在不斷提升音樂藝術素養,強化感性認知的過程中,人們能夠以更直接的方式感知到音樂不同組成部分的魅力,對提升個體的審美能力、綜合素質大有益處[3]。
(三)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是情感體驗的升華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凝聚與再現,缺乏情感體驗能力的個體不僅無法創造出優美的音樂,同時也不懂得欣賞、感悟其他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內涵。人們的情感體驗能力有所不同,在面對不同事物與環境、人物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內心感受也不盡相同。針對音樂藝術素養方面的情感體驗泛指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與音樂本身、演奏者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在具備了良好的音樂藝術素養后,便可以將這一情感共鳴延伸出來,進而對音樂所表達、承載的內涵、對音樂代表的事物抑或脫離于音樂之外的事物產生更為深刻、強烈的情感體驗。
(四)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意味著審美能力的升級
不同個體的音樂審美與喜好各有差異,我們可以說人類的喜好不存在高低貴賤,但是音樂以及其他藝術形式一定存在高級與低級的差異,而審美能力也是具有成長與進步空間的。在接觸音樂的初期,個體很可能會被所謂的“口水歌”“低俗音樂”所吸引,但在音樂藝術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其會逐漸被更為高雅、經典的曲目所吸引,并對更為“高級”的音樂內容產生由表及里的心理感知和情感共鳴,從而取得審美能力的進步,并在不斷提升音樂藝術素養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獲得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這有助于幫助個體擺脫低俗趣味產物的消極影響,幫助其將音樂方面的審美能力滲透在生活各處,進而領悟不同事物中的深層內容,在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情況下持續性地提升其音樂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4]。
三、音樂藝術素養自我養成的各方面要求
首先,想要自我養成良好的音樂素養,就必須重視音樂元素。現實生活中,有意識地提升其自身音樂藝術素養的人有許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對音樂元素有足夠的重視。盡管大部分人都能夠有目的、有選擇地欣賞更為高雅的音樂曲目,但卻并沒有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對相關曲目的構成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只是空有形式而并無實際效果。因此,在想要自行提升音樂藝術素養的情況下便一定要加強對音樂元素的研究,同時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如此才能夠以更深刻的角度欣賞、“剖析”音樂,提升其音樂藝術素養。
其次,想要自我養成良好的音樂藝術素養,需要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為自己構建更科學、完善的音樂資源環境,其中包含較好的音樂播放設備、音樂資源、樂器等。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也可以嘗試性地突破自身的“舒適圈”,多聆聽、分析專業歌手、音樂家所推薦的優秀曲目,幫助自己在高雅音樂的洗禮下獲得音樂藝術素養。同時,在個體難以理解部分音樂知識、無法共情音樂表達形式的情況下,也需要依靠互聯網教學講解資源抑或專業人員的指導。如此才能以更簡便、高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保障自己的審美能力、感知能力與共情能力的持續進步。
最后,想要自我養成良好的音樂藝術素養,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音樂源于實際生活,不少經典曲目都是生活片段或者社會環境的縮影,甚至部分音樂本身就是實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聲音,而后經過創作者的組合與改編之后,才變為了我們能夠欣賞的曲子。為提升自身的音樂藝術素養,可以在多聽、多思考的前提下,創造性地對自己喜歡的音樂進行換樂器演繹或再創作,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在提升音樂藝術素養的同時改變自身“聆聽者”的地位,轉變為更具主動性的“創作者”與“演繹者”[5]。
四、音樂藝術提升自我素養的具體路徑
(一)音樂藝術與多媒體的結合
在欣賞音樂、分析音樂的過程中,我們最先應該基于最基礎的樂理知識以及樂器演繹技巧進行研究,并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溝通,分享聆聽、表演、創作音樂等方面的經驗,以此在不斷表達、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幫助自己加強對相關曲目的認識。以多媒體技術更為極致的視覺與聽覺沖擊,對同一首歌進行反復的欣賞與分析,深入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進一步強化自己的音樂創新思維[6]。
除此之外,在提升自身音樂藝術素養的過程中,還應該嘗試音樂創作實踐活動,通過相應的互聯網音樂交流平臺,基于自己已經熟知、掌握的音樂內容出發,借助多媒體技術以及互聯網資源豐富音樂的學習內容。在鞏固既有音樂知識的情況下,加強對音樂背景、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了解,以此擴充自身的音樂知識儲備、優化自身的音樂創新思維,從而結合自己具有的能力,進行音樂創作。為自己制定一個主題,將情感帶入既定的主題中進行音樂創作,促進自我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
(二)音樂藝術與樂理的結合
很多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都能夠直觀感受到某一首歌曲的美好之處、震撼之處,但是卻不明白形成這種“美”的原理,這屬于缺乏樂理知識的表現,同時也是限制其無法有效提升音樂藝術素養的主要原因。由此,音樂表演者便需要在有需求、有能力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了解一定的樂理知識,如此才能夠結合相關資料,以更透徹的角度分析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情感等,對樂曲優勢、不足方面的了解也能更為清晰明了。熟練掌握樂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加強欣賞音樂的體驗感,在明確樂理的情況下,我們便不再是音樂作品的“聆聽者”,同時也是其“校檢者”與“分析者”,我們可以憑借樂理知識分析一首歌曲的和弦,進而了解其朗朗上口的原理;利用樂理知識,我們也可以明確創作者使用某種樂器的動機,并思考更適合、更好的樂器種類。因此,想要有效地提升自身的音樂藝術素養,務必要具備較為扎實的樂理基礎,并具有終身學習、終身進步的覺悟。由此,才能更好地感知音樂藝術的美好,同時為自己使用音樂、鑒賞音樂以及創作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以樂理知識為支柱,支撐自身音樂藝術素養的不斷提升[7]。
(三)音樂藝術與器樂演奏的結合
樂器是幫助人們直觀感受、理解、創作、演繹音樂的重要載體,學習、演奏樂器同樣也是幫助人們提升興趣與創造力、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能夠持續性地加強人們對音樂藝術的理解,提升其音樂藝術素養。同時,在演奏樂器的過程中,人們的情緒往往會隨著樂曲的主題以及音樂情感的變化而轉變,這一變化會對荷爾蒙的分泌產生刺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演奏者的分析能力、記憶能力、共情能力等綜合素養。因此,在升華自我音樂藝術素養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積極地學習、探索更多元的樂器種類,并在這一過程中養成不斷學習與不斷總結的習慣,進而在演奏樂器的過程中,積極調動其自身的情感,感受不同樂器的魅力。
在條件不允許抑或能力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演奏者也可以通過觀看優秀表演視頻、聆聽經典曲目的方式來加強對樂器的認知,并盡可能地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如《百鳥朝鳳》中的嗩吶、《二泉映月》中的二胡、《十面埋伏》中的琵琶等,都是極為亮眼的存在,多欣賞相關的內容,對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
(四)音樂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我們可以在提升音樂藝術素養的過程中,試探性地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自主發掘并聆聽生活中的音樂,并運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去表達、創作音樂。例如,在聽一首歌的時候,可以通過觀看官方MV抑或相關二創剪輯視頻的方式,了解不同人對這首歌的不同理解,同時嘗試基于自己的角度,利用繪畫、配文、配圖的方式表達歌曲中的深意,并產生獨屬于自己的新思考、新感悟。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學會在實際生活中記錄音樂靈感。藝術是生活的縮影,我們在生活、工作與學習中的任何新感悟、新發現,都可以運用音樂的形式進行創作與表達。因此,要重視在日常生活中記錄音樂靈感,可以通過手繪、文字等形式闡述自己某一時刻的想法,也可以利用錄音軟件隨時記錄自己的即興哼唱或是生活中好聽的聲音,以此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在不斷收集、感悟、創作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音樂藝術素養。同時,這種收集音樂靈感素材的方式也能夠為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趣味性,引導自身在尋常生活中對人生、藝術等產生更深刻的思考。
五、結束語
音樂作為發展時間較為久遠的一門藝術,不同時代、國家甚至區域的音樂流派和音樂形式都在不斷變化,而唯一不變的便是音樂治愈人心、升華情感的能力以及人們對音樂藝術的喜愛與創造力。通過提升自我的音樂藝術素養,能夠增強個人對文化藝術與人文情感的理解能力,對個體生活質量、精神涵養的提升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音樂素養的自我養成與提升需要加強個人對音樂的認識,多嘗試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精品音樂作品,結合自己的喜好與能力學習一門樂器與相應的樂理知識,并在音樂的指導與熏陶下學會觀察生活、體驗情感、感悟人生,在提升自我音樂藝術素養的基礎上更好地享受生活、升華個人價值情感。
參考文獻:
[1]楊民康.“傳承、建構”語境下民族音樂舞臺表演的轉型與變革——以原聲音樂在藝術舞臺與文旅展演中的離場與嬗變為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3(01):11-20+30.
[2]張雅然.音樂美學角度下的音樂藝術形式研究[J].藝術評鑒,2023(01):184-188.
[3]陶婧,馬紹惠.審美認知、主體意識與“破圈”效應——新時代現象級主旋律電影中的音樂流變與藝術作用[J].四川戲劇,2022(10):138-142.
[4]馬艷霞.淺談音樂審美在聲樂演唱中的表現形式[J].中國民族博覽,2022(16):154-157.
[5]馬飛.試論群眾音樂文化活動對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的影響[J].當代音樂,2022(05):199-201.
[6]于倩.社會轉型進程中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現狀思考與提升對策研究——以湖南省株洲市為例[J].戲劇之家,2021(19):65-66.
[7]章琦.如何用音樂藝術提升自我素養?[J].音樂愛好者,2022(0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