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梅娟 李天舟 余曉珍
摘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是“雙減”政策的重要內容。研究組通過校長匯報、教師訪談及家長問卷的方式,對沈陽市小學作業設計實施情況進行實證調研。結果顯示:沈陽市小學作業管理制度健全、作業量減輕、作業類型豐富多樣,初步形成了作業研究的校本特色;但也存在超量作業、懲罰性作業,部分教師作業設計能力不足,作業批改忽略質性評析,教師和家長對作業功能認識單一等問題。為此,應分級協同管理,健全作業管理督導機制;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彰顯作業育人價值;加強作業設計實踐性培訓,扭轉教師作業觀;合理運用大數據賦能作業管理等,進一步探索落實“雙減”工作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雙減”;小學;作業設計;實施現狀;實證調研
作業改革是建設高質量學校教育質量體系的關鍵,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作業問題,將其作為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促進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遼寧省教育廳與遼寧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印發的《關于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校內“雙減”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實施分層教學,設計有效作業,建立‘作業題庫,提高作業管理的系統化、規范化和標準化水平。”國家和省教育相關部門從政策與管理層面對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加強作業設計提出了具體要求,即積極構建優良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作業是教育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領域。“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作業負擔是否已減輕?研究組通過對實證數據的深入挖掘與多角度分析,客觀呈現沈陽市小學生作業管理的成效與困境,進而提出對策建議,為區域繼續推進“雙減”工作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沈陽市13個區縣(市)及市直全體小學為對象,綜合考慮各學校所在地及辦學水平,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抽到的學校三至六年級學生家長均填答問卷,以保證不同自然特征對象的參與。參與問卷調研的家長共有70167人,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見表1)。研究組開展了13場教師訪談,訪談對象為從每區選取的語數英教師各2人、其他學科各1人,共138人。
(二)研究工具與數據分析
家長問卷共 30道題,包括:學生及家長的基本情況( 性別、年級、所在區縣、父母職業及文化程度、學生上學期成績、是否寄宿等)7道題;作業現狀(作業類型、時長、難度、布置及批改等)23 道選擇題。訪談采取面對面訪談和在線訪談相結合的形式,訪談圍繞作業類型、來源、時長、功能及作業反饋與評價的實踐做法等設計10個問題。
研究組采用SPSS 26.0 進行數據分析,并通過NVivo11軟件歸納法對訪談文本材料進行歸納分析。
二、沈陽市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初步成效
(一)學校作業管理制度健全,各具特色
學校作業管理水平決定了作業設計的品質。本次調研的學校都編制了作業管理文件,包括:學校對作業設計與實施規定;作業檢查記錄和檔案留存;與作業有關的校本研修活動記錄;學科作業設計優秀案例;作業管理監督舉報公示制度等。
學校作業管理文件有以下特點:一是要求嚴格、細化。調研的42所小學均成立了校級作業管理團隊,有明確的作業管理制度、公示制度,由學校的學科組、年級組統籌作業量,建立作業總量審核監管和質量定期評價制度。例如,新民市三道崗子小學將作業檢查督導結果納入教師考核之中,對不按要求完成作業設計和批改的教師在評優評先方面酌情予以扣分。二是學校依據學科特點制定了不同的檢查要求,如語文田字格本檢查從5個方面進行,分別是默寫頻率、默寫量、教師批改情況、默寫質量、學生書寫。三是學校控制作業量的方法多樣。啟工二校建南教育集團印發了《成長銀行》,分“定期”和“活期”兩部分,教師設計了“日日清清單”,嚴控作業量,保證學生睡眠時間。沈陽市實驗學校中海城小學還向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學校從調查數據中發現除學校常規作業外,高年級學生家長也給學生布置練習任務,以致學生睡眠不足,學校依此調整作業管理細則,嚴格把控作業總量,有效保障學生睡眠與運動時間。
(二)作業負擔減輕,作業時長基本符合“雙減”政策要求,家長滿意率高
調研顯示(見圖1),沈陽市三到六年級學生作業時長在30分鐘以內的占比為37.2%,在30~60分鐘以內的占比為48.6%。調研的42所小學一二年級均無書面家庭作業。新民市城南小學開展了每周三無作業日活動,鼓勵學生依據興趣參加閱讀、體育、家務勞動等活動。
研究表明,93.1%的學生家長對作業時長滿意,94.5%的家長表示不存在偏、難、怪及超標作業,83.7%的家長認為作業比“雙減”前有所減少。這表明沈陽市小學在作業量控制方面正在努力落實“雙減”政策要求,作業總量、時長和難度都得到有效控制,家長滿意率高,學生作業負擔有效減輕。
(三)基于素養導向,豐富作業類型,為學生提供高質量作業
作業類型是作業設計的抓手。《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建議學校“創新作業類型方式。學校要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可以說,“雙減”政策賦予了作業類型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問卷結果顯示:家長對作業類型整體滿意率為92.7%。11.1%的家長選擇“總是”有體育鍛煉類作業;14.8%的家長選擇“總是”有藝術鑒賞類作業;10.5%的家長選擇“經常”有探究類作業,如深入社會參觀訪談、走近大自然進行考察探究等;33.6%的家長選擇“經常”有口頭型作業,如朗讀、演講等。
沈河區新寧小學創新設計了學科融合作業、主題項目式作業、一課一得積累式作業。學科融合作業包括體育運動與說理作業、語文“詩·文配畫”作業,在實踐中深入推進“五育”融合。主題項目式作業將教材元素與課外素材緊密結合。例如,科學學科的“雞蛋撞地球”“神奇的紙橋”“有趣的走馬燈”等項目作業。“一課一得”積累式作業提煉每一堂知識要點、難點、重點作為作業設計的內容,推動學生及時鞏固內化所學。如語文學科的“思維導圖”作業、數學學科的“我是小老師”析題微課作業、英語學科的戲劇表演作業等,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自我提升。
新民市城區一小在“千克與克”的作業設計中,請學生和家長一同購物,記錄下物品的重量,再親手掂一掂,將實物與抽象概念相結合,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量感。遼寧省實驗中學陽光小學數學組設計了“繪制學校平面圖”實踐類作業,學生通過實地測量、研究校園施工圖紙,在實踐操作中加強了數學知識的現實運用。
(四)作業革新與校本研修、科研課題等結合,形成作業研究的校本特色
若想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質量是關鍵。研究組了解到,沈陽市各小學都在加強作業革新,強化教研、科研和培訓的整體功能,通過開展作業設計分層分級培訓,建立學科優秀作業案例庫,著力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部分學校已形成作業研究特色。
沈河區泉園二校要求教師杜絕“拿來主義”。教研組以一個課時、一個單元、一個學期為時間單位,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具有校本特色的作業。學校還搭建了硬件資源庫,計劃用兩年時間構建原創性作業題庫,形成泉園二校作業研究特色。沈河區文藝二校教育集團在校內開展“作業設計與管理”專題講座,召開了作業與教學質量分析會,研究作業革新與教學成績關系,并將減輕作業負擔工作納入教科研工作體系,申請了沈陽市“十四五”規劃“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專項課題。
(五)基于目標達成,嚴格作業批改要求,充分發揮作業評價的育人價值
《通知》要求:“教師要對布置的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強化作業批改與反饋的育人功能。”調研結果顯示:86.3%的家長選擇“教師能夠及時批改作業,全批全改”。通過校長專題匯報、教師訪談也了解到,沈陽市各小學對作業批改有嚴格規定,教師基本都能做到作業全批全改、面批面改。
于洪區中海城小學明確了作業批改的章法,評改形式因科而異,語、數等學科基礎性強,紙筆作業占比較大,教師采取紙上評價居多,而藝術學科多采用課堂驗收的方式進行評價,科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一般以實驗報告、調查分享等形式進行評價驗收。同時,各學科教師以等級和評語的方式對學生作業進行指導與幫助,作業評改環節閉環銜接,在一輪評改過后要進行錯誤修正后的復批。美術學科每節課上發作業本,課后收齊,全校學生的美術作業頁頁有評語、篇篇有反饋。
三、沈陽市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超量作業、懲罰性作業等現象依舊存在
調研數據顯示,仍有10.4%的學生作業時長在60~90分鐘,3.7%的學生作業時長在90分鐘以上。通過對作業時長超標學生進行年級分布的再分析發現,三、四年級學生占比最高(見圖2)。22.9%的學生家長表示孩子做過“小測試有錯題或錯字,抄寫5遍;因紀律問題導致班級扣分,罰寫計算2頁”類作業。這表明超量作業、懲罰性作業依舊存在。
(二)教師作業設計能力亟待提升
作業設計和實施的質量是衡量課程改革成效的關鍵尺度,更是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訪談中發現:部分教師,尤其是遠郊四區縣(市)教師并不是作業設計者,他們僅僅依靠區里統一購買的教輔材料或是教學主任、年級組長設計的基礎性作業。教師訪談時如下:“講完新課布置作業,督促學生按時完成,第二天批改講評錯題”“都是用(區里)統一購買的一教一輔,按課時布置給學生”“教學主任會提前一周設計作業,統一發給班主任,自己設計(作業)也有,也用小猿口算做計算題或詞語聽寫”。
事實上,即使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年級,不同的學生學習同樣的教學內容后,掌握情況也會不盡相同,教師需針對執教班級學生特點,對作業進行自主設計和改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診斷學情,改進教學策略,最終促進學生發展。
(三)作業批改結果呈現過于量化的現象,忽略質性評析
調研發現,四個遠郊區縣(市)26%的學生家長選擇了“教師未及時反饋作業情況”,82.6%的學生家長選擇了“作業批改以分數或等級評語(優、良、中、差)等形式呈現”。教師訪談及現場查看作業本也側面印證了這種情況。小學各學科作業批改仍是在“√”和“×”的基礎上,給予學生量化的批改結果。從實踐來看,除了對和錯以外,作業還包含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信息,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維品質、素養水平等,這些信息往往隱藏于作答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細致挖掘和精準剖析,還需要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后才能發現。如果僅僅呈現分數或等級,難以激發學生改進的意愿,而有針對性的評語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改進。然而,傳統的量化式作業批改依然是主流,具有質性評價意蘊的內容還比較少。
(四)教師、家長均存在對作業功能認識單一的問題
作業問題源于落后的教育觀念,訪談中仍有部分教師把知識的習得與技能的掌握看成是教育的全部,把課堂教師講授與課下鞏固訓練看成是教育的主要內涵,由此引發作業量大質低,學生倦怠,教師無奈,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等問題。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核心素養目標的高度看,作業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但是如果將作業等同于鞏固練習、應試訓練,完全是對作業功能的矮化、窄化和異化,也是教師在作業設計時過度關注知識與技能的重要原因。
數據顯示,39.1%的家長認為作業的目的是“反復操練,提高學生成績”,7.3%的家長對國家“雙減”要求非常不了解。現階段小學生家長多是80后,部分家長對照個人教育經驗,認為作業多多益善、熟能生巧。訪談中教師提到:“作業留多了,與國家政策相悖;留少了,農村學校放學早,學生寫完作業看手機玩游戲,家長覺得學校不盡責”“家長大多只是聽說‘雙減,還是希望教師多留作業”。因此,家長的作業觀、教育觀也與學校作業設計與實施成效息息相關。
五、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思考與建議
(一)分級協同管理,健全作業管理督導機制
提升作業管理實效,需要市、區、校三級協同管理,各司其職。一是要壓實主體責任,建立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工作機制,對作業的來源、設計、布置、批改等環節實施全過程管理,將優秀作業案例認定為校級優秀科研成果,給予獎勵。二是市、區教育督導部門應基于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以及省市作業管理指導意見,研制作業督導指標,將作業管理納入對學校的督導范疇,并依據督導考核結果建立嚴明的獎懲制度,讓政策“長牙齒”。
(二)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彰顯作業育人價值
《通知》提出要“把握作業育人功能”,2022年版新課標中也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義務教育各學科的培養目標。作業設計與實施的質量,是衡量課改成效的關鍵尺度。因此,必須與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同頻共振。學校在作業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要從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角對作業內涵進行詮釋。在設計環節上,應從作業時長、內容、形式等多角度進行精心考量;在評價環節上,應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關注學生學習動態及思維變化,捕捉學生的情緒變化,并適時給予激勵性評語;在作業反饋上,要有趣、有料,體現差異性,便于學生及時改進,最終實現作業由育“分”向育“人”轉變。
(三)加強作業設計專項培訓,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加強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建設。”作業設計是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一是要強化有針對性的作業指導和交流。當前,沈陽市作業設計培訓中理論多實踐少,缺少針對學科和課堂教學的具體性及跟蹤性指導,區域教育部門和學校應通過組織專題培訓與研討的方式,對教師進行分層分類的可操作性指導;也可邀請市、區教研員跟蹤某一個單元的課堂教學,并在課后指導教師進行作業設計。同時,結合“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區域作業改革實踐經驗,區域教研部門和學校可通過為教師提供“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或優秀作業樣例等方式,組織教師進行作業設計經驗交流等。二是要加強對教師作業觀的培訓。對教師進行作業觀相關理論和成功案例的培訓,引導教師從教學視角轉向課程視角,使作業改革和課程改革內涵匹配,重視作業的育人功能而非單純地認為作業只是對知識技能的鞏固與完善。
(四)大數據賦能作業管理
進入數字技術時代,作業管理的轉型發展迫切需要先進技術作支撐,而數字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作業管理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實踐路向。教師在作業設計、應用、輔導、反饋、評價等全流程實施中,可以利用數據技術進行科學的采集與分析,滿足學生關于作業的個性化需求,提升作業管理效能。在設計環節,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結合學生課堂互動頻率、教師課堂觀察等記錄,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設計能有效糾錯的作業;在布置環節,可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靶向作業”,即“百人同案”“一人一案”。既要著眼共性問題,關注“備教學評”的一致性,為全體學生布置同一類作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識;又要基于大數據反饋,為個別學生提供“定制化”輔導,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知識薄弱點,實現思維的升級。在作業反饋環節,可結合大數據技術系統持續分析學生作業數據,生成每個人獨特的知識圖譜畫像,利用后臺為學生推送個性化錯題本、補充作業、舉一反三練習、微課講解等。
參考文獻:
[1]曾素林,許慧.數字化驅動作業管理:價值意蘊、問題審視與實踐路向[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2(6).
[2]李嘉欣.“雙減”背景下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探析[J].新課程研究,2022(33).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