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華
【摘要】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對幼兒教師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教師與課程、幼兒發(fā)展以及教師自身來看,教師應成為課程開發(fā)及實施的全程參與者和研究者,成為幼兒學習與生活的觀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本文就幼兒教師教育行為轉變的路徑從三個方面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師;教育行為;引導;轉變;前提;關鍵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07—0044—0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1],《綱要》還將幼兒教師的角色定位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這是對教師的要求和對教師成長的期望。在日常幼兒教育過程中最需落實的是教師的教育行為,最需改變的也是教師的教育行為,最能促進課程實施及幼兒個性發(fā)展的,還是教師的教育行為。幼兒在教師教育行為的熏陶下,學會了運用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分享式、實踐式和體驗式等多種學習方式,這是《綱要》精神的完美體現(xiàn)。然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教育行為的轉變是最艱難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用心揣摩的一個過程,是教師向自我挑戰(zhàn)、向新課程挑戰(zhàn)的一個偉大的行動。近年來,在這方面我們幼兒園不惜一切地潛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獲得了不少的收獲。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如何引領幼兒教師轉變教育行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人文素養(yǎng),是幼兒教師教育行為轉變的前提
人文素養(yǎng)能體現(xiàn)個人素質、個人行為,教育行為是個人行為的一部分,行為轉變、行為養(yǎng)成是建立在個人素質基礎上的,兩者有著相輔相成的聯(lián)系[2]。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行為,首先要從自我做起,要從提升個人的內涵修養(yǎng)做起。而管理者呢,更應先行一步,以身作則,做教師的引路人。
(一)領導先行,組織引導
1.以學習促領導行為轉變。我們經常性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同時將一些好的學習書籍、刊物文章通過平臺分享給教師,還要求領導者在教師學之前自己先學、先討論、先寫心得,而后再組織教師學習討論;并通過網上學習借鑒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
2.用人文關懷讓教師感受到溫暖。幼兒園通過開展面對面座談會,與教師對話交流,了解教師的思想狀況,困難所在,聽取教師的心聲;通過問卷調查、個人申報職務、兼職工作等了解教師的需求,發(fā)揮教師的潛能;通過激勵機制,對教師的工作給予肯定、鼓勵,有效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通過贊賞會,讓教師之間相互挖掘優(yōu)點,分享交流;通過宣傳欄、微信平臺弘揚教師的優(yōu)秀事跡,形成和諧向上的氛圍;通過建立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檔案,引導教師正視自我、贊賞自我等。
通過一系列的人文關懷,讓教師體會到管理者在課改中先行一步,轉變角色;體會到管理者對自己的關愛、尊重、信任,給教師的激勵、支持、贊賞;更重要的是教師把體會到的關愛、尊重、信任和快樂變?yōu)榱己玫男膽B(tài)和行為遷移在幼兒身上。這就是提高人文素養(yǎng),轉變教師教育行為的成效。
(二)引導教師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為了讓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行為有進一步的認識,結合日常實際,我們調查、了解、思考、分析了原有教師教育行為方面的弊端,如教師在組織活動中,有時缺乏對幼兒的關愛、尊重、信任;有時缺乏對幼兒的鼓勵、支持、贊賞;有時缺少與幼兒的對話、溝通、交流……這樣的行為必定影響阻礙幼兒參與學習和活動的信心。因此,面對現(xiàn)狀,我們應該引導教師提升人文素質,真正理解“關愛”“信任”的意義,讓教師成為幼兒的關愛者、支持者。
二、創(chuàng)設校園文化,是教師教育行為轉變的基礎
管理者與教師在不斷的學習研討中提升了各自的人文素養(yǎng),轉變了各自的角色及行為。要使之繼續(xù)升華,還必須創(chuàng)設溫馨、和諧、充滿陽光、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幼兒園的辦園文化即是幼兒園的教育思想、辦園理念、校園精神等。校園文化可以作為特色辦園的“助推器、活課程”,使環(huán)境成為會說話的“活教材”。校園文化包涵多元的課程觀、科學的教育觀、以兒童為主體的兒童觀,也充分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個性發(fā)展、尊重信任、終極關愛的人文素養(yǎng)。這樣的校園文化將激勵校園里的每一個人,以自身的行動去實現(xiàn)它、發(fā)展它。因此我們著重從創(chuàng)建和諧的精神環(huán)境入手,以純樸、誠實鑄就人格,以熱忱、快樂塑造人格,以學習、創(chuàng)意提升人格,以合作、溝通培養(yǎng)人格。有了如此鮮明的校園文化做基礎,隨即就有了相吻合的行為策略。在這樣充滿愉悅和諧的環(huán)境里,教師心情舒暢,心態(tài)陽光,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熱忱待人,面帶微笑。因為微笑能使人快樂,能解決一些難以解決的人際關系。我們相約不把不愉快的心情帶到班級,要熱情接待來到幼兒園的每一個人。教師之間也要熱情招呼,要善于廣交朋友,多與性格差異大的同事交流等等。
第二,留心觀察,學會夸獎。要知道夸獎能激勵每一個人。管理者、教師、幼兒都喜歡被夸獎。我們要求教師抓住時機,留意觀察,學會夸獎對方。如“我要多向你學習”“你這件事做得真好”“你的家長工作真是了不起”“你的這個節(jié)目排得真好”“你真會關心人”等等。在相互夸獎中,彼此建立了友善的關系。
第三,你我合作,溝通交流。在工作中不突出自我,合作、互助,輕松又有實效。
第四,你有困難,我來幫助。鼓勵教師把自己生活中、工作中的困難告訴大家,寫在工會欄上請求幫助,其他教師挖掘各方資源給予支持和幫助。雖然是個人的困難,但有了集體的幫助,大家行動、相互協(xié)助,事事都有了辦法。
教師會把在校園文化熏陶下構建起來的教育行為不折不扣地傳遞給幼兒。正如有的教師所說:“我學會了收藏‘優(yōu)點寶盒和‘好話寶盒,在適當?shù)臅r候我會不吝嗇地送給幼兒?!边@就是校園文化帶給教師的無價之寶,是校園文化推動教師行為轉變的無形力量。
三、促進理念遷移,是教師教育行為轉變的關鍵
(一)設置標語鞭策轉變
我們尋找了與教師教育行為相關的一些新理念,再從中挑選出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理念作為標語口號,以宣傳版畫的形式張貼在校園顯眼的地方(辦公區(qū)、年段辦公室、班級走廊等),刺激教師的視覺,提醒教師的行為。一段時間后,我們促使教師回憶、反思、談體會、講案例、分享收獲。如為了轉變教師在組織活動中高高在上的行為,我們張貼理念“蹲下來和幼兒平視說話,你會發(fā)現(xiàn)另一個世界”。剛開始,教師認為這有什么奇妙?我們和幼兒在一起不也能發(fā)現(xiàn)幼兒的世界嗎?這可能是理論學家編造出來的吧!抱著實踐出真知的態(tài)度,我們給教師兩周的時間,要求教師的行為與理念相統(tǒng)一,并收集案例,兩周后集中分享。奇跡發(fā)生了,很多生動的案例出現(xiàn)了。教師爭先恐后地講著她們的收獲,感慨萬千。有的教師說:“我發(fā)現(xiàn),升旗儀式不宜過長,排在隊伍后面的幼兒根本看不到儀仗隊和司儀?!薄啊痢列∨笥严矚g跟我說話了?!薄拔覀儼嗟姆諊媸潜纫郧昂枚嗔?!”“小朋友與我說話的話題比以前多起來了……”
我們把教師的體會整理歸納,得出理念遷移到實踐的收獲,即蹲下來和幼兒說話、視線和幼兒平視,你會深刻地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而且成為幼兒真正的朋友,能幫助你捕捉教育的契機。通過活動的開展,我園逐步形成了一支觀念新、行為好,富有愛心、樂于學習的教師隊伍,獲得了家長們的廣泛贊譽。
(二)家園互動,調查促變
為了驗證教師的行為是否是幼兒學習的榜樣,我們拋出理念“幼兒的眼睛像一臺攝像機,隨時拍下你我的形象”供教師學習,還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邀請家長參與評價,收集了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形象。內容有:你的老師喜歡對你微笑嗎?教師批評幼兒時態(tài)度、表情是什么樣的?教師喜歡坐著上課還是站著上課?教師待人有禮貌嗎?教師和別人說話的態(tài)度是什么樣的。收到調查表后,教師又驚又喜,展現(xiàn)在自己面前的全是自己平時的形象。有的幼兒反映教師經常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有的反映教師經常板著面孔,說話嚴肅生硬;有的幼兒反映教師經常表揚小朋友……教師被這樣的調查結果征服了,深信幼兒的模仿力特強,自己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幼兒的成長,表示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爭取給幼兒留下更美好的形象。我們就是這樣,在教師教育行為轉變中,根據(jù)需要及時拋出相關理念,以不同的方式幫助教師促進理念的遷移,形成理念與行為的統(tǒng)一。在教師轉變行為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教師教育行為十要素,即微笑、平視、傾聽、回應、等待、觀察、發(fā)現(xiàn)、交流、捕捉、推動。
轉變教師教育行為是當今學前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是能否貫徹《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精神的關鍵。教師教育行為的轉變將外部動機與教師成長的內部需要統(tǒng)一起來,要求教師不能只做知識的傳遞者,而應該轉變自己的行為,成為幼兒學習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這是教師教育行為轉變的一個外部動機。時代的需求、社會的進步,使教師形成了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意識到“我要變”,只有“我變了”才能走向新角色,走向成功,這是教師成長的內部需要。我們抓住這一關鍵,通過園本培訓等各種途徑,引領推進教師轉變教育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季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58-112.
[2]張揚.引進與生成:幼兒園課程引進中存在的實施困境與突破策略[J].陜西師范學前教育學院學報,2017(04):39-43.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