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鄒樂雨
摘 要:以河南鄭州地鐵為例,研究新媒體時代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問題和挑戰,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和數據分析技術,探討影響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研究結果表明,地鐵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時代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但是通過優化傳播方式、加強與社會公眾的互動等方式,可以提高地鐵公共藝術的文化傳播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公共藝術;鄭州地鐵;優化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研究——以鄭州地鐵為例”(2023-ZDJH-698)研究成果。
地鐵公共藝術是指在地鐵車站、車廂等公共空間中展示的藝術作品,具有藝術性、觀賞性和教育性等多重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的進步,地鐵公共藝術越來越成為城市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地鐵公共藝術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研究新媒體時代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問題和挑戰,對于提高地鐵公共藝術的文化傳播效果、促進城市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鄭州地鐵為例,旨在探討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現狀、問題和優化策略,為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和推廣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支持。
一、鄭州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現狀
(一)鄭州地鐵公共藝術概述
隨著城市地鐵的快速發展,地鐵公共藝術成為城市文化的一種重要展示形式。在這一背景下,鄭州地鐵公共藝術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市民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元素。鄭州地鐵公共藝術致力于將藝術融入地鐵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為乘客帶來舒適、愉悅的乘車體驗。
目前,鄭州地鐵公共藝術主要包括裝飾藝術、雕塑、壁畫、陶瓷等多種形式。其中,裝飾藝術和雕塑是最常見的形式,如“鄭好回憶”主題展覽。此外,鄭州地鐵還在一些車站設置了音樂表演和舞蹈演出區域,為乘客提供了藝術享受和參與平臺。
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已經完成了一些重要藝術品的設計和制作,如地鐵文化長廊、創意藝術墻等。這些不僅是藝術品,也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展示著鄭州的文化和歷史底蘊。然而,隨著地鐵線路的不斷增加和完善,地鐵公共藝術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地鐵車站空間有限,如何將更多的藝術品融入其中是一個難題。此外,藝術品的更新和維護也需要大量的投入。
(二)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的傳播方式和效果
鄭州地鐵公共藝術形式多樣,這些藝術形式在地鐵站內外廣泛展示,豐富了乘客的出行體驗,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在公共藝術的傳播方式上,鄭州地鐵采取了多種手段,例如站內展示、音樂演奏、文藝表演、微信公眾號等形式,不僅能讓乘客在日常出行中感受文化的滲透,同時也為城市文化的傳播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在效果方面,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的文化傳播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對乘客的問卷調查可以發現,絕大部分乘客對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的形式和品質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些藝術作品豐富了乘車體驗,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此外,地鐵公共藝術的文化傳播效果也可以從宏觀層面進行考察。例如,地鐵公共藝術的形象宣傳和文化表現,為城市形象的推廣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藝術作品的維護和保護、公共藝術展示缺乏規范和統一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鄭州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問題和挑戰
隨著鄭州地鐵的不斷發展,公共藝術作為地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公共藝術的設計、選址和布置上,鄭州地鐵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阻礙著公共藝術文化的有效傳播。
首先,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的品質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一些地鐵站的公共藝術作品質量較低,設計不夠精美,難以引起乘客的關注,且作品表現形式單一。這些作品與地鐵建設的高品質要求相矛盾,難以形成厚重的文化氛圍。其次,公共藝術的傳播方式和手段有待改進。目前,鄭州地鐵的公共藝術以立體展示為主,缺少互動性,乘客難以與公共藝術作品進行深度互動,這會給公共藝術的文化傳播帶來一定的阻礙。再次,公共藝術的整體性還需進一步提升,需要打破各個車站之間的界限,形成整體性的公共藝術形象。這可以通過統一的主題和風格、聯合不同藝術家和機構等方式實現。最后,公共藝術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需要更好地傳遞給廣大乘客。公共藝術不僅僅是地鐵車站或車廂中的裝飾品,更是一種文化、精神和人文的載體。因此,需要通過更為科學、系統的公共藝術文化傳播,讓乘客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公共藝術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形成共同的文化認知。
二、鄭州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文獻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全面地了解和分析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問卷調查的受訪對象主要是地鐵乘客、文化藝術從業人員和市民群眾,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文獻分析是通過閱讀相關文獻,歸納總結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參考依據。案例研究則是對其他城市地鐵公共藝術的實踐案例進行比較研究,尋找優化策略和經驗借鑒。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案例研究數據和文獻分析數據。其中,問卷調查是本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地鐵乘客和相關從業人員對地鐵公共藝術的認知程度、評價和需求情況,以及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和實施情況。
(二)實證研究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的方式,收集了大量關于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的數據和信息,包括公共藝術展示的數量和種類、受眾反饋、藝術家和設計團隊的情況等。
(三)影響鄭州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因素
首先,地鐵乘客的素質和文化水平是影響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乘客的文化素質和欣賞能力直接關系到公共藝術的傳播效果和價值實現。就綜合素質較高的乘客而言,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公共藝術,更容易被公共藝術感染和影響。而綜合素質偏低的乘客對公共藝術的認知和理解可能不足,難以發揮公共藝術的傳播作用。
其次,地鐵公共藝術作品的質量和特色是影響其傳播效果的因素之一。在公共藝術的創作和設計中,應該注重作品的質量和特色,以提升乘客的欣賞體驗和作品吸引力,從而增強其傳播效果。
再次,地鐵車站和列車內部的布局設計是影響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關鍵。車站和列車的布局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特點和需求,將藝術作品與車站和列車的環境融為一體,形成統一的藝術氛圍,增強公共藝術的傳播力。
最后,有效的宣傳和推廣是影響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在公共藝術作品的展示和推廣過程中,應該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如新媒體、傳統媒體和線下宣傳等,從多角度和多方面進行宣傳和推廣,提升公共藝術的知名度和傳播效果。可以通過宣傳冊、海報等形式,對作品進行介紹和解讀,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作品。還可以通過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對作品進行介紹、展示和推廣,吸引更多的公眾關注。此外,可通過線上互動形式,讓公眾更好地了解作品,提高其參與度和認同感。也可以組織藝術家和公眾互動,以及在地鐵車站等公共空間進行現場展示和表演等活動,讓公眾更加直接地感受和體驗藝術。當然,也可以將地鐵公共藝術作品通過高新技術搬到藝術館、博物館等其他場所,進一步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簡介及文化傳播效果的
優化策略
(一)鄭州地鐵公共藝術簡介
鄭州地鐵是指服務于河南省鄭州市和鄭州大都市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鄭州地鐵在城市交通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是城市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1號線是鄭州地鐵的首條線路,文化主題是“厚重中原、活力鄭州”。地鐵1號線的公共藝術設計以體現歷史中原文化、現代中原文化為主,展示了鄭州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1號線綠城廣場站的設計概念是“長青·無極”,墻壁畫面是以綠色植物和波浪元素構成的太極圖形象,既彰顯了鄭州“綠城”的美譽,又體現了太極這一古老的哲學概念。鄭州地鐵5號線是鄭州軌道交通線網中的唯一一條環線,被稱為鄭州的“金腰帶”。5號線的公共藝術設計主要體現了鄭州市的文化特色,既融入了中原古典文化,又具有現代化感觀,呈現展望、求新、變革的精神。例如,5號線七里河站的藍色海洋主題,極具科技感的海洋元素與地鐵空間相融,使人在機械感的地鐵中感受到了海洋的寬闊,緩解了乘客的視覺疲勞。鄭州地鐵6號線一期首通段采用A型列車六輛編組,首次采用五彩列車,融入中原文化元素,車體外觀及內飾采用華夏傳承、華夏起源、魅力商都、老家河南、豫見河南五種設計主題,色彩亮麗,造型別致,凸顯藝術感,展現文化范。這些藝術裝置都非常獨特,充分體現了鄭州市的文化特點和經濟發展現狀。
(二)鄭州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效果優化策略
在鄭州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公共藝術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乘客欣賞能力存在差異、宣傳推廣不足、地鐵車站和列車內部的布局設計不夠合理等。因此,需要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提升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效果。
首先,針對公共藝術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應該加強對地鐵公共藝術作品的評估和篩選。在作品征集和評選過程中,要明確評審標準和要求,嚴格把控作品質量,確保公共藝術作品的精品化、專業化和藝術化。其次,針對乘客欣賞能力存在差異的問題,應該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提升乘客的文化素質和欣賞能力。可以開展講座、展覽、訪談等活動,以多種形式向乘客傳遞文化信息,引導乘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公共藝術作品。再次,針對宣傳推廣不足的問題,應該采用多種形式和渠道進行宣傳和推廣。可以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等多種渠道進行推廣,如在地鐵車站和列車上設置推廣海報、制作宣傳視頻,或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開展線上推廣活動等。同時,還可以與文化機構合作,舉辦公共藝術作品展覽和相關活動,吸引更多乘客參與和關注。最后,針對地鐵車站和列車內部的布局設計問題,應該充分考慮公共藝術作品的特點和人們的需求,將藝術作品與車站和列車的環境融為一體。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增加公共藝術作品的展示空間、在地鐵車站和列車上設置公共藝術的相關標識和導視系統、利用光影等新技術增強藝術效果等,全面提升公共藝術文化展示和傳播效果。
除此之外,鄭州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需要關注創意性和實用性,既要滿足城市文化傳播的需求,也要考慮乘客的使用體驗。公共藝術作品的材料和形式應該與地鐵站的特點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風格。例如,可在公共藝術設計中采用復古手表、舊磁帶等元素,呈現出復古、時尚的感覺,展現城市文化的創新和活力。這樣的設計既能夠滿足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也能使地鐵站的使用體驗更加舒適和便捷。
四、結語
本文主要對鄭州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現狀、影響因素和優化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實證研究和數據分析,發現地鐵乘客的素質和文化水平、地鐵公共藝術作品的質量和特色、地鐵車站和列車內部的布局設計以及有效的宣傳和推廣都是影響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發現,提出了一些優化策略,旨在提升地鐵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的效果。未來的研究可以從更多角度深入探究地鐵公共藝術的文化傳播效果和影響因素,以進一步推動公共藝術在地鐵中的應用和發展。同時,需要關注和研究公共藝術的創作和設計,探究如何更好地創作和設計適合地鐵等公共交通場所的公共藝術作品,從而為公共交通場所的文化建設和社會文化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盼盼.地域文化融合視角下鄭州地鐵公共空間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1):64-66.
[2]丁新偉.地鐵“百萬人氣”彰顯鄭州活力[N].河南日報,2023-02-21(6).
[3]劉兵,鄧雪.鄭州地鐵5號線中心廣場站“軌道+體育”設計理念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1(10):298-299.
[4]張盼盼.中原文化在鄭州地鐵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設計,2021(8):152-153.
作者簡介:
趙靜,碩士,中原科技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設計學。
鄒樂雨,武漢科技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