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燕
摘 要:我國教育體系中,初中學科眾多且每一門都具備特定的育人價值,不同學科體現出的魅力與特色不盡相同,這極大地豐富了初中教育內容,并為初中生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生物作為初中生必須學習、學好的學科,其育人價值亦不可小覷,挖掘與認清初中生物學育人價值,有助于生物教師科學且充分運用生物學并將教育效率最大化提升。本文將重點圍繞初中生物學的育人價值展開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剖析生物學科本質,提出教學方面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學科本質;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9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2-0138-04
初中開設的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育人價值,且學科本質存在較大差異,若可以挖掘這些學科的育人價值并全面把握學科本質,就可以有效提升學科教學工作的科學性,利于教學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將重點探究初中生物學的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為最大化發揮生物學育人價值做好準備,這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本次研究可以給相關教師帶去一些教學和育人方面的實質性幫助。
1.初中生物學的學科本質
初中生物學的學科本質可以從自然科學屬性、不同于其他學科屬性兩方面論述。
(1)自然科學屬性下的科學本質
生物學的自然科學屬性直接反映科學的本質,科學本質的內涵可以參考《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為生物科學有著與其他自然科學相同的性質,不僅僅是一個結論豐富的知識體系,也同時包括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特有思維方式和探究過程。生物學是在無數人參與和研究產生的結果,今后也需要在探索中走向更深層面,這些都是生物學課程性質的重要影響因素。生物學源自自然界,某個方面的認知成果在不斷延伸和擴展后會形成知識體系,才有望成為一門科學。所以,生物一定是基于自然界發展起來的,開放、動態、不斷涌現新概念和新觀點是它的基本特征,過時的概念和思想只會被新思想、新概念所取代。簡而言之,生物下的科學知識并非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人們認知的加深而不斷變化,雖說具備相對穩定性,但也并不意味著這就是終極真理,這也是提倡科學視角下進行合理懷疑的根本原因,懷疑是審視的出發點,也是創新的源動力,合理懷疑會加速科學進步的步伐。生物學習也是一種探究過程,也一直處于探究過程中,探究便會產生科學思維方式。其中,生物探究所需要的思維要求理性且客觀,盡可能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追求實事求是,科學精神即是如此。此外,還包括邏輯和實證兩項重要內容,會采用實證去印證猜想,會采用邏輯進行推理和辯證?,F代視角下,生物研究不提倡“單打獨斗”,而提倡“通力合作”,也正是基于科學本質的內涵,新課標才會將生物學課程視為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課程,認定課程的精要在于講述科學事實、反映自然科學本質,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生物知識、領悟生物學家探究中持有的觀點和思維,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參與、獲取信息、尋求證據、驗證猜想和發現規律,看重學生理性思維習慣的養成,協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最后受益終生。
(2)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屬性下的學科本質
一是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特殊性表現在四個方面:研究對象有生命,并非靜態存在產物,這奠定了研究過程中獲取生命體驗、感悟的必然性,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生命教育。此外,也決定了研究方法的靈活性、思維的靈活性,不提倡采用機械且固定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存在復雜系統,使生命現象也相對復雜,是復雜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不能用簡單的線性思維去理解。同時,研究對象是歷史產物,所以有必要在研究中使用歷史視角、歷史考察方法。最后,研究對象包括自身,也就是人,人既是研究主體也是研究客體。
二是思想觀念的人文性。人文性泛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生物學的學科思想最核心的便是進化思想和生態學思想。生物學從誕生之日開始,便具備天然的人文色彩,承載著特殊價值觀念,在多個國家刮起思想革命風潮。其中,進化思想強調生物并非神造,而是通過進化得來。而生態學的發展與地球資源、環境密切掛鉤,不管在任何時期都存在緊密關聯,也形成后來的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包含的內容有生物與環境的整體性、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復雜性等。這兩種思想都在告訴人們生命來之不易,是億萬年遺傳基因和環境相互碰撞、交融的結果。除了這些,生物學中還體現出了群體、適度與平衡等思想,人文氣息可謂十分濃郁。
三是概念和規律的概率性。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多樣且復雜,這造就了生物學概念和規律的概率性,這并非數理邏輯的產物,大多是基于觀察而歸納出來的產物。因為生命系統都極為復雜,加上生命世界無窮且多樣的變化,使生物學規律大多是統計意義上的規律,只是需要重點關注生物學規律的概率性或天然性。系統學習生物學便會發現,概念雖多但定律極少,也由此體現了生物學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
2.初中生物學的育人價值
初中生物學的育人價值可從德智體美教育、學生成長成才兩個層面論述,具體內容如下。
(1)德智體美教育層面的育人價值
德育方面,生物學持有進化和生態學兩項觀點,可引申出辯證唯物主義可持續發展觀,利于培養學生辯證唯物思想價值觀,也可以借助動植物的愛護內容、珍愛生命主題和內容豐富學生情感并協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過程中,可以充分理解和把握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利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且生物學發展歷程中到處有創新精神、合作精神等精神的“身影”,為初中德育的落實提供了豐富素材。
智育方面,學生可以在學習生物學過程中認識生命世界和多種多樣的生命,包括生命與自然界的關系、自然界存在的規律等,對學生清楚認知自身有較大益處。同時生物學對學生思維的積極影響也非常顯著,可較好訓練學生的形式邏輯思維、整體式思維、復雜性思維等,學生認知事物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將有效提升。而且生物學實踐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應對和解決來自生活、來自生產的各種問題,如植物栽培能力、動物飼養能力、生物多樣性調查能力等。
體育方面,生物學中的人體結構和功能知識、營養保健和防治疾病知識、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變化等知識,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并采用科學手段實現強身健體,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美育方面,生物學詳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各種美,包括細胞內在的和諧美、概念和模型的科學美等,利于學生加深對美的認知并受到熏陶,也讓學生認知和接受“美就在身邊”這一真相。要知道,生活中從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2)學生成長成才層面的育人價值
第一,生物學可以讓學生領悟到各種美,會更加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生物學中的美便是自然界中的美,多種多樣、色彩斑斕的美,大到生命系統,小到細胞,都在體現著美,可以讓學生領略到生命的神奇與偉大,明白雖然生命的組成部分小之又小,但十分復雜,就像精密的儀器,在運轉中支撐著生命體做各種各樣的行為。學生隨時對地接受著生命教育和美的熏陶,將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和熱愛生活,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堅強、樂觀性格,因為他們知道生命得來不易。
第二,生物學可以讓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助于他們更好認知世界。學生接觸生物學過程中,會接觸到各個思想和觀點,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是唯物觀點。主要指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具有物質性,帶有生命的物質通常會經歷生長、發育、生殖、遺傳和變異、應激性等。二是辯證統一的觀點,主要指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辯證統一關系,生物界中各生物有統一性體現,統一基礎上存在競爭關系,構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三是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因為組成生物體的細胞、生物體本身、生物界等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狀態中。就簡單地細胞而言,會經歷發生、生長、衰老、死亡的動態過程。
第三,生物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蒲芯癜茖W嚴謹的思維方式、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生物學之所以對學生有如此大益處,是因為生物學從現實產生并用科學的方式解讀生物界,其中包含很多原理、理論和前人所做的科學實驗,有關生物學的發展歷史在教材中占據較大比重,如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提出等,都在用事實印證觀點,這些都會引導學生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投身探究活動中,要像以前的生物學家一樣尊重客觀事實,更要勇于挑戰權威,這就體現出了創新的重要意義。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而傳承諸多科研品質,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大有裨益。
第四,生物學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品質。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學科中蘊含豐富的人文元素,可以輸出人文教育,有助于促成科學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結合,對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有較大益處。一方面,生物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強調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兩項內容,明確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讓他們在自然面前具備應有的道德和責任。生物學科中的環境污染內容、人類生存內容都會讓學生認可、接受和肯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即可從自身做起,投身可持續發展戰略偉大事業中。另外一方面,生物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通過對比中、西方不同觀念便可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學習中了解到中國為環境保護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等,都會讓學生更具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可塑造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3.基于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建議
(1)切入思想視角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
生物學中蘊含豐富的思想,通過各個觀點、各個概念體現出來,初中生物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思想并達成既定育人目標。
第一,初中生物教師要竭盡所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物學科價值觀。生物學科在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方面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具體說來,傳統價值觀認為,人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是人征服自然的關系,但是伴隨人類自我拯救意識的覺醒,這一觀點被逐漸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人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且人與自然之間從來都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也因為這一意識被肯定,才有了后續保護環境的各種政策出臺和各種舉措落實。生物學中的這些內容便可以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正確價值觀,還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實證精神和客觀精神。當然,滲透和體現這些價值觀的內容需要向學生重點灌輸,更可以搭配相關實驗讓學生認知真相和轉變觀念,更好地展現生物學學科的價值。
第二,初中生物教師要竭盡所能讓學生掌握生物學科基本觀點。生物學科中存在多種多樣的基本價值觀,對學生做人、做事有啟發意義,對學生今后成長和發展有重要指導意義,為此,這些基本觀點要及早挖掘和確立。第一個觀點,唯物觀點,需要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看待問題、觀察世界,要了解萬事萬物的構成皆是物質,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物質,歷經漫長歲月的演化才有了今天千姿百態的生命,鼓勵和提倡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認知世界、更好生活。第二個觀點,辯證觀點。生命和自然環境等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辯證統一的,正是有了一系列的辯證統一,生命才可以存活至今,才有了今天既斗爭又統一的復雜關系,也由此形成了動態的生物平衡。第三個觀點,發展觀點。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和發展,這是生物及生物界的統一特征,所以要鼓勵學生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要隨著事物的改變而在認知上發生改變,引導學生不要故步自封。
(2)切入現實生活視角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
初中生學好生物學,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投身現實生活,初中生物教師不妨將生物教育教學引向現實生活,從而讓學生更受啟發并受益頗豐。
第一,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生物知識用于現實生活,真正實現學以致用。例如,人便是一種生物,了解自己也就是在學習生物,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對人的構造、器官功能、各個組織等有清晰認知。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講述給家人聽,用來協助家人理解一些疾病或一些生活現象,如學完“傳染病及其預防”后,學生可以向家人介紹肺結核病、肝炎、肺炎等傳染性疾病,然后告知家人正確的預防方式。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完“發酵技術”知識后,親自為家人釀制葡萄酒、制作酸奶和泡菜,讓家人可以品嘗,如此可以讓學生肯定生物學科知識的實用價值,也可以讓學生從中收獲成就感、喜悅感,利于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充分動腦思考并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增強學習驅動力。
第二,借助生物“競爭”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和互助意識。在生物學科中,競爭關系隨處可見,因為生物進化一直都在秉持著“優勝劣汰”的基本原則,雖說殘酷,但也是生物進化的必要保障。在學生了解生物界競爭、捕食、寄生、共生等復雜關系后,教師可以告知學生競爭無處不在的客觀事實,并將生物界的各種競爭引申到人類競爭中,讓學生具備競爭意識的同時,也鼓勵他們不要害怕競爭,啟發他們在此基礎上樹立“合作”意識,明確攜眾人同行,才可以實現共贏,方可順利在各種環境中立足。在此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生活中多多幫助他人,可特意樹立這方面的榜樣,從而發揮指引和促進作用。
第三,帶領學生欣賞大自然的美,強化環保意識。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在時間允許、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借助這個機會讓學生真正發現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使他們發現美、認知美和欣賞美,最后引導他們創造美,達到以美育人的作用。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中、撿垃圾活動中、植樹活動中,將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體現在行動上,使學生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3)做好生物教育教學保障工作
第一,讓課堂民主化。生物學中的很多重要思想、觀點不能僅僅通過“灌輸”這種方式讓學生理解和認可,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討論、辯論、質疑、猜測的空間,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便于學生的各式各樣觀點相互碰撞和交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便可保障學生真正理解生物學科中的內容和思想。
第二,活動要多樣。除了組織學生外出實踐并近距離親近大自然外,生物教師還要組織其他更新穎、獨特的活動,為學生學以致用、收獲諸多感受和體會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包括調研活動、宣傳活動、辯論活動、演講活動、歌舞活動、勞動活動等,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通過親身參與而提升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感,也為素質教育的有效滲透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將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聯系。實現跨學科教學,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打開學生的格局。教師可以將生物學科與語文學科相關聯,因為語文學科中存在一些描寫自然界客觀事物的課文,可以將生物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多角度地觀察世界和豐富對課文的理解。此外,生物學科還可以與思政教育相聯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環境保護意識等,避免學生片面思考問題,并提高學生做人、做事格局,促使學生可以為了社會和諧、國家蓬勃發展而讀書,走上實現人生價值的璀璨道路。
4.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是一門探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是初中生必須學好的一門學科,學好這門學科對學生成長與發展有重要意義,因為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較高,若可以加以利用,便可以達成更理想的育人成效。本文重點探查了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也將生物學學科本質進行了詳盡闡述,希望可以給初中生物教師帶去一些啟發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李艷光,肖佳雯. 基于ADI教學模式的初中生物學、地理跨學科教學實踐——以“一路‘象北”一節為例[J]. 生物學教學,2023(02).
[2]柏潔. 基于模型建構的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以“探究近視形成的原因”為例[J]. 生物學教學,2023(02).
[3]董亞軍. 基于PBL模式的初中生物學深度學習初探——以多元化情境在初中生物學中的應用為例[J]. 學周刊,2023(01).
[4]劉佳. 指向大概念的初中生物學單元復習實踐探索——以“呼吸與健康”為例[J]. 中學生物教學,2022(36).
[5]羅準,李超群,趙發法. 利用湘西地區自然資源推進初中生物學創新實驗教學[J]. 中學生物教學,2022(36).
[6]吳益. 勞動教育與初中生物學教學跨學科融合的實踐探索——以蘇科版“地面上的植物——植物的花”為例[J]. 中學生物學,2022(12).
[7]劉利娟,周曉莉.基于新課標的初中生物學“情境+素養”命題模式探討——以學習主題4“植物的生活”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22(34).
[8]盧琴,丁金玉. 指向科學思維培養的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以“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學為例[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