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錕
摘 要:高等院校教學改革不斷深化,要求不僅能展開高質量的理論教學,而且能進行好的實踐教學。要能讓所培養的人才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綜合型人才,滿足時代要求。高等院校的音樂學專業是培養音樂人才的重要陣地。在音樂學專業教學中,唱與演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提升歌唱技能,實現綜合性發展。因此,以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為例對高等院校音樂學專業唱與演的有機結合展開探究。
關鍵詞: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唱與演
注:本文系2020年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院級科研項目“民辦高校舞臺表演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創新路徑研究——以張家界學院為例”(zyqn202003)研究成果。
音樂學專業綜合性較強,其專業課程不僅要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實踐能力。隨著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單一理論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教學的需求以及社會對音樂學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因此,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音樂學專業在課程改革中增加了一門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并且每一年開展兩次音樂實踐周匯報演出,從而為高等院校音樂學專業唱與演的有機結合提供契機和實踐路徑,讓學生可以綜合發展,成為綜合型人才。
一、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在唱和演
有機結合中的價值
在音樂表演過程中,不僅唱的部分很重要,演的部分也很重要,需要學生在展現自身“唱”的技能的同時,能將音樂很好地“演繹”出來,讓音樂呈現出更加完美的效果,使音樂更加飽滿立體,打動人心。如今,在音樂學專業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對專業歌唱技巧的學習和掌握,了解相關音樂理論知識,但是對演唱中的“演”接觸不多,使得“演”的部分缺失,在音樂表現方面張力不佳,難以讓自己的歌聲和眼神、動作、表情等很好地結合,不能有效全面展示音樂中的情感,使得音樂表現層次較淺。學生音樂“表演性”的不足,不利于增強音樂的感染力,難以很好地讓聽者感同身受,引發共鳴。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正是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展開的一門課程,該門課程是促使唱和演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其可以很好地為唱演結合提供保障,讓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得到綜合發展。可以通過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讓唱和演更好地融合,讓原本單一的音樂歌唱教學內容得到豐富,讓學生在音樂演唱中能展開好的音樂表演,使其可以將音樂更加完美地演繹出來[1]。
具體來說,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在高校音樂學專業唱與演的有機結合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價值。
其一,可通過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對學生的唱進行檢驗。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檢驗學生的唱功,使其在各種舞臺實踐活動中發揮自己真正的實力,并且通過該課程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增強自己的聲音穩定性,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其二,通過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革新音樂學專業教學模式,讓教學不再以單一的音樂演唱訓練和樂理知識講述為主,可讓音樂學專業呈現出更具綜合性教學效果。可以通過不同階段和層次的舞臺表演讓音樂學專業教學更為多元化。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是包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個人素養、個人能力的綜合性課程,高校要能通過該課程展開更為多樣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對音樂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提升綜合素質。
其三,可以通過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讓學生擁有更加良好的心態。在音樂學專業的歌唱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有著良好的歌唱水平,但會由于心理素質不佳等原因發揮失常,使得歌曲展示不完美,尤其在學生進行歌唱比賽或者進行就業展示時,容易對其未來的音樂生涯造成影響。因此,通過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調整心態,讓其通過多次舞臺表演化解自身情緒緊張等問題,從而在觀眾面前更好地表演,發揮自己應有的水平,促進今后的就業和音樂發展[2]。
二、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中唱與演
有機結合的具體體現
(一)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中“聲”和“情”的有機結合
在音樂學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非常重視聲音技巧的運用,但音樂表演不是練聲或炫技,其最根本的是展現情感和情緒,因此只關注聲音技巧是遠遠不夠的。聲與情、技與藝在歌唱藝術中從來就是緊密相連的,好的音樂作品不僅要有好的歌唱技巧,還需要有好的內容表達。在現代社會,音樂不再是單一的聽覺藝術,而更多是一種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的藝術。因此,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可以讓學生練習以舞臺中的人物情感為基礎展開音樂演唱,使其以情為先進行歌曲學習,在歌曲演唱中自動代入人物角色,體會其情感。例如,在民族歌劇《黨的女兒》的排演中,學生在音樂歌唱前就需要深度認識人物角色,以便在演唱時將自己代入其中,感受人物角色的情緒變化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將“聲”與“情”結合,以情感為基礎進行音樂展示,讓音樂可以影響聽眾。
(二)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中“聲”與“表”的有機結合
音樂學專業的學習以“聲”為主。在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反復聆聽自己“聲”,并根據聽到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不斷改進。但是,一些學生在聲音練習中忽視了表情的控制,從而在表演過程中出現問題。表情與聲音的聯系非常緊密,比如,喜悅的表情可以更好地展示音樂中愉悅情緒,使音樂更具感染力。因此,表情控制非常重要。在傳統的音樂學專業教學中,在表情教學方面往往只有簡單的說明,學生只能自己不斷對著鏡子練習。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是成效較低,導致很多學生在實際舞臺表演中還是難以很好地控制表情,讓表情和聲音達到高度統一。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開展就為學生創造了好的練習平臺。與觀眾直接接觸的舞臺實踐教學形式,讓學生可以通過觀眾反應控制自己的表情,使其以劇情為基礎進行情緒調節,展示與聲音統一的面部表情,這樣觀眾不僅可以通過聲音體會人物情感,還可以通過演員的面部表情感受音樂傳達的喜怒哀樂。
(三)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中“聲”和“肢體”的有機結合
在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中,學生不僅要能唱,還要能“舞”,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和推進情節。因此,學生可以在舞臺表演中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讓肢體動作和聲音達成一致。這不僅是舞臺劇目的表演要求,也是該門課程重要的教學目標。肢體表現不僅影響著音樂情感的詮釋,也對舞臺風格有重要影響。臺風對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是其個人風格的重要展示,也是構成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傳統的音樂教學較少涉及舞臺風格,并且僅在教室中展開教學,使得學生難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臺風。而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開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使其能夠在各種各樣的舞臺表演活動中進行自我表現和自我提升,很好地形成屬于自己的舞臺風格,從而讓觀眾記憶深刻。
三、高等院校音樂學專業唱與演有機結合的具體開展路徑
(一)進行課程體系構建
在進行唱與演的有機結合中,高等院校音樂學專業教師首先要能讓內容有機結合。以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為例,需要將原本音樂基礎理論課程與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使其成為專業基礎課群,以便更好地讓該課程促進音樂表演。以往音樂學專業的教學內容較為偏重唱的部分,以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等為主,因此在唱與演的有機結合中,必須注重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的整合,讓課程內容可以更好地存在于音樂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使音樂學專業的課程內容能更加滿足舞臺表演要求。可以通過音樂表演提高學生音樂表現水平,讓歌唱學習和表演學習得到融合,使學生可以良好把控音樂表演舞臺,提升就業率。其次,相關高校要能展開突出專業技能的課群,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才定位出發展開團體組建,通過不同的團隊活動讓學生有更多表演機會,以便使音樂學專業的演與唱得到發展,讓音樂舞臺表演課程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在具體的團隊組建中,可以通過組建歌劇團、合唱團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就可在實際的音樂應用場景中展開實踐學習,利用不同形式的團隊組合舞臺表演提高學生舞臺演出概率,使他們不怯場、不緊張,可以穩定發揮,展現自己真正的演唱實力[3]。
(二)合理安排表演課程
高等院校要能結合自身優勢和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目標,在綜合全面的體系框架下使課程教學更為有序、合理,更好地確定舞臺表演課程在教學環節中的占比、開設周數、考核形式等,并做出合理的課程安排。只有合理規劃舞臺表演課程,才能讓課程得到長期發展,讓學生更好地進行音樂表演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相關高校要增加音樂舞臺表演實踐課程在總課程中的占比,讓學生通過大量反復的實踐學習強化演唱技巧與舞臺表演技巧。同時,高校要能根據學生學習規律和教學實踐情況展開具體的課程安排,可在音樂學專業學生上完了聲樂基礎、技能學習課程后展開舞臺表演課程,使課程銜接更加合理,學生的接受度更高,使得專業基礎課程和舞臺表演課程可以相互促進[4]。
(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音樂學專業教學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這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不利于學生演唱技巧提升的同時,也阻礙著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影響其最終的音樂學習效果。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能很好地更新自身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教學更能夠滿足學生需求,提高教學效果。在音樂學專業唱與演的有機結合中,可以通過項目驅動的方式展開教學,通過音樂舞臺實踐課程促使學生綜合發展,使學生可以有效提升音樂表演技術,更加游刃有余地進行音樂表演。在開展音樂舞臺表演課程時,教師必須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讓課程教學更具時代性和實效性,更為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更為符合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讓學生可以在今后順利就業,創造出更多音樂成就。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提升唱與演的有機結合效果,使學生不斷提升舞臺表演學習質量。高校應主動創設相關項目,調整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占比,讓學生更好地通過項目實踐進行多方學習,使其可以以項目為基礎練習音樂表演,以實踐學習、項目驅動等方式提升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成效,使他們不斷提高自身音樂水平。
(四)豐富實踐教學形式
首先,高校可以讓學生展開專業表演,讓其進行原創排演,使其可以有更多更好的舞臺展示機會。在原創劇目的排演中,學生可以全過程參與,從而更加了解音樂劇目創作過程,在今后更好地進行原創劇目的編排,提高音樂表演能力。其次,要能創新藝術實踐形式,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展開培養。傳統的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多為服務于理論教學的單項專業技能訓練,不利于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在音樂學專業唱與演的有機結合中,可以創新藝術實踐形式,豐富實踐教學內容。例如,在音樂學專業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開展中,學生不僅可以根據劇目演出要求組建合唱團,還可以針對實際音樂表演過程中的臺風等組建研究小組,以更好地提升演唱技能。同時,可以通過舞臺表演和談論活動的開展更好地了解舞臺表演中的各種注意事項,讓學生可以在今后的舞臺表演中更好地進行音樂表演[5]。
總而言之,高等院校展開音樂學專業唱與演的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提升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和藝術水平。因此,高等院校要能通過進行課程體系構建、合理安排表演課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實踐教學形式等措施讓音樂學專業唱與演的有機結合效果更佳,更好地提升音樂學專業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農棹菲.音樂類課程對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以廣西藝術學校雜技表演專業的學生為例[J].雜技與魔術,2020(2):64-65.
[2]常國華.形體與舞蹈課程作為音樂表演專業特色課程建設的探索與思考:以麗江師專形體與舞蹈課程為例[J]. 藝術科技,2019(15):66.
[3]王藝潼.淺談聲樂演唱與舞臺表演的結合:評《聲樂演唱藝術理論與舞臺表演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9(10):139.
[4]彭桂云.論地方綜合性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舞臺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音樂學院為例[J].戲劇之家,2020(7):124-126.
[5]王穎,董德.淺析高校聲樂教學中歌唱表演能力的培養:評《聲樂演唱實踐與表演訓練》[J].中國教育學刊,2022(8):145.
作者單位: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