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果 王俏
摘要: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是傳承、利用和保護運河文化的重要舉措,而在宣傳、推廣和普及大運河文化過程中,主題性美術創作同樣可以發揮不可低估的作用,以美術的方式來詮釋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可以使主題性創作在河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推動運河周邊建立地區文化自信和文化品牌,并且將屬于運河地區的非遺文化進行推廣和宣傳。新時代大運河文化主題性美術創作同樣要緊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以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去詮釋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獨特魅力。
關鍵詞:運河文化,主題性,美術創作
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和歷史遺產。對大運河文化開展研究,并進行文化帶建設有利于我們傳承、利用和保護好大運河,積極推動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一直是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的重要工作部署。自2020年以來,河北省認真組織籌劃大運河系列專題活動。尤其大運河滄州沿線各地區針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從對大運河文化的保護、景觀開發、旅游帶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還有不少地區通過特色產業帶建設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大運河沿岸的城鎮化建設水平。因此,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意義不僅僅是體現于對運河文化的開采上,還更加注重運河文化的再利用上,以此促進運河周邊的文化產業發展和老百姓切身相關的物質生產與經濟發展。河北滄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別的地區比較豐富,歷史比較悠久,資源利用率也更高。從街頭小巷的木板大鼓再到店鋪里的葫蘆烙畫,從滄州的傳統武術再到吳橋的雜技,都是運河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該地區的非遺傳承人擁有著獨特的非遺技藝,這些技藝既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有序的傳承,同時也是運河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也是一項惠民工程。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近年來也主辦了河北地區的美術家以畫筆描繪大運河的展覽活動,不少河北地區的美術家結合運河文化以及運河沿岸的各種風土人情作為主題進行創作,通過主題性創作的方式為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了力量。不僅僅是主題性創作,還要從人才培養上重視運河文化的文脈傳承,“一是可以在文化藝術類院校開設大運河文化相關的課程,委托院校進行人才培養。二是在專業文化藝術創作單位如文化藝術研究院所、書畫院、美術館等增設大運河文化創作相關的崗位或者部門,通過內部培養或者外部招聘、引進等方式培養專門人才。三是在全省范圍定期開辦大運河文化創作高級研修班,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每期主題,爭取培養一批優秀的大運河文化主題創作人才。”[1]以不同的方式培養運河文化的專門人才,將更有利于大運河文化帶更快、更好的建設。
(一)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
近年來,主題性美術創作在國家重要的文化主題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該工程通過大量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進程和民族精神,增強了我們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信心和勇氣。而大運河文化的思想與精神內涵更是代表了勞動人民艱苦奮斗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大運河既是物質文化也是精神文化,是各個不同時代的中華民族所共同建造和見證的歷史與文化遺跡,也是中國文化學者必須要研究的重要領域,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河北省大運河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首先是因為大運河所流經的不少地區現在已經被大量的改造,與舊有的運河樣貌已經迥然不同了,而大運河流經河北省的幾個地區,保存相對比較完整,最大化地給現代人展示了大運河的基本面貌。通過對大運河文化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與智慧,正是21世紀的現代人仍然要發揚的品質與精神內涵。通過主題性美術創作不僅僅是要宣揚大運河的外貌,更要宣揚其內在的文脈傳承,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大運河,了解大運河,并積極投身運河文化的建設中去。
(二)地區文化自信的建立
地區文化自信的建立首先得力于對該地區重要的文化資源的開采,通過美術創作去表現大運河文化有利于建立地區文化自信,河北地區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既要涵蓋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的重要文獻資料,也要包含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特色,以大運河沿岸為代表的文化類型和民俗讓這些地區逐漸形成了特色的文化認同和信心。正如費孝通先生說的“文化自覺”,首先要對自己本民族熟悉的這片土地文化要充滿文化認同,主動去研究、開采、發掘其可以活化利用的文化精神與品牌,讓這種文化的積累能為地區文化自信的建立貢獻力量。要想建立文化自信,首先得講好運河故事,人們對大運河的情感與歷史流傳過程中的典故和事跡完全可以成為美術創作需要表現的對象,而且以非常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有利于人民群眾去接納和傳播,讓這種口口相傳的文化逐漸以美術化的典型形象去傳達,讓經典的運河文化能夠家喻戶曉,并且不斷傳承下去,因為美術創作的重要特質就是要發揮想象力,不僅僅是傳達老百姓日常見到的運河遺跡,還要通過美術創作出的藝術形象來還原與運河相關的偉大的歷史人物,再現歷代勞動人民建設大運河的火熱場景,讓老百姓能夠熟悉自己生活的運河文化環境,以及建造大運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貢獻,運河文化的普及和推廣需要較長的時間,在普及的過程中逐漸構建起運河周邊地區的文化品牌與文化自信。
(三)非遺文化的傳承
大運河文化主題性創作在內容與題材上必然會以運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內涵作為表現對象,運河兩岸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而且也成為了運河文化的構成部分,并且不少非遺文化也同時屬于民間藝術,而民間藝術正是美術創作應該汲取營養的地方。反過來,美術創作在其中應該發揮的作用是,積極宣揚非遺文化,通過表現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并且愛上非遺,促進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喜歡非遺文化,進而去主動傳承非遺文化。河北省運河周邊非遺文化中曲藝類有河北梆子、哈哈腔等,傳統體育類則有滄州武術、吳橋雜技等。尤其滄州地區的非遺項目雜技,畫家也可以以雜技所反映的拼搏精神作為重要的主題來表達,亦可以詮釋雜技在產生之初到流傳至今的傳承過程,發揮美術的想象力,構建符合老百姓欣賞的非遺圖景。大運河非遺文化形象的塑造也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圍繞這條主線進行努力也有利于地區文化品牌的建立。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在非遺項目本身,就像整個大運河文化的活化再利用一樣,非遺文化還要依賴其它的文化形態或藝術的方式來進行傳承和推廣。當今時代,主題性美術創作可以用其獨特的方式來進行非遺文化的宣傳,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去表現非遺文化。近年來的一些大型展覽上,可以看到不少以皮影戲、雜技高蹺、拉洋片、地方戲等為內容的大尺幅主題創作,這些創作在題材的選擇上拉近了非遺文化與老百姓的距離,以藝術化的方式去詮釋非遺更容易被大眾所接納。而非遺傳承人同時也要接受美術教育,尤其近年來中國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非遺傳承人的研培班,在培訓班上對非遺傳承人進行美術教育,提高非遺傳承人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非遺文化項目的技藝能夠有更多創新和發展的機會。
(四)大運河文化的宣傳、推廣、普及
大運河文化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價值無論在地區文化自信還是在非遺文化的傳承上發揮作用,其最終的目的仍然是要通過主題性美術創作來實現對于大運河文化的宣傳、推廣、普及。首先,通過美術形象刻畫運河周邊流傳下來的歷史人物與典型事跡,宣傳與運河能夠直接關聯起來的人文記憶。宣傳工作若以照片和視頻的形式則難以引起老百姓的審美興趣,而通過美術形象來宣傳則賦予了這些文化印記以鮮活的審美特征,以逼真地再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民族進步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英雄。比如民族英雄馬本齋、愛國將領范筑先、工人運動的重要領導者郭隆真,還有大批為革命工作奮斗和犧牲的黃驊烈士等,他們是值得在今天的時代好好歌頌與宣傳的,這些既是民族的脊梁,也是運河文化孕育出的鐵骨錚錚的好兒女。其次,還要通過主題性美術創作來推廣和普及運河文化帶的建設。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而在建設過程中也會有老百姓不理解與不支持,因為有很多項目的運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而項目所帶來的益處卻并不能很快就呈現在老百姓面前,這個時候就需要美術作品發揮想象力,為老百姓提前勾勒出未來文化帶建成后的美麗圖景,幫助大家以直觀的方式看到文化帶建設所帶給運河周邊地區人民的希望。也通過美術作品推廣、普及運河文化,讓老百姓熟悉自己身處的運河文化帶,領會運河文化帶建設在未來一定會帶給老百姓最切實際的福祉。
目前,主題性創作是新時代的熱點話題,既關乎到美術創作領域的創新與發展進程,也深刻地擴展了大眾的審美視野。在當今時代的一部分展覽中可以看到一個現象,那就是主題性創作逐漸走向繁盛,主題性創作的表達形式也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主題性創作在今天的時代自有其存在的價值,首先是尺幅大,適宜當今時代高大的建筑、展館、展廳。其次是表現主題大,畫家通常會選擇史詩般的場景來詮釋宏偉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述說今天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對于運河文化而言,主題性美術創作的表達方式并不是單一的,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一)寫實性語言
寫實性語言是當前美術創作中最重要的表達形式之一,寫實性美術創作也是最常見的藝術語言。因為寫實的手法最適宜將經典的運河歷史古跡和人物事件清晰的表達出來,用比較客觀的態度記錄運河文化影響下的百姓生活,真實地再現運河周邊大自然最本真的一面,生活中不缺少美,藝術家需要從流傳千年的運河古貌中發現最能打動人心的場景去描繪,最能代表運河文化精神的古代遺跡去表現。例如,青縣馬廠炮臺遺址、邯鄲地區的北宋大名府古城遺址、滄州鐵獅子等等,對于這些場景的表現完全可以用較為寫實的藝術語言去再現它的原貌,真實的藝術手法還原其當下的現狀。這種藝術語言也是最具有群眾基礎的,寫實性語言的主題創作畫面相對容易理解,比較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情感共鳴,也是老百姓最樂于接受的藝術表達方式。在運河文化的表現上也是最具表現力的一種主題性美術創作,因為寫實的手法在傳達現實風景與人物形象上最有感染力。
(二)意象性語言
除了寫實性語言之外,還有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為意象性語言,或者稱作表現性語言,也就是通過獨特的手法重新建構一個新的視覺畫卷,一個似乎脫離自然物象本真面貌的方式,但是這種藝術語言同樣要從現實中汲取創作素材,對畫面中的內容與現實元素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更具有視覺美感和想象力的創作類型。在許多中國繪畫的創作中可以看到所謂意象性表現的方式,畫面的藝術表達不再以再現真實的自然為目的,而是通過意象的手法來放大現實中的某些富含美感的藝術特征,這種特征或許不像寫實的方式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但是卻比較適合去詮釋大運河文化的印記,通過寫實的藝術語言對運河文化內涵進行表現時,有時會苦于沒有完整的素材和確切的歷史資料,使得畫家不得不依賴于想象,依賴于對大運河文化的種種思考,然后根據這種思考重新去描繪一張新的畫面,這個畫面從現實中并不能馬上找到其存在的依據,但是可以更好地對大家心目中的大運河進行表現,這種表現同樣不能脫離了主題性,也就是思想內涵和精神性的表達,比如對大運河文化中所一直倡導的樸素、勤勞勇敢、拼搏奮斗的精神要能夠有效的傳達。
綜上所述,不管是主題性創作的表達方式是寫實的還是意象性的,最終都要通過美術的畫面來表現大運河文化建設中那獨特的審美內涵和精神。畫家在表現的過程中要有好的選題就必須深入實地考察運河周邊的老百姓的生活,深入挖掘運河文化,挖掘那些最能夠反映運河文化精神的題材去表現,在表現方法上還要不斷創新。因為大運河文化與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結合還有很大的空間,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在美術領域不僅僅是舉辦運河文化主題創作展,還可以根據運河文化傳承下來的運河事跡進行新的美術創作形式的探討,以更加富有創新精神的方式來表現。畢竟運河文化體現出來的還有勞動人民偉大的創造精神,這也同樣是值得繼續發揚和傳承的精神,而美術創作同樣不能缺少創新,無論是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還是在具體的表現方法上都要能夠喚起人們的審美興趣,進而激起人們去深入了解和熟悉大運河文化。在今天的時代,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信息化與交通便利的新時代,大運河舊有的部分功能已經不復存在,人們建設大運河的初衷與今天傳承、保護大運河的目的有所不同了,但是大運河的精神內涵是沒有變的,那些流傳廣泛的運河故事還要一直流傳下去。。 PR
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主題性美術創作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030119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宇.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宣傳的強化路徑探析[J].濟南: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0(3):100.
[2]石若琳,李陽.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建設路徑的提升對策[J].滄州: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04).
(作者簡介:張顯果,職務:河北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學歷:美術學碩士,畢業于南開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