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要:教育領域中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其公共性問題日漸凸顯,公共性格烙印尤為鮮明。公共型師生關系表現為三個向度,分別是共在的關系、共識的表征以及共享的狀態。要精準洞悉與把握師生關系的公共屬性,在共在、共識與共享上下功夫,才能夠從根本上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激發學生交流與表達的意愿,提升人才的培養水平。本文立足幾個關鍵方面,就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展開探究。
關鍵詞:三向維度,公共型,師生關系,路徑
師生所共有、共在的這個公共話語空間,應當是公開且開放的社交場所,不應成為少數人交流與表達思想的封閉場所,更不應成為部分人的“特權”。相對應來講,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等,都可以表達觀點發表異議。從教育的發生機制來講,教育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社會實踐活動,師生即便同時在場,如果對師生關系缺乏一個精準認知和把握,同樣無法賦予教育生機和活力,反而容易造成隔閡與沖突。所以說,要提升教師的公關意識,進而立足公共型師生關系的三個維度出發,去經營與維護和諧的師生關系,引領課程教學提質增效。
師生關系存在于教師與學生教學及日常相處的整個過程中,是師生間形成的一個交際關系。根本上來講,人際關系指的是人與人交往中所形成的某種心理關系。由此,我們也可以將師生關系看成師生交往中一種對對方的心理認知,互相尊重、相互了解、喜愛接受等也是一種師生關系,而等級分明、絕對威信、抵觸排斥等也是一種師生關系。顯然,新時期我們更加認可與推崇前者,而其也代表了師生關系發展的基本趨勢。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聯結起師生間的情感紐帶,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可以架起師生心靈的橋梁。在和諧師生關系的驅動下,學生才會“愛屋及烏”,愛上學習并敢于表達,使整個學習變得更為高效。
(一)傳統觀念中師生關系解析
傳統文化觀念中,教師位于“天地君親師”行列之中,教師的位置在綱常中被固定下來擁有崇高的地位,“師道尊嚴”的思想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如此一來,師生的人際關系必然失衡,可以概括為“師為尊、生為次”。由此可見,師生關系成為一種具有嚴格等級的不平等關系。其中,“拜師”與“認門生”更是成為古時一種較為普遍的公關手段。師生關系并不單純,存在強烈的功利性與不平等性,教師多批判挑剔學生,學生出于畏懼也不敢太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之后,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價值也呈現多元化,師生關系既有新發展但也容易陷入兩個極端,一是對教師的過度盲從,二是學生的過度叛逆。這種矛盾性的存在和作用,使得師生關系更加復雜,不利于師生關系和諧發展,更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培育和提升。
(二)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定位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構建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呼聲越來越高,也是落實素質教育和推動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相較于傳統師生關系,新型和諧師生關系有了新的定位,集中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師生關系被定義為“交往”,即平等主體間的交往。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是平等共存的主體,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理解、作用等,達到共識、共享及共進。
第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不再絕對主導學生的學習,更不能命令或強制學生去學習,而是要做好組織與策劃,有效引導和促進學生學習,這種轉變也是師生關系發生轉變的最直觀、最主要的表現。
第三,學生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遵從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原則,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其主體作用的發揮。
和諧師生關系是校園乃至社會公共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數學等教學中,師生關系狀態很重要,和諧師生關系是教學主體雙方的心理訴求和發展所需。然而,當前師生關系也不可否認的存在一些問題。
一方面,師生角色沖突與失敗。所謂師生的角色沖突,集中表現為師生間的對立矛盾、消極抵觸等,會嚴重影響師生關系的和諧友好發展。有些教師并不能夠妥善處理師生關系,對學生要求過于嚴格,學生則反感教師的說教,表面上順從,實則心理上抵觸,這種角色沖突及應有角色的失敗,致使師生關系惡化。
另一方面,盲從性與叛逆性并存,加劇師生關系的矛盾性。“師為主,生為次”的師生人際關系模式依然存在,雖然說“聞道有先后”,但有些教師基于專業學識上處于絕對權威地位,故而更加推崇主次鮮明的師生人際關系。如此一來,學生對于教師或盲目服從,或叛逆強烈,致使師生關系得不到和諧發展。
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要注重系統性和層次性設計,立足公共型師生關系共在、共識、共享三個向度,實現師生地位平等、師生積極對話和師生合作共進,精準把握師生關系的公共屬性,不斷豐盈師生關系的深厚內涵,促進師生在雙邊活動中有效調控教育影響,達到步調一致、教學相長。
(一)共在向度——師生地位平等
學校屬于公共空間,具有公共屬性。其中的公共性,由結構性關系以及交往互動關系所呈現。由此來講,處于學校這一公共空間內的師生便不以孤立狀態存在,屬于共在的情況。從社會學角度來講,師生關系屬于社會關系范疇,是具體化形式,為共在、共處關系,以此為基礎建立社會聯系,生成師生關系并得以延續和發展。
共在向度指導下,可知師生雙方任何一方都不可缺位。師生均為教學主體,二者地位應當是平等的。與此同時,師生任何一方缺位,即便有多么先進的教學思想、規劃及技藝等,都無法取得良好成效,因為其根本上違背了師生共在的規律,剝離了師生平等合作的根基。所以說,要在共在向度指導下建立新型和諧師生關系,改變以往的主客二分、師生對立的傳統師生關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諧師生關系。
(二)共識向度——師生積極對話
共識,構成了良好師生關系的權衡標準,集中表現了公共型師生關系的應然旨歸。師生間的共識的達成,要求師生認知及行動上能夠做到同頻共振。要通過師生間的積極對話,消除分歧、相互理解,進而保持步調一致,達到攜手共進。本質上來講,教育公共性就決定了和闡明了師生間并非單純決定和被決定的線性關系,而要加強對話溝通,凝聚師生廣泛共識形成學習共同體。互補共進、和諧共生,應然成為新時期和諧師生關系的應有之義。
教育教學過程,應當是教學主體雙方語言、思想等相互融通的過程,不可按部就班,更不可能一方被動地單一執行。為此,就必須要堅持在共識向度指導下開展師生間的積極對話,允許學生懷疑質問,喚醒學生主體意識,而不是要求順從,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造精神,師生積極對話并形成合力,達成共識才能共同進步。當然,強調師生共識并不意味著不能夠產生不同意見,更非一方刻意迎合等。要遵循學生的個性差異,師生間可控的分歧與沖突也是合情合理的,特別是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可以提出不同的理解,通過師生間的積極對話,有助于形成更大的共識,對開拓學生認知視野,促進自我更新進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師生積極對話的共識形成,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和強化教學成效都大有裨益。
(三)共享向度——師生合作共進
公共型師生關系中,共享向度集中詮釋了師生關系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基于師生間的共享,包括對智慧、成功、快樂等共享,更有助于師生的合作共進。師生所處的這一公共活動場域與話語空間中,應是一個民主開放的社交場所,每個人都有交流思想表達觀點的權利,均可以對公共教育問題表達異議與建議。要突破狹隘的思維認知和場域空間,改變以往孤立、自我、封閉的師生關系,擁有開放、共享的心態,突出共享與合作,在交流分享中,形成積極的思維品質,生成新思想、新觀點。
具體來講,作為教師不要以“已知者”自居,要樹立教學相長、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追求,不斷追尋更好的自己,同時要善于和學生交換意見,與學生一道探討真知,而不是說直接給出現成真理。對于學生而言也不要做“旁觀者”,要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來,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情,虛心學習,向教師向同學多請教,但也要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享受獲取知識長足發展的成就感。基于師生共享的相互借鑒與啟發,達到博采眾長,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做到合而不同,共同進步與提升。
綜上所述,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教學改革的深層次推進,基于公共型師生關系三維向度,可為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提供思路及方法。共在向度、共識向度和共享向度既系統且科學地闡釋了師生關系,也為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強化公關意識,三個維度切入,系統構建與經營維護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好地助力師生共同發展。 PR
參考文獻:
[1]原旭輝,林綠,黨梅.良好師生關系限度及生成機制[J].名師在線.2022(10):92-93.
[2]夏婷.從生活到生命:師生關系的新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8):45-48.
[3]張超,慕文婧,張玉柱.師生關系和學習投入對學習績效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2(05):68-70.
[4]吝暢.尊重視角下師生關系的演變及啟示[J].基礎教育論壇.2022(04):3.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