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俏楠
摘要: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背景下,鄉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也給民俗文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桃源刺繡孕育于湘西北沅水流域,是湖湘刺繡的重要組成,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復雜的技術工藝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經濟、文化等多元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桃源刺繡,資源轉化
本文從文化和產業的角度闡釋了鄉村振興情境下常德桃源刺繡圖案的功能,并提出了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鄉村振興與桃源刺繡的融合發展;提煉文化內涵,將傳統桃源刺繡藝術特色轉化為符合當下審美的時尚型產品;改進傳統技藝,推動桃源刺繡圖案的廣泛應用;擴大產業規模,實現桃源刺繡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對策,為桃源刺繡在鄉村振興情境下的功能轉化提供參考。
桃源刺繡圖案豐富多彩,色彩飽和度高,涵蓋了民眾喜聞樂見的戲曲故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花鳥蟲、造型奇特絢麗的祥禽瑞獸,其豐富的題材、浪漫的造型、強烈的配色和千變萬化的針法、精湛的技藝,呈現出常德桃源本土濃郁的生活氣息。集合了地域文化的物質、非物質和觀念形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基礎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成為鄉村振興建設的精神內核之一。[1] 在鄉村振興中融入桃源刺繡,能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桃源刺繡是常德桃源縣優質的文化遺產,在清代明國時期就曾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湖湘刺繡的工匠精神在那一歷史時期就開始體現。桃源刺繡曾廣泛的使用于當地百姓的生活中,那些來自于民間傳說、民間民俗的刺繡圖案,代表著當地的民俗文化特征。“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桃源刺繡中的瑞獸、鳥禽等紋樣的組合,無不傳遞出桃源民眾對生活的美好期待,祈福納祥的美好意愿。對婚姻美滿的期望、對家庭和睦的向往、對子孫前程的追求等等,承載了當地的民俗情結。
(一)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鄉村振興與桃源刺繡的融合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近年來湖南農村地區人民的交通便利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基礎設施的完善也給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保障。無論是從鄉村振興本身建設上來看還是對外傳播、吸引外來游客的角度來看,桃源刺繡的文化、歷史和經濟價值都愈加凸顯。對此,政府也應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鄉村振興與桃源刺繡的融合發展。第一應做好統籌規劃,從縣域層面對地理位置、人口、民族和民俗文化進行調查模擬。首先要深入探究桃源刺繡的歷史和文化基礎,打造桃源文化品牌。其次對當地桃源刺繡相關的從業人員現狀和未來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結合桃源刺繡產業發展特殊性和發展需要,從空間上確立發展點;第二在政策上加強對桃源刺繡品牌的傳播。[2]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實施:第一,建立多維的主體品牌傳播機制。桃園刺繡與當地民眾息息相關,可建立由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全民支持的聯動機制。政府進行政策制定,將其元素在城市文化、社會教育、傳承保護上進行規劃。社會層面如企業可投入桃源刺繡周邊品牌的營銷,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桃源品牌和形象。第二,實行多樣的品牌傳播渠道。如在傳統媒體上如電視臺、地區廣播做好相關的專題報道播出。新媒體上運用自媒體、網絡平臺通過講述故事、創設情景策略,擴大傳播規模,獲得傳播流量,多矩陣助力傳播效果的提升。
(二)提煉文化內涵,將傳統桃源刺繡藝術特色轉化為符合當下審美的時尚型產品
桃源刺繡在2021年入選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向湖南省文旅廳申報“桃源非遺+鄉村振興”就業工坊四個,非遺文化也逐步向非遺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從目前市面上的桃源刺繡產品圖案和審美特性來看,大多還保留著非遺產品的“原真性”,對傳統文化、審美和符號的保留較為全面。但從現代審美文化的角度來看,“原真性”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桃源刺繡與現代工藝品、生活用品和服裝的割裂,難以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更多的是在旅游或購買收藏品時才會考慮這種“原真性”。[3]為進一步發揮桃源刺繡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就要對產品特別是其審美和藝術特性進行創新,在保留其核心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轉化為符合當下審美的價值符號。桃源刺繡在圖案、符號和技藝上都較為復雜,產品造型豐富多樣,同時色彩十分豐富,具有較強的視覺感染力和藝術張力。現有的桃源刺繡產品除“原真性”產品外,大多集中在裝飾、擺件和服裝配飾方面,無法符合當下的市場需求,特別是在實用性產品上缺失較為嚴重,這也導致桃源刺繡產品的購買渠道和場景十分局限。對此,政府、企業都應加強對市場的調查研究,從原有面向旅游和宣傳層面的產品設計擴展到更大地區、更多群體的產品創新,加強對實用性產品的研究。同時,在提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桃源刺繡推廣到家居、軟裝、服飾等行業。在圖案和符號的提煉時要注重運用現代審美眼光,如傳統審美匯總桃源刺繡的應用是大片、顯眼的,重點突出其色彩運用,但在新產品的創新時可以將桃源刺繡應用于領口袖口等位置。此外,提取桃源刺繡圖案中掛帳、云肩、插屏、桌圍等軟裝元素,將其應用于掛畫、抱枕等家居產品中,讓桃源刺繡產品具有時尚性。
(三)改進傳統技藝,推動桃源刺繡圖案的廣泛應用
桃源刺繡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絨線繡;一類為挑花(俗稱十字繡)。兩種均為手工刺繡,工藝十分復雜,平繡摻針為主,常輔以盤線針、打籽針、墊針、網格針、蓋針、混針、接毛針、搶毛針、齊針、平游針、散套針、虛實針、滾針等近百種。桃源刺繡技術性強,培養周期長,且對技藝人的藝術素養、審美有著較高的要求,這也使得桃源刺繡在技藝創新和人才培養上存在障礙。[4]鄉村振興情境下,桃源刺繡的文化和經濟價值進一步凸顯,而要其更好地與產業和人民生活融合起來,就要求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進,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桃源刺繡技藝的創新并不能完全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取代,也不能固守傳統技藝。具體而言,首先要對技藝傳承人的審美、創新能力和設計思維進行強化。如常德就不斷健全桃源工名錄體系、完善保護機制,通過技能比武、教育培訓、學術交流提升技藝,通過報酬提升、人文關懷,增強傳承人的榮譽感責任感。同時,進一步挖掘失傳的技藝,使其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在特殊產品和高端產品方面,還應根據造型、圖案的需要對技藝進行定制。如將桃源刺繡應用于食品、飲品包裝上,針對茶葉或干貨就可以采用布藝包裝應用桃源刺繡,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內涵。也讓食品突破原有的食用功能而發揮擺件、裝飾等多元屬性。除此之外,為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還應加強桃源刺繡技藝的宣傳與推廣,政府層面通過與職校和高校的合作設立培訓班,在傳播刺繡技藝的同時提高村民就業能力。
(四)擴大產業規模,實現桃源刺繡市場化產業化發展
刺繡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桃源刺繡的工藝較為復雜,這也使得其整體產出較低。同時,當前桃源刺繡產業整體規模偏小,尚未形成上下游的完整產業鏈,產品附加值較低。鄉村振興情境下,桃源刺繡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鏈。第一,支持社會力量、引進縣外資金開辦桃源刺繡非遺館、產業基地。如常德就協調桃源刺繡非遺企業入駐常德市外貿企業園、進駐旅游景區;指導桃源非遺傳承人開展線上宣傳展示與銷售活動。第二,發展文化旅游。在發展文化旅游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對鄉村生態環境進行整治,確保鄉村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滿足文化旅游需求。在文化旅游建設過程中結合鄉村自然稟賦,對傳統旅游產業進行系統改造,在保證原有的傳統文化價值的基礎上進行現代的價值轉化,通過現代化的轉型提高桃源刺繡的經濟價值和旅游價值。當前鄉村在文化旅游建設過程中,由于自身發展條件不足和資金有限,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扶持力度,同時也需要給予相應的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文化旅游建設之中。 PR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情境下常德桃源刺繡圖案的圖像識讀與轉化研究》研究成果,湘教通〔2021〕352號,項目編號:21C0526。
參考文獻:
[1]陳蕾,羅明華.桃源刺繡產業發展策略探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2,51(02):75-77.
[2]張悅.桃源刺繡的民俗文化淵源與傳承[J].美術教育研究,2022(06):82-83+86.
[3]彭迪,張明珠,羅明華,曾洋銘.桃源刺繡藝術特征及傳承路徑研究[J].紡織科技進展,2022(01):49-52.DOI:10.19507/ j.cnki.1673-0356.2022.01.014.
[4]李廣松.湘西北桃源刺繡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11):67-69.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