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謝君娜
摘要:農耕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傳承教育作用,新時代農職類高職院校應該抓住機遇,以創新的理念將農耕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特色校園文化品牌。在實際教育工作中要不斷強化農耕文化的教育引導作用,建立有效的農耕文化融入新路徑。
關鍵詞:農耕文化,農職類高校,文化育人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教育和傳承意義,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教育資源,特別是農職類院校進行傳統教育和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起點上,高職院校理應抓住機遇,以創新的理念將優秀的農耕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農職類院校特有的特色校園文化品牌。
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傳統農耕文化中所形成的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精耕細作、敬天重農等理念特征,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也是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農耕文化遺產不是關于過去的而是關乎人類未來的遺產。進入新時代,中國農耕文化煥發出了新的價值。農職類院校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機構,理應對傳統農耕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發展,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和需求對傳統農耕文化進行引導和傳播。農耕文化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農耕文化的傳承也具有地域性特征,推進具有地方特色的農耕文化進校園,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具有積極作用,作為農職類職業院校推進農耕文化進校園,更有利于形成學院的教育教學特色,有利于品牌化校園文化的建設。
目前,一些學者對農耕文化融入校園進行了研究,如高明等探討了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和目前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策略;王婕等對中華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德育價值及實現路徑進行了研究;闞國坤等分析了中華農耕文化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政“金課”內涵特征。一些農業類高校還建立了農耕文化研究所,對農耕文化進校園做了一定的努力,但對農耕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體系還沒有系統的闡述和研究。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機制還有待完善。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技能為主的教育基地,承擔者培育新一代社會主義高素質建設人才的重任。因此在高職教育過程中,不能只專注于專業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傳授。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上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通過農耕文化的實踐體驗,能夠很好地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在實際工作中,高職院校在將農耕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方面,常常出現深度融合欠缺、活動流于表面、缺乏系統的規劃和部署。部分高校建立了農耕文化研究中心,但是覆蓋面不廣,在校生知之甚少。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農耕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效結合的方面做的還不夠深入,這不利于農耕文化與高校的校園文化之間的有效融合。
(二)高職校園農耕文化建設投入方面還有待加強。在強國興農的時代背景下,農職類高職院校對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各高校在建設農耕課程、農耕研究所和農耕文化展示平臺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投入。但在農耕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還有待加強,在校園文化基礎設施中,農耕文化設施小品不多,農耕文化的宣傳還不夠深入,校園文化軟裝飾中農耕文化的宣傳力度還不夠,農耕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占比還不夠,在校生對農耕文化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有些同學甚至對農耕文化知之甚少,缺少系統的知識概念體系。
農耕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傳承教育作用,在實際教育工作中要不斷強化農耕文化的教育引導作用,建立有效的農耕文化融入新路徑。
(一)運用新媒體,加強農耕文化的傳播力度。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農職類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做好校內農耕文化學習平臺的建設,利用好傳播媒介的引領和宣傳作用,自上而下,在潛移默化中將農耕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充分運用新媒體(抖音、微信、微博等),結合農耕文化的時令性,積極推廣農耕文化的宣傳和引導,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廣大學生進入專題學習平臺進行系統學習,增強大學生對農耕文化的了解和喜愛。在多媒體宣傳的基礎上,還應對教輔管理人員和媒體平臺負責人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有效提升農耕文化宣傳的氛圍和效果,提升廣大學生“知農愛農”的強大自信,在全校上下形成一個“勸農興農”的文化育人格局。
(二)建立農耕文化社團,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農耕勞動教育活動,通過觀察農作物季像變化,參與農作物種植過程,在實踐中領悟農耕文化的精神內涵。利用農職類院校的辦學特色,對農耕文化進行探索,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培育更多新型農業技能從業者為目的,將優秀的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社團建設,豐富社團文化建設的同時,強化大學生對農耕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探索與傳承。農耕社團依據農耕文化,開展系列文化活動,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一是定期舉辦毓秀園林節、百花藝術節、開展農耕詩詞大會,農耕文化征文比賽,甚至將農耕文化元素運用到迎新晚會與運動會開幕式;二是要把農耕精神融入到志愿者服務中,通過志愿者協會,根據農耕文化農令時節,組織花卉養護、園林修剪、綠化知識宣傳等志愿服務,在實踐中體會和繼承優秀的農耕文化,深度融合農耕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協同育人。在實踐中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和社區人員對農耕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度,使其主動成為農耕文化的傳承者和接班人。
(三)開展豐富多樣的農耕文化活動,持續營造學習的濃厚氛圍。如開設農耕小講堂、精彩的江南農耕文化專題講座、農耕活動體驗、農耕項目比賽等。聘請農耕文化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基層工作人員,經常性地開展農耕文化專題講座。充分利用周邊農耕文化教育陣地,通過實地參觀學習和實踐體驗,了解農耕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相互關系,在潛移默化中將農耕文化根植于心。開展農耕文化類的演出,如歌曲、舞蹈、朗讀、書畫等方式,切實推進農耕文化進校園,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各個農耕文化元素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習俗,深刻領悟農耕文化內涵。提升文化自信,強化知農愛農的信心,堅定學農助農的初心,提高學生在農耕文化學習中的參與度和滿足感。
(四)依托專業優勢,建設品牌農耕文化活動。作為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清晰地表述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農耕生活,是我國特有的時間文化。將二十四節氣中傳承的傳統科學知識、美學概念和尊重、保護、利用自然的思想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在廣大青年學子心中播下農耕文化的種子。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工程專業,結合學生專業特色,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二十四節氣彩繪比賽,將同學們心目中理解的二十四節氣融入彩繪中,在布袋上,在宣紙上展現個人對農耕文化的熱愛;與社區合作,利用專業優勢,將承載農耕文化的二十四節氣繪制到青磚白墻上,將農耕文化傳播到社區,提升農耕文化的傳播范圍。
(五)開設農耕文化課堂,系統傳授農耕文化知識。如開設農耕文化公開課程,理論化系統化傳授農耕文化基本知識,根據農耕時令,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深度體驗農耕文化的底蘊,在大自然中感受農耕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農業文明發展、農作物品種認知、農事勞動體驗等多種形式,讓廣大青年親身體會、感悟現代農業科技的變化,激發廣大青年認識、熟知農業,探索農業科技奧秘的興趣,在實踐中感悟農耕文化的精髓,強化大學生愛農興農的決心。
(六)增設農耕文化小品,營造農耕文化體驗環境。農職類院校校園建設增設具有農耕文化元素和代表的農耕文化小品,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如增設農耕文化園,形成農耕文化濃厚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領會到了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華文明的精髓,增強了廣大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農耕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逐步形成,使農耕文化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七)創辦農耕文化展示平臺,擴大農耕文化傳播范圍。創辦農耕文化展覽館、農耕文化博物館、花藝交流中心等,通過濃縮精華的方式,展示和宣傳農耕文化。通過館內農耕物件,展現中華民族祖祖輩輩自強不息、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秀品格。繼承和發揚農耕文化中敬天惜物、天人合一、勤儉節約的精神,也是我們農職類院校的責任和義務。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建成國際花藝交流中心等9個農耕文化展示平臺、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農耕實踐基地、科普基地、體驗中心等。
農耕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持續的系統工程,在濃厚的學農愛農環境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傳承農耕文化,強化青年學生知農興農的愛國主義情懷,在系列實踐活動的參與中深刻領悟農耕文化精神,努力成為農耕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真正實現文化育人。 PR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互聯網視閾下農業類高職院校農耕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項目編號:2022SJS0771;2022年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課題《互聯網視閾下農耕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教育研究》(項目編號:SNDJSZ20222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新.精耕細作——中國傳統農耕文化[M]-8,山東農業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2]高明.郝田田.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幾點思考[J].鄉村文化.2022(9):51-53.
[3]王婕.吳雅文.周琬琳.中華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德育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教育探索.2022(6):56-60.
[4]闞國坤.柴義江.基于中華農耕文化視角高職院校思政“金課”內涵特征探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7):279-282.
[5]趙霞.楊筱柏.農耕文化的身份變遷與現代發展—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視角的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22.22(3):21-26.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