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遜 馬少雄 李開放 田慶
摘要:協同創新是高職院校做好創新工作的有效途徑,可以為高職院校的科研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歷練的機會;充分利用校、企、科研院所、政府建立協同創新中心,能培養一批理論研究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突出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應建立協同創新中心理事會制度,完善各項政策保障,營造協同創新文化氛圍,嘗試中心的實體化運行,加強協同創新中心團隊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協同創新,理事會,實體化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骨干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是“雙高”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目前,創新已成為國家、企業競爭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成為高校科研技術服務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創新力量不夠集中,創新資源較為分散,創新效率較低,面對社會發展和學校內在發展要求,迫切需要加強社會各類創新要素的協同創新,不斷促進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事業的融合發展[1]。由于高職院校創新能力整體較弱,因此協同創新不僅要關注自身科研、技術服務的創新,更要注重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共享各類優質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科研技術服務能力,實現教育和服務的雙贏。因此協同創新是高職院校做好創新工作的有效途徑,可以由高職院校牽頭,科研院所參與、行業企業實踐、政府支持,在合理的體制機制下,優化各種資源,實施多方位戰略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最終推動高職教育的不斷前進。
服務地方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方向之一,也是“雙高”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高職院校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高職院校科研能力較弱、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可以為高職院校的科研提供更廣闊的的空間和歷練的機會,能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偏重理論研究忽視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的問題,迫切需要高職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之間建立以院校為支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主導的協同創新中心,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確保成果實現有效的轉化,體現出高效為地方服務的職能,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在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的過程中能培養一批理論研究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突出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協同創新中心,但大部分的協同創新中心實體化運行情況不好,中心體制機制建設尚不完善,大部分處于試運行或者邊建邊試的情況,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組織架構較為單一、管理體制不靈活、各主體之間的協同不夠統一等。個別協同創新中心組織架構較為單一,仍以科研為主要的導向、以產學研為主要的模式運行,產出較為單一,比較注重論文、專利等知識成果,忽略了協同創新的目的,不注重成果的轉化,無法發揮區域服務作用。部分協同創新中心較為重視立項但不關注過程管理,重立項輕建設與發展,一旦“牌子”掛上之后就失去了初心,基本上沿用老的科研管理辦法,缺乏有效的管理,無法充分調動協同中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國高職院校在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封閉、分散、低效的特點,提升高職院校協同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還面臨諸多問題[3]。
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具有實體性和獨立性的組織屬性[2]。特別是高職院校應有相對固定的場所、設備及長效的保障機制;在建設過程中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了其它院校、企業甚至政府,在機構的建設上跨越單一單位范圍,因此在體制機制建設過程中應有自己的機構章程、管理機構。協同創新中心具有多主體、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參與的各個主體應統籌資源、人才、新技術等共同發力實現新突破。以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服務于傳統的鐵路建筑行業的基礎上不斷擴大服務面,立足本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實施技術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整合資源協同推進,為鐵路建筑行業、本地企業提供各類技術培訓,解決職工難點、提升職工技術技能水平,以實現降低成本提升質量的目標[4]。因此協同創新中心應深化體制及運行機制改革,完善各項政策保障,營造協同創新文化氛圍,嘗試中心實體化運行,加強團隊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中心體制機制建設方向
建立理事會制度,協同創新中心是多主體協同運行模式,理事會制度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治能力,有相對完善的自我管理機制,比較能滿足協同創新中心實體運行的要求。形成共同的認知理論,為實現各主體的目標理事會內部按要求實施單位成員理事會制度,重大事項由理事會商議決定,實施共同發起、共同商議、共同決策、共同執行,為實現多方利益、有效管理體制尋找最佳途徑。根據各協同創新中心的需要建立理事會領導下的組織構架,協同創新中心理事會下設監督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辦公室、專家委員會、項目經營辦公室等,根據協同創新中心的需要動態調整各機構組成。實現機制體制的不斷創新,建立利益協調、評價激勵、資源長效共享機制,從制度建立角度,構建一些適合協同創新中心發展的機制體制,促進中心的健康運行。
(二)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中心文化建設
文化氛圍是無形的,以其潛在運動形態使全體成員受到感染,體驗到整體精神追求,因而產生思想升華和自覺意愿[5]。協同創新中心運行機制應該注重創新、協同文化的建設,首先要有開放的思維體系,積細流方成大海,共享共融是協同創新中心秉持的原則,不能各自為政、單打獨斗、局限思維,按照原來的思路及思維習慣進行傳統運行。其次要重視創新環境培養,注重創新才能有所創新,思路上放寬,有創新的意識才會在行動上嘗試創新。協同創新中心的成員可能來自不同的部門甚至單位,他們的追求可能也有所差異,但有共同的目標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成員之間必須有協同意識,求同存異,允許各個主體差異存在,注意協同技巧,共同發力實現最佳效益。因此需要組織創新良好的文化氛圍,文化氛圍好有助于協同運行機制的良好運行。
(三)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中心實體化運行
協同創新中心要實體化運行必須有相應的組織管理辦法,在理事會領導下制定中心機構章程,章程由參與的各單位共同審定,充分考慮各主體的利益需求,注重資源共享、體系開放。理事會作為最高的決策機構,對協同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發展規劃、建設目標、運行機制、組織機構等進行有效的決策。創新協同創新中心的人才管理,對中心人員的評聘、考核等制定有效的管理辦法,引入良性的競爭機制,實施目標管理責任制,嚴格考核制度,促進協同創新中心的良性發展。牽頭高職院校為協同創新引用中心設立單獨的財務賬號,統籌中心經費管理,根據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協同開發的原則,重點支持創新性項目,注重服務當地經濟發展,實時舉辦學術會議和理事會,保障協同創新中心的良性運行。
改變傳統的高職教學課堂,讓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構建知識、科研與技術服務為主體的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促進資源共享與融合,以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服務為目的,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深入探索高職院校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建設,逐步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心運行體制,培養一批科研能力突出、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為社會提供技術培訓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通過政、行、企、校協同發力創新科研成果。
本文系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中心體制機制建設——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基金項目(2020JG-06);現代產業學院共建共享機制研究與實踐——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基金項目(2020JG-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宏韜,于紅波等.地方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體制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6,52(6):728-736.
[2]連舒婷. 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組織管理困境及建設[J].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9, 103(2):72-76.
[3]葉恒梅,程海潛,姜川. 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 科技經濟導刊, 2020,28(03):137-138.
[4]李清. 校企共建文創產品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與實踐[J]. 輕工標準與質量, 2020(5):110-113.
[5]孫清忠. 新制度主義視角: 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困境及消解[J]. 高教探索, 2015(8):27-31.
(作者簡介:趙增遜,職務:副教授;學歷:碩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科研管理)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