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慧 邢曄 楊寅紅 王衛博
摘要: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是對勞動精神良好特質和優秀素養的提煉和凝結,新時代對工匠精神的呼喚是制造強國、產業轉型升級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新工科建設作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動計劃,與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核心目標、內在要求和行動方案等方面的共性。本文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和培育困境進行分析,從新工科建設、課程思政、實踐平臺、校園文化等角度對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進行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新工科建設,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是對勞動精神良好特質和優秀素養的提煉和凝結,其基本內涵包括敬業、專注、精益、創新等基本元素,工匠精神是勞動者在從事本職勞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專業知識、高超技藝、素養態度方面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的統一。我國關于工匠精神的傳統文化由來已久,但是工匠精神被賦予新時代的內涵和特征成為我國強國的動力要追溯到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鼓勵企業要立足市場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的需要,在生產和產品方面要注重品質、品牌的提升,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立足于時代發展需求,工匠精神的內涵不斷的被充實豐富,最終形成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突破創新為特征的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
工匠精神本質上是對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的生動詮釋,是黨依靠勞動人民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紐帶[2],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巨大動能。我國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科技和產業戰略轉型升級中,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呼喚為我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清晰的目標。工科大學生正處于職業的探索時期和職業目標的確立期,在大學期間需要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的操作技能,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關系到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關系到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目標的早日實現。
工程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互利共生,新工科建設是順應我國科技強國戰略而提出的一項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動計劃,新工科建設尋求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構建工科新結構,探索實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3]。新工科建設對工程教育的要求與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核心目標、內在要求和行動方案等方面的共性,因此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對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進行研究,對于提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程教育質量,打造新時代工程建設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不同時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都會有不同時代的意義特征,工匠精神源于對我國古代手工業者一絲不茍、執著專注、孜孜以求等良好特質和優秀素養的提煉和凝結[4]。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繼承了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礎,又立足于我國制造業強國的時代要求和經濟體制的快速變革,其核心內涵更加深厚和豐富。工匠精神是指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優秀精神的傳承、弘揚和發展,需要優秀的新生力量的躬行和實踐,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時代新人,即將肩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重視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時代工匠精神文化傳承和發展要求。
(二)新時代制造強國的目標要求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是國家安全和民族強盛的基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規模龐大而核心技術不強,產業結構多元而資源利用率較低,高端裝備需求旺盛而對外依存度高,增量創新較多而原始創新缺乏,可見,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變革的任務緊迫而艱巨。為了探索科技創新、制造強國的發展道路,在立足于我國國情和統籌國際形勢的基礎上,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綱領,采用整體推進、重點領域突破的方式實現中國制造業三步走的具體目標,“中國制造 2025”戰略重點推進的十大領域均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而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高端的制造業人才,這必然對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工科大學生的專業界定和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是未來我國制造行業的中堅力量,因此將工匠精神中的優秀元素融入到工科大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是我國制造強國之路的必然選擇。
(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工科大學生素養要求
新工科建設是教育部服務國家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等一系列國家重點戰略而積極推進的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為主導的發展建設。2017年2月以來,各大高校在教育部的組織下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以“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為代表的新工科項目建設院校,在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拓展之上,形成了對新工科建設的共性理解:在開放、包容、創新、全周期培育理念的指引下,對工科學科進行專業課程的重構,完善知識結構體系,探索全新的工程教育培養模式,助力高等工程教育體系與科技、產業、社會等體系融合對接。新工科建設的理念要求呼喚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回歸和重塑,工匠精神不僅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豐富的精神產物和傳承,更是人們在勞動活動中明確的實踐指導。折射到工科大學生人才培養過程中,就是要把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現實生態和時空邏輯進行科學梳理,融入到工科大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專業技能提升、綜合素養發展、實踐精準對接的各個環節。工匠精神為工科大學生的培育提供了價值目標的指導和約束,這種指導和約束是實現工科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工科大學生職業發展的素養要求。
(一)社會氛圍工匠精神價值導向不足
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價值導向是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沃土,崇尚勞動、細致嚴謹的社會氛圍會孕育出敬業奉獻、精益求精、創新創造的精神追求,浮躁不安、短視化的社會環境容易滋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追名逐利的不良風氣。雖然我國社會對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宣傳一直存在,但工匠精神的提出和回歸發生在近幾年,而且工匠精神的價值導向不足,社會引導力度不強,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
(二)工程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深度不夠
工程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教育站在工程實踐的角度,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專業化的工程人才[5]。工程教育模式與國家工業化發展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工程人才培養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模等方面都必須與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求相適應。隨著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的提出,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目前,高校主要通過思政課、校園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通識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后,高校實施勞動教育必修課,但勞動教育形式以講授為主,缺乏與專業課內容的緊密結合和工匠精神的深度挖掘;專業實踐課程雖然有具體操作的素養要求,但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乏對工科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啟發和情境引導,致使工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工匠精神難以入腦入心;同時,在工科大學生的實踐教學課程中,大一大二階段的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多以參觀形式的知識傳授為主,學生無法將精益求精、敬業奉獻、專注勤勉、創新進取等文化精神與專業知識相融合,錯失了工科大學生建立工匠精神職業信念的寶貴時機。
(三)工科學生精神培育主體意識缺乏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主張技藝與道德兼修,工匠精神是勞動者個人素養的體現,外部環境對其工匠精神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勞動者自身動力需求才是核心所在,工科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內生動力與工匠精神的良好塑造密不可分。當前,工科大學生存在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自我要求低現象,學生在參與實踐實習活動中對學習內容非自動汲取而是被動接收,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工程倫理教育沒有實現雙向融合,甚至出現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由于引導不當或者講解偏差而出現學生逆反心理,使得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產生較大障礙。
(一)以新工科建設推動工程教育質量提升
新工科建設是我國掀起的一場高等工程教育的質量革命,以新工科建設引領的工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有工科專業的高等院校的共識。在新工科建設多元化、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的基礎上,各類有工科專業的高校要結合要求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專業結構、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方法,尋求知識、技能和素質的綜合提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聯合培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傳授[2]。高校要結合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學校實際,把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升級、工程科技創新緊密結合,積極應對我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快速發展,培養知識上、技能上、態度上符合制造強國工程需求的工科人才。
(二)以課程思政引導工匠精神強力回歸
加強勞動教育,推動勞動教育落地生根,是我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努力方向。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加強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有了明確具體的要求[6]。工匠精神是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凝練和升華[7],把工匠精神與工科大學生的人才培養相融合,要構建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機制,積極發揮課堂教育主陣地的作用,依托專業課程知識傳授,深度挖掘工匠精神與專業知識的教育資源和契合點,大力弘揚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在傳授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實現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同步提升。
(三)以實踐平臺促進職業核心素養塑造
在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要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發揮企業工程教育培育第二主陣地的作用,推動學生深度參與實習崗位,在實習過程中注重與社會生產實踐的充分融合,促使學生將課堂收獲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到實實在在的實踐環節,并在實踐崗位上深化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塑造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
(四)以校園文化營造工匠精神濃厚氛圍
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塑造大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高校可以在校風校訓、校園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引導學生加強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可以通過官網、微博、易班等宣傳媒體,弘揚大國工匠的先進事跡,舉辦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征文、講座、論壇等系列活動,將體現工匠精神的科技創新產品、藝術產品等定期展覽,使工匠精神全方位、立體式、沉浸式地融入到校園各個角落,學生在良好的精神氛圍中耳濡目染,進而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光榮偉大力量。
工科大學生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力,加強對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工科建設的宏觀目標要求,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價值需求。高校要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培養路徑,培育工科大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尋求契機。 PR
本文系2022年度石家莊市勞動教育“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 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編號:LDJY22-02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EB/ OL].(2016-03-05)
[2]韓喜平,郝婧智.關于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內涵的規律性闡釋[J]. 思想理論教育,2021(12):41-46.
[3]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4]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04):70-74+87.
[5]別敦榮.工科、工科教育及其改革斷想[J].中國高教研究,2022(01):8-1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
[7]鄭子君.勞動精神在新時代的內涵和價值[J]. 人民論壇,2021(19):82-84.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