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ESG表現、動態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

2023-07-13 16:37:41梁畢明徐曉東
財會月刊·下半月 2023年7期

梁畢明 徐曉東

【摘要】基于“雙碳”背景, 綠色轉型如何引領和助推企業創新績效提升已成為學界和業界廣泛關注的一項重要研究議題。以2010 ~ 2021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樣本, 探究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結果表明: ESG表現及其三個維度均會對企業創新績效起到促進作用; 動態能力在ESG表現與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效應; 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具有持續性, 但該種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進一步分析發現, 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正向關系在非國有企業、 高新技術企業以及非重污染企業中更加顯著。

【關鍵詞】ESG表現;動態能力;創新績效;企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3)14-0048-8

一、 引言

在新發展理念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創新過程中融入協調、 綠色、 開放、 共享的生產方式對于構建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特別是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 ESG作為對企業環境、 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系統化考察, 更加契合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ESG實踐呼聲高漲的“雙碳”時代, 企業在獲取優勢資源的同時仍然能夠提升長期價值儼然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王波和楊茂佳,2022)。但創新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已經迫使企業逐漸加強對組織外部資源的依賴, 僅僅依靠傳統的封閉式創新并不能充分滿足市場日新月異的需求(彭正龍和王海花,2010)。那么, 企業應如何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突破原有封閉和效率低下的創新體系, 整合內外部創新資源, 實現創新突破?動態能力作為企業感知、 捕獲與重新配置資源的重要體現, 是否會從ESG的動態環境中整合新知識與新資源以實現企業突破式創新?探討上述問題對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提升可持續創新績效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2010 ~ 2021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 探討上市公司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相較于已有研究, 本文的或有貢獻在于: ①提供了ESG影響企業微觀行為的新證據。本文通過探討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直接關系, 并基于動態能力視角構建“資源—能力—績效”的研究范式, 探討ESG的外部資源獲取效應在提升企業動態能力的同時對于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 重點關注ESG在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的影響。②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視角, 豐富了現有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相關研究。從利益相關者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以及委托代理理論等多重視角闡述ESG表現作為環境保護、 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的綜合體現及其各子維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本文既是對已有企業創新活動影響因素相關文獻的傳承和學習, 又是對社會責任與企業創新行為關系的發展和延伸。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

創新作為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對于企業長期價值的穩步提升至關重要。現有研究認為, 影響企業創新的根源在于兩方面: 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沖突。一方面, 創新投資相較于其他方面的投資具有長期性(Holmstrom,1989)。相較于其他投資, 研發投入還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和保密性限制, 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難以掌握相關信息, 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會因此而加大, 進而導致企業依靠外部資金支持創新的難度提升(Hsu等,2014)。另一方面, 創新活動所具有的隱蔽性不僅會引發管理層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 同時也會加大外部利益相關者對管理者創新活動的監督難度, 增加管理層在創新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動機(馮根福和溫軍,2008)。ESG作為企業實現環境效益提升、 社會責任承擔以及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的綜合反映, 能夠成為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獲取重要資源的途徑(Pavelin和Porter,2008)。具體影響包括:

1. 企業ESG實踐能有效推動企業整體創新績效。一方面, 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 利益相關者會要求公司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 這會加強企業對自身產品的綠色要求, 激勵企業的綠色創新活動, 以此作為踐行綠色責任的回應(梁畢明和徐曉東,2023)。另一方面, 在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引下, 銀行等信貸機構會嚴格評估企業的綠色項目, 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 良好的環境實踐能夠緩解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進而緩解企業融資約束(邱牧遠和殷紅,2019;沈洪濤和馬正彪,2014), 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更加充足的外部資金, 以促進新技術與新產品之間的效益轉化, 進而推動企業綜合創新績效的提升。

2.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夠為創新活動提供更多資源。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 企業披露的ESG信息會涉及“員工權益保護”“利益相關者權益”等重要話題, 企業積極履行ESG責任能夠與利益相關者建立友好關系, 提升企業聲譽, 積累社會信任和資本(Eliwa等,2021;Wang和Chen,2017), 進而幫助企業獲得創新所需的外部資源。同時也能向資本市場傳遞積極信號, 產生信息效應, 緩解企業創新活動的資金約束(錢明等,2016)。此外, 企業管理層履行社會責任也能夠有效規避管理者短視行為, 緩解代理問題, 使其出于對公司長遠利益的考慮而增加研發支出, 促進企業創新成果的轉化, 以此提升公司長遠價值。

3. 公司治理是突破企業創新障礙的關鍵。代理沖突、 股權結構以及董事會運行機制不合理等公司治理問題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馮根福和溫軍, 2008)。公司治理是ESG信息披露的重點。從內部治理結構的角度看, ESG信息披露體系會詳盡地披露有關股東治理、 董監高治理以及股權結構等內容, 在公司內部治理水平較高的情況下能夠減少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 有效監督管理者著眼于公司的長期價值, 激發管理者的創新意愿, 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從外部治理的角度看, 在ESG披露的公司治理信息中, 會涉及“中小股東權益保護”、 控股股東與大股東行為以及投資者關系等內容, 這會更加吸引機構投資者和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周方召等,2020), 形成良好的外部監督效應, 管理層出于維護自身良好形象以及公司聲譽的考慮, 會增加企業的研發活動, 推動企業創新績效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 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二)ESG表現、 動態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

在ESG實踐過程中, 企業需要不斷地創造、 開發、 利用資源, 并將其轉化為內部創造力以助力企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了能夠有效地吸收資源, 企業內部需要構建一種內生動力, 通過感知、 捕獲、 重新配置的方式, 快速適應外部變化帶來的競爭優勢即動態能力。Teece 等(1997) 認為“動態能力”是在動態環境下挖掘競爭優勢新來源的一種逐漸顯現出來的綜合能力, 是企業整合、 建立和再配置內外部能力以適應環境快速變化的能力, 是更新企業能力的能力, 具體包括吸收能力、 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無論是針對環境的改善、 社會責任的承擔還是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對創新活動的影響, ESG實踐對企業創新績效而言均是以資源為基礎, 不斷吸收、 創造與轉化的綜合過程, 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1. 企業ESG表現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不僅包括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還包括調整與反饋的能力。在提升ESG表現的過程中, 為及時響應外部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企業自身必須不斷從外部環境中吸收異質性知識, 捕獲外部的創新機會來提高自身關于環境表現、 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的整體水平。響應外部環境變化、 識別有價值知識的過程也增強了企業對于知識的學習能力, 知識學習能力越強, 企業越會不斷地轉化反饋, 創新績效就會越顯著(Lai等,2014)。同時, ESG表現越好, 企業越會注重滿足員工、 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需要, 這會進一步增加企業在個體層面獲取新知識和異質性資源的機會, 使得企業創新績效得到提升(張爽和陳晨,2022)。

2. 企業ESG表現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企業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是企業在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自身資源與戰略需求不斷平衡適應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 企業大量資源會被占用, 但與此同時, 企業還需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所以有效配置現有資源是企業提升自身ESG表現的關鍵(Fainshmidt等,2018)。因此, 企業ESG實踐的表現越好, 組織的適應能力就會越強, 企業對于內外部資源的調整以及資源配置的靈活性就會越高, 企業創新過程中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就會減少, 從而提升企業的創新效率。

3. 企業ESG表現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ESG實踐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其競爭優勢, 創新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從內部創新能力來看, 企業踐行ESG理念后會加強其對內部員工責任的履行和需求的關注, 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與創新環境, 從而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增強公司創新活動的核心競爭力(Turban和Greening,1997)、 提高內部創新績效(彭正龍和王海花,2010)。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a: 吸收能力在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H2b: 適應能力在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H2c: 創新能力在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三、 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0 ~ 2021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 實證檢驗ESG表現、 動態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本文使用的財務數據、 公司治理數據來自于CSMAR數據庫, 上市公司ESG表現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剔除樣本中的ST、 金融行業和財務數據異常的企業后, 為了避免極端值影響回歸結果的準確性, 對連續數據進行1%和99%分位的縮尾處理, 最終獲得3575家上市公司的28486個可觀測數據。

(二)變量定義

1. 被解釋變量: 企業創新績效(Patent)。創新績效是衡量企業創新投入與產出效率的關鍵指標, 而專利申請數量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在時間和數量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Kim等,2016), 因此, 結合本文研究的實際情況, 借鑒曹陽春等(2022)的衡量方式, 選取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加1取自然對數衡量企業創新績效, 該指標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企業創新產出的實際情況。

2. 解釋變量: ESG表現(ESG)。ESG體系中包括的企業環境保護(E)、 社會責任(S)和治理水平(G)三項內容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異質性, 因此, 結合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 參考李增福和馮柳華(2022)的研究, 選取華證ESG評級作為上市公司ESG表現的替代變量, 評級指數共分9檔(1 ~ 9), 級數越高表明上市公司ESG實踐越全面、 ESG表現越好。

3. 中介變量: 動態能力。借鑒趙鳳等(2016)、 楊林等(2020)的研究, 使用企業當年研發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度量企業的吸收能力(Absorption)。使用企業當年研發、 資本以及廣告支出的變異系數來衡量企業的適應能力。由于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未單獨披露廣告支出, 現有研究通常使用銷售費用代替廣告支出。因此, 為了降低變量度量誤差對研究結論造成的影響, 本文使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附注中涉及廣告支出的銷售費用度量廣告支出, 以更加準確地度量企業的適應能力。同時, 為使變異系數值與適應能力保持方向一致, 對變異系數取負值來衡量企業的適應能力(Adaptation)。使用企業當年的研發投入強度、 技術人員比例以及企業發明專利數三個指標的標準化合計數度量企業的創新能力(Innovation)。

其中: 適應能力(Adaptation)的計算方式為: Adaptation=-α/mean(α為企業當年研發、 資本以及廣告支出的標準差, mean為三者均值)。

4. 控制變量。參考已有研究, 本文控制其他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公司層面以及治理層面的相關變量, 主要包括企業規模(Size)、 資產負債率(Lev)、 總資產收益率(Roa)、 公司成長性(Growth)、 現金流量(Cashflow)、 獨立董事比例(Indep)、 股權集中度(Top1)、 兩職合一(Dual)以及上市年限(Listage)。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三)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上市公司ESG表現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設定回歸模型(1):

為了檢驗吸收能力、 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在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關系中所發揮的中介作用, 本文構建了如下模型(5) ~ 模型(7):

四、 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企業創新績效(Patent)平均值為1.152, 中位數為0.693, 最大值為5.694, 這表明樣本企業的創新發展情況并不均衡, 部分企業存在創新實力較低的情況, 并且樣本中大量企業創新績效存在較大差距。企業ESG表現(ESG)平均值為6.503, 最小值為1, 最大值為9, 這表明樣本企業在ESG實踐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ESG理念的踐行和推廣還需進一步加強。企業吸收能力(Absorption)、 適應能力(Adaptation)以及創新能力(Innovation)的平均值依次為0.038、 -2.284及0.221, 中位數依次為0.031、?-1.986、 0.158, 中位數與平均值之間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明樣本企業的動態能力相對較低。

(二)回歸結果分析

模型(1) ~ 模型(7)的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在第(1)列中, ESG 表現(ESG)的系數為0.112, 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說明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表明企業在環境治理、 社會責任承擔以及公司治理的過程中會通過創新手段來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實力, 進而促進企業創新績效, H1得到驗證。

在第(2) ~ (4)列中, ESG 表現(ESG)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表明企業ESG表現與吸收能力(Absorption)、 適應能力(Adaptation)以及創新能力(Innovation)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吸收能力、 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發揮的中介效應分別是0.012、 0.010、 0.007[表3第(2)、(3)、(4)列系數與第(5)、(6)、(7)列Absorption、 Adaptation、 Innovation的系數分別相乘得到], 并且從表3中可以看出, 加入中介變量后, ESG表現對于企業創新績效的直接效應均小于未加入中介變量前ESG表現對于企業創新績效的總效應。上述回歸結果表明, 吸收能力、 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在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的正向關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企業在進行ESG實踐的過程中會通過對外部資源的整合、 吸收以及創造來提升自身的企業價值, H2a、 H2b與H2c得到驗證。

五、 穩健性檢驗

(一)工具變量法

由于創新績效良好的企業具有競爭優勢, 其ESG表現也會隨之得到提升, 即ESG表現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存在雙向因果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選擇工具變量法來排除前述問題對回歸結果的干擾。參考盛明泉等(2022)的做法, 選取地區ESG表現均值(ESG_mean)作為工具變量, ESG表現的地區均值會影響企業ESG表現且與企業創新績效不存在相關關系, 符合相關性和外生性假設。工具變量的檢驗結果如表4第(1)、 (2)列所示。兩階段的回歸結果表明, ESG表現促進企業創新績效提升的假設依然成立, 證實了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二)傾向性得分匹配(PSM)

考慮到樣本中存在自選擇的問題, 即企業披露更多關于環境、 社會以及治理的信息會受到自身財務狀況以及治理情況的影響, 本文采用傾向性得分匹配法來解決控制組與處理組之間的偏差, 通過樣本中ESG表現的均值構造虛擬變量(ESG_dum), 選取資產負債率、 總資產收益率、 公司成長性、 股權集中度以及上市年限作為協變量, 構建Logit模型測算PS值, 并采用1∶1最近鄰匹配的方式選擇對照組, 核密度分布圖以及匹配前后樣本特征對比表明樣本通過了平行趨勢檢驗(見圖1、表5)。

通過匹配后的樣本再次對模型(1)進行回歸, 結果如表4第(3)列所示。表4第(3)列中, ESG的系數為0.105, 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一回歸結果表明, 在使用1∶1最近鄰匹配法對原有樣本進行匹配并剔除未匹配樣本后, 即剔除樣本自選擇偏誤帶來的影響后, 研究結論依然成立。

(三)其他穩健性檢驗

1. 滯后解釋變量。為進一步緩解雙向因果造成的偏誤問題, 同時考慮ESG滯后變量不易受到當期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本文將解釋變量分別滯后1期、 2期、 3期納入回歸模型。表6列(1) ~ 列(3)匯報了相應的結果, ESG滯后項系數仍然顯著為正, 表明ESG表現能夠促進企業創新績效提升的主要結論依然穩健。

2. 替換解釋變量。本文通過替換華證ESG評級賦分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借鑒謝紅軍和呂雪(2022)的研究方法, 按照A、 B、 C三個等級替換華證ESG評級的賦值方式, 分別賦值為3、 2、 1加入回歸模型進行檢驗。具體回歸結果如表6第(4)列所示, 根據回歸結果可知, ESG1的系數為0.279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該結果證明本文的主要結論依然成立。

3. 更換被解釋變量。前文選取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加1取自然對數衡量企業創新績效, 在穩健性檢驗中, 選取企業獲得的發明專利數量加1取自然對數作為企業創新績效的替代變量(Patent1), 回歸結果如表6第(5)列所示。根據回歸結果可知, ESG的系數為0.08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該結果證明本文的主要結論依然穩健。

六、 進一步分析

(一)異質性分析

1. 基于產權異質性視角。在我國特有的經濟制度背景下, 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在獲取資源方面存在差異。相比國有企業, 非國有企業會面臨更大程度的融資約束, 在創新活動方面往往會更需要依靠外部資金進行戰略投資和實地研發。國有企業因具有更多的政策性保護(祝繼高和陸正飛,2011), 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防范風險考慮更加偏向于對國有企業放貸, 所以國有企業面臨更小的融資約束。因此, 為了研究在不同產權性質情況下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差異化影響, 本文將樣本分為國有組與非國有組進行分組回歸, 回歸結果如表7第(1)、 (2)列所示。從回歸結果看, 非國有企業回歸系數顯著大于國有企業, 費舍爾檢驗發現二者之間的系數差異在1%的水平上顯著。回歸結果表明, 相較于國有企業, 非國有企業的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

2. 基于是否為高新技術企業視角。作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力軍, 高新技術企業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能否把握ESG實踐給企業創新帶來的紅利效應, 對于其自身發展尤為重要。因此, 本文將樣本按照是否屬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分組, 檢驗高新技術企業與非高新技術企業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的異質性影響。按照是否屬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分組, 回歸結果如表7第(3)、 (4)列所示。從回歸結果來看, 高新技術企業的回歸系數要顯著大于非高新技術企業的回歸系數且從費舍爾檢驗的結果來看, 二者之間的系數差異在1%的水平上顯著, 該結果證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環境、 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更能夠形成競爭優勢, 不斷吸收外部資源, 進行改造升級, 提升企業創新績效。

3. 基于是否為重污染行業視角。近年來, 國家著力通過推進實施環境規制、 綠色信貸政策等手段敦促重污染企業積極進行綠色轉型升級, 呼吁重污染企業加強ESG實踐, 但重污染企業在進行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利用其獲取的資源發揮最大價值, 實現企業長期的發展目標, 還需進一步檢驗。為此, 本文借鑒沈洪濤和馬正彪(2014)的研究, 將樣本劃分為重污染企業與非重污染企業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7第(5)、 (6)列所示, 從回歸結果來看, 重污染企業的系數要小于非重污染企業的系數, 從費舍爾檢驗的結果看, 二者之間的差異在5%的水平上顯著。研究結論表明重污染企業在ESG實踐的過程中應更加關注獲取資源的有效利用, 通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方式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二)ESG子維度(環境-社會-治理)分析

為了更加詳細地詮釋企業ESG表現對于創新績效產生的影響, 本文進一步將企業ESG表現劃分為環境(Enviroment)、 社會(Society)以及治理(Government)三個子維度進行分析, 探討ESG的子維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的影響。采用華證ESG評級中對企業環境、 社會以及治理方面表現的打分, 將企業環境、 社會以及治理表現劃分為三個等級并由低到高賦分為1 ~ 3, 與企業創新績效進行回歸檢驗, 回歸結果如表8第(1)、 (2)、 (3)列所示。從回歸結果看, ESG子維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這表明環境責任承擔、 社會責任實踐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均能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也從側面證明企業加強ESG實踐的正向意義。

(三)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的持續性分析

創新作為企業實現長遠目標的重要方式, 對企業實現競爭優勢、 獲取長遠利益至關重要, 而企業的ESG實踐能否對企業創新行為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對于企業規劃ESG實踐戰略具有現實意義。為了檢驗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的持續性, 本文將企業創新績效滯后一期、 兩期、 三期加入回歸模型。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 表9第(1)、 (2)、 (3)列分別列示了將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至三期的回歸結果。從回歸結果看, 滯后項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但從回歸系數看其影響效果在持續減弱。原因可能在于, 企業履行環境保護、 社會責任本身就是對已有資源的占用, 當企業社會責任投資超過自身承擔能力時就會減少相應的支出, 因而ESG對創新績效的積極影響會削弱。但總體上企業加強ESG實踐仍然會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七、 研究結論

在我國“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的背景下, 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資本市場主體的重要發展方向, 上市公司通過加強ESG實踐不斷吸收外部優勢資源, 通過內部的整合升級、 改造學習, 不斷提升自身的長遠價值。在此背景下, 本文探究了上市公司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 研究發現:

首先, 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促進作用。該結論證實ESG作為企業實現環境效益、 社會責任承擔以及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的綜合反映能夠在三者價值轉化的過程中產生增值效益, 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 上市公司應持續加強ESG實踐, 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為上市公司的ESG實踐之路提供更多的政策幫助和具體指引, 將企業的創新績效結合環境、 社會以及治理納入ESG信息披露體系, 在規范上市公司ESG行為的同時也能通過ESG的實踐過程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其次, ESG表現能夠提升企業動態能力進而促進企業創新績效提升。上市公司在ESG實踐中應著重關注獲取資源的轉化以及價值創造, 不僅要充分利用公司內部的現有資源, 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來加強企業的綠色治理, 更要不斷提升公司自身的動態能力, 抓住外部利益相關者以及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以獲取優勢資源。通過內部公司治理、 產業轉型以及資源結構的不斷調整加強企業創新, 著重關注在ESG實踐中創新成果的轉化, 最終贏得競爭優勢。

再次, ESG對企業創新績效的積極影響在非國有企業、 高新技術企業以及非重污染企業中表現得更強。因此, 國有上市公司、 非高新技術企業以及重污染企業更應關注ESG表現對企業創新績效的積極作用, 通過識別自身在環境治理、 社會責任履行以及公司治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建立更加健全的ESG實踐體系, 將創新績效與企業的ESG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更加突出在ESG具體實踐路徑中的價值創造, 提升自身的吸收、 轉換以及創造能力, 更好地通過ESG實踐獲得更大的紅利效應。

最后, ESG表現的子維度(環境、 社會、 治理)均能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但該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遞減。因此, 在建立自身ESG發展體系時企業對子維度的環境、 社會以及公司治理層面的具體構建要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 彌補自身發展的不足, 提高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 合理安排企業在具體維度的投資情況, 在保證企業自身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實現ESG不同層級的綜合效益, 產生“1+1>2”的效應, 相關部門也應關注行業發展現狀, 制定不同行業的ESG實踐規則, 引領上市公司開展更具價值的ESG實踐活動。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曹陽春,張光宇,張靜.研發聯盟如何激活企業創新績效? —— 基于fsQCA方法的組態分析[ J].管理學刊,2022(6):128 ~ 139.

馮根福,溫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 J].中國工業經濟,2008(7):91 ~ 101.

李增福,馮柳華.企業ESG表現與商業信用獲取[ J].財經研究,2022(12):151 ~ 165.

梁畢明,徐曉東.綠色信貸政策、產權異質性與企業投資效率[ J].財會月刊,2023(5):40 ~ 46.

彭正龍,王海花.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對開放式創新績效的影響[ J].經濟管理,2010(1):134 ~ 139.

錢明,徐光華,沈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會計穩健性與融資約束 —— 基于產權異質性的視角[ J].會計研究,2016(5):9 ~ 17+95.

邱牧遠,殷紅.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企業ESG表現與融資成本[ 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3):108 ~ 123.

沈洪濤,馬正彪.地區經濟發展壓力、企業環境表現與債務融資[ J].金融研究,2014(2):153 ~ 166.

盛明泉,余璐,王文兵.ESG與家族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J].財務研究,2022(2):58 ~ 67.

王波,楊茂佳.ESG表現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研究? —— 來自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軟科學,2022(6):78 ~ 84.

謝紅軍,呂雪.負責任的國際投資:ESG與中國OFDI[ J].經濟研究,2022(3):83 ~ 99.

楊林,和欣,顧紅芳.高管團隊經驗、動態能力與企業戰略突變:管理自主權的調節效應[ J].管理世界,2020(6):168 ~ 188+201+252.

張爽,陳晨.創新氛圍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 知識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J].科研管理,2022(6):113 ~ 120.

趙鳳,王鐵男,王宇.開放式創新中的外部技術獲取與產品多元化:動態能力的調節作用研究[ J].管理評論,2016(6):76 ~ 85+99.

周方召,潘婉穎,付輝.上市公司ESG責任表現與機構投資者持股偏好 ——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科學決策,2020(11):15 ~ 41.

祝繼高,陸正飛.產權性質、股權再融資與資源配置效率[ J].金融研究,2011(1):131 ~ 148.

Eliwa Y., Aboud A., Saleh A.. ESG practices and the cost of debt: Evidence from EU countries[ 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21(79):102097.

Holmstrom B..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9(3):305 ~ 327.

Hsu P., Tian X., Xu 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ross-country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1):116 ~ 135.

Kim B., Kim E., Miller D. J.,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timing of patent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Research Policy,2016(4):914 ~ 928.

Lai Y. L., Hsu M. S., Lin F. J., et al.. The effects of industry cluster know-

ledge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5):734 ~ 739.

Pavelin S., Porter L. A..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content of innovation in the U.K.[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4):711 ~ 725.

Teece D. J., Pisano G., Sc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

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 ~ 533.

Turban D. B., Greening D. W..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to prospective employe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3):658 ~ 672.

Wang M., Chen Y.. Does voluntary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ttract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17(5):338 ~ 357.

(責任編輯·校對: 黃艷晶? 許春玲)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國有企業投資效率驅動與風險預警研究”(項目編號:2022B79); 吉林財經大學校級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21Z05);吉林財經大學九臺農商銀行農村金融研究院科研項目“吉林省綠色信貸對企業投資效率影響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人福利视频|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女人一级毛片|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婷婷色在线视频|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免费在线a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青草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精品xxx| 欧美精品成人|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亚洲视频色图| 少妇精品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19p| 亚洲天堂视频网| 欧美a在线看|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www.av男人.com|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