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自2022年以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外貿保穩提質,并取得顯著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外貿形勢仍較復雜,出口增長率仍未遏制住下滑態勢,部分重點出口區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已經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本文是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對當前我國外貿現狀與未來形勢、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希望能夠實現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我國外貿工作匯聚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建議,最終實現外貿保穩提質,護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一、科學分析我國外貿形勢
(一)最近一個時期的外貿現狀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2年中國外貿總額再創新高,貨物進出口規模連續六年穩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出口與進口總額分別為63096億美元、35936.02億美元與27159.9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7%、1.1%,而2021年則分別同比增長30%、29.9%、30.1%。可以明顯看出,雖然三個數據仍處于增長區間,但增長速度明顯下降,這是我國外貿最大的隱憂。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對美國、歐盟、東盟三個重要地區出口總額環比均呈持續下降之勢,可以說中國產品三大出口目的地的形勢都不容樂觀。反映外貿景氣度的重要指標國際海運價格從2022年1月起持續下跌,截至2023年2月24日,筆者所在地的寧波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NCFI)收于656.5點,21條航線中有15條航線運價下跌。當前美東線運價在2280美元/大箱,美西線為1100美元/大箱,歐洲線為1350美元/大箱,均較2021年峰值跌去了90%左右。國內多個港口空箱堆積如山,其中原因有過去一箱難求、各廠家生產量大增和境外空箱回流的因素,但據筆者所在港口企業信息,主要原因還是全球需求疲軟、外貿低迷所致。此外,東南亞到歐美出口量快速上升,也是導致國內出口減少、空箱增多的因素之一。根據中國海關2023年3月7日發布的統計數據,1—2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8957.17億美元,出口總值5063.01億美元,進口總值3894.16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8.3%、6.8%、10.2%,下降速度呈現加快之勢。
(二)未來外貿形勢的分析判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四大國際組織均對2023年全球經濟前景惡化表示擔憂,相繼調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率。2023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報告顯示,當前出口訂單不斷下滑,預計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或將只增長1%,遠低于此前預測的3.4%。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2023年全球海運貿易量的增長將與2022年持平,增長點為東南亞、非洲與歐美間的貿易往來,其他區域包括中國有下降可能。歐洲經濟處于衰退之中,四成德國企業預計2023年的業務將陷入萎縮。美國零售聯合會預測2023年5月之前美國主要集裝箱港口月度進口箱量持續低于200萬標準箱(TEU)。2023年3月2日,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提到:“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滯脹趨勢顯現,疊加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的影響,使得今年中國外貿壓力明顯加大,不少企業反映手上的訂單在減少,大單變小,長單變短,今年的形勢是比較嚴峻的。”當前俄烏沖突仍在持續、全球通脹以及主要發達國家收縮的貨幣政策仍在路上,進一步抑制經濟擴張和削弱國際購買力。可以預計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必將放緩,我國出口將迎來更加困難階段。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我國外貿需要從改善外部環境與提升我國產品競爭力兩個方面同步發力。
二、需要持續改善外部環境
(一)當前我國外貿面臨的外部環境
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們迅速融入世界主流經濟體系。在此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土地、人力資源以及環境承載優勢,吸收世界范圍內的各路資本,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國內經濟呈現蓬勃向上之勢,可以說整個國家是萬象更新。當時發達國家為了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將各種低端產業梯度轉移至國內,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做的都是發達國家淘汰下來的臟活累活,但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為中國人特別勤勞、特別聰明又能吃苦,邊學邊干、邊干邊學,在辛勤勞作積累了一定資本之后便奮起直追,終于在上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也開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期間,我們的經濟實現了超常規增長,經濟與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在某些領域擁有了自主創新能力,個別領域甚至超過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美國為了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對我國進行全面的圍堵,甚至糾集諸多國家圍剿我們的高科技產業,不斷擴大實體企業管制清單,我們越來越多的企業受到影響。除此之外,美國還不斷利用地緣政治事件,甚至干涉臺灣問題,挑起事端牽制中國。雖然,制約中國對美國本身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但這個結果肯定是美國經過評估之后在其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美國精英們顯然是想以短期戰術損失換取長遠戰略利益,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
(二)我們需要科學評價自身實力
在極其復雜的外部環境里,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應對環境變化。我們需要總結成績和經驗教訓,更好地指導未來工作,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我們需要更加客觀認識自己的經濟發展階段,既不高估,也不妄自菲薄。我們擁有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與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足以說明我們已經重建世界經濟格局,但在對外輿論上還是少提為妙,避免刺激到部分敏感國家。歷史經驗表明,追趕型國家可通過擴大開放引進技術迅速拉近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但沒有國家能夠通過模仿實現趕超。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模仿,真正的自主創新仍然不夠多,我們的發展多數仍屬于“低垂果實”的采摘,是中低端領域的大力度擴張,轉型升級可以說是剛剛開始仍在路上。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經濟科技實力與朋友圈,只有認清自己認清對方,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正確的應對。
(三)我們需要持續改善外部環境
如果不能對自身實力做出科學客觀的評價,就會發出錯誤的聲音,做出錯誤的決定,讓我們走上錯誤的路。當前我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是非常復雜的,造成這樣的局面的原因既有美國為了鞏固自身優勢地位不遺余力圍堵中國這個外部因素,也有我們自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競爭力不及的內部因素。因為我們仍有較多的技術來自于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我們很多技術仍然容易被美國“卡住脖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仍較缺乏是不爭的事實。只有認清自己的實力,才能將自己擺到合適的位置,做出適合于自己的事情。當然,“放低身段”絕不是降低原則底線,而是內心強大、外表謙卑。
三、需要持續提升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一)我們需要構建更加充分的市場化機制
一個國家的外貿競爭力,既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內部因素的影響,但最根本的還是內部因素,即內因決定外因,所以我們要練好內功,持續提升出口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當前,我們正在從數量擴張向量質并舉轉型,從產業中低端向高端進發這個過程之中,要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之路,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新的氛圍,要確保政策的連續性,要給予企業家穩定的預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更加明確了“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原則。筆者以為,政府掌握太多的資源會造成一定的浪費,或者不經濟,因為它不是真正的資產所有者而是代理人,有代理關系就可能存在不夠盡職甚至舞弊情形,這是人的私心使然。我們要小心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更大力度精簡機構,更大力度簡政放權,才能更大力度實施減稅降費。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與創新能力為什么不如民營企業,因為國有企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陷就是經營者均為代理人,任期不固定,崗位容易調整,長期激勵政策難于有效落實,企業未來與經營者之間缺乏足夠充分的利益共同機制。所以,我們要更大力度破除所有制歧視,更大力度減少行政許可,把市場機制能夠調節的領域真正放開,讓各路資本、各類企業同臺競技,因為只有在充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當中,才能優勝劣汰,才能真正消除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二)我們需要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
眾所周知,低端產品的競爭力主要依靠原材料與人力資源成本優勢及規模效應,而高端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則主要依靠科技含量。提升科技含量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能力,而且這個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是自主可控的,否則容易被他人“卡脖子”。要加快建立市場化的科技經費使用機制,要優化科技經費獲取方式,要大力度解決某些領域仍然存在的憑權威與人脈資源獲取科技經費的做法。總之,沒有一個開放與競爭的市場,就不利于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內營商環境好不好,關鍵還是看企業家信心,企業家有信心就會舍得投入,擴大生產規模,積極開展創新活動,微觀主體就會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一個區域、一個國家才會有競爭力。
(三)我們需要內外循環相互促進
我們在穩外貿的同時,要更加關注結構改善與質量的提升。如何改善結構與提高外貿質量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要善于利用國內超大市場優勢培育新需求,實現競爭力的提升,我國政府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如新能源汽車、汽車動力與太陽能電池領域均實現了換道超車。2021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汽車動力與太陽能電池出口數據持續高速增長,這是在其他機電類產品增長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充分證明我們以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是事實證明完全正確的戰略選擇。眾所周知,與高手下棋才能成為高手,與高手打球才能成為高手,搞經濟建設也是如此。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正是因為與高手一起搞投資、搞建設,才成就了今天的局面。所以,我們要更加小心應對與美英德日法等國之間的分歧,要運用我們的超強智慧和藝術水平處理好國際關系,穩定并持續改善外貿環境。另外,要用足夠務實而非急功近利的制度設計,推動我們教育與科技實力的發展,要借鑒國外經驗將充分競爭的市場化機制逐步引入到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中來,雖然難度很大,但我們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從而不斷提升我們的教育與科技創新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最后想說的是,外貿保穩提質工作絕不是我們政府的臨時應急之策,而是一項需要我們持續接力的持久戰,更是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外貿仍將是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的一駕重要馬車。
(作者單位:浙江省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