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而目前我國整體上仍處于全球分工體系中的中低端。在WTO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下,主要經濟體紛紛致力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了東亞、西歐、北美“三足鼎立”局面。RCEP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截至2022年1月,RCEP共計15個成員國,覆蓋人口超22億人,經濟總量與出口總額分別達26萬億美元和5.2萬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均約為30%。從產業層面來看,RCEP區域正在成為全球供應與采購中心,并且其地位還在不斷提高。為此,我們可以充分借力RCEP,在深度參與RCEP區域價值鏈共建過程中,打造中國的中高端價值鏈。
一、中國在RCEP內重塑價值鏈面臨四大困境
(一)在產業結構上,中國在RCEP區域內存在與東盟國家及日韓的制造業競爭困境
2005—2020年期間,RCEP區域內制造業增加值逐步攀升,占全球的比重由30%提高至43%,但在產業結構上,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低端領域、與日韓在中高端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在低端制造業領域,我國與印尼、越南和老撾等東盟國家存在競爭,如在木材制品業、紡織品業和鞋類制品業,中國的低成本優勢正在喪失;在中高端制造業領域,中國主要與日韓在計算機、光電制造業等領域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具體來說,中日兩國的競爭主要體現在機械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制造業等行業,中韓的競爭集中在電子通信等行業;部分東盟國家在中高端制造業領域也有一定競爭優勢,這主要與日韓在東盟相關行業投資有關,如泰國在交通運輸業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日本建立的汽車制造生產網絡;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光電設備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日韓長期投資并形成的制造業產業集群效應。
(二)在價值鏈分工地位上,中國在RCEP區域內存在與日韓博弈關系的調整困境
中日韓之間經貿合作與分工對RCEP的實施效果具有重大影響,據統計,中日韓三國GDP占RCEP區域內GDP的80%以上,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不斷提升,三國間的博弈和競爭不斷加劇。一方面,隨著中國產業不斷優化轉型升級,中國可能取代日本成為RCEP經濟中心,但轉變過程或引發不穩定因素。近20年來,中國與日韓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呈現不對稱發展的趨勢。如中日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份額從2000年的17.53%下降至2020年的6.82%,而占日本的份額卻從9.68%上升至24.89%,表明中日相互依賴關系出現了逆轉,從“中國更加依賴日本”轉向“日本更加依賴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價值鏈“攀升國”,與“守成國”日韓之間的博弈也在逐步加劇。當前,中國的高端制造業已經深度嵌入到由日韓等國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雖然中國制造業得到了發展,但除航空航天領域處于技術領先水平外,分工地位仍然相對低端,增加值的獲利能力遠不及日韓。隨著未來中國制造業向高端攀升,在有可能觸及日韓等“守成國”既得利益時,不排除“守成國”利用“經濟工具的武器化”對“攀升國”進行施壓的可能。
(三)在價值鏈參與度上,中國因對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度高于區域價值鏈而限制了RCEP區域內價值鏈整合成效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的區外化比重高,對區域內依賴度較低,這影響了中國在RCEP區域內的價值鏈重構。中國制造業的國外增加值主要來源于歐洲,且份額不斷增多,而來自RCEP區內的國外增加值份額較小,并呈逐漸下降之勢。以化工產品、機械制造業、光電設備業和交通運輸業等中高端制造業為例,中國的境外增加值大部分來自于德國、美國、俄羅斯和中國臺灣等非RCEP經濟體,僅有30%左右的份額來自于RCEP經濟體。區外化問題意味著RCEP的市場體量還無法滿足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同時也表明在區域價值鏈的構建上,RCEP區域成員國家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特別是中國在更高價值商品和服務方面,還可以借助全球化進一步整合和提升區域價值鏈。
(四)在國際合作上,美國霸道行徑持續阻礙RCEP價值鏈重構
近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圍追堵截,不斷升級技術以遏制和堵截我國價值鏈向高端攀升,企圖實現對中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鎖定”。美國雖與RCEP保持緊密的生產和貿易聯系,但在合作態度上不積極甚至反對,是最大的RCEP區域外干擾因素。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研究,RCEP締約國GDP總量占全球的30.5%,遠超北美自由貿易協議(28%)和歐盟(17.9%),將“締造全球貿易的新重心”,而中國在RCEP區域里有著“日益增加的全球影響力”。作為目前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亞太地區價值鏈中仍“衰而不落”。為保持其價值鏈“一枝獨秀”的領先地位,并阻止中國價值鏈向高端攀升,美國對RCEP保持負面態度,認為RCEP是為抗衡曾經的TPP而提出的合作框架。因此美國通過各種手段拉攏區內經濟體以強化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如通過擴大對越南制造業的進口,有意培植“越南制造”取代“中國制造”。除此之外,拜登政府在2022年5月推出了以美國為核心的“印太經濟框架”,拉攏RCEP國家打造“反華包圍圈”,意圖重振美國對RCEP區域乃至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二、中國借力RCEP打造中高端價值鏈的相關建議
(一)以制造業比較優勢推動區域價值鏈重構,培育價值鏈競爭新優勢
充分發揮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和發展特色,圍繞RCEP實施形成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的新格局。一是利用好中國健全的產業體系和廣闊的市場體量,發揮信息技術數字化方面的優勢,并依托RCEP各成員國的比較優勢,如日韓高新技術研發優勢、東盟國家中低端制造業成本優勢和新澳原材料價格優勢等,加速推進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動態平衡和東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優化制造業的空間布局。采取漸進的方式,向東盟國家有序轉移已經喪失區位優勢的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積極參與高端、綠色產業鏈和制造業項目合作,推進中國制造業向價值鏈上游發展。如順應綠色發展大勢,發揮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儲備和制造產能優勢等。
(二)以高標準技術創新推動區域價值鏈升級,提升自身價值鏈地位
一是加強技術創新。一方面,通過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強度,重點突破“卡脖子”技術,擺脫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限制,向“微笑曲線”兩端邁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在5G、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領先優勢,通過技術革命方式實現產業更新換代,占據價值鏈頂端位置,引領區域價值鏈重構。二是處理好政府管理和企業創新的關系。將技術研發自主權交還企業,并加強基礎研發和高端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成企業與國際規則接軌,以促進國內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吸引更多研發資金流入中國。利用好已有技術,鼓勵國內企業到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投資設廠,對接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和高端人才。
(三)以超大容量市場推動區域價值鏈整合,提升價值鏈自主可控性
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市場是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發揮中國市場在重構RCEP區域價值鏈中的潛力和動力,在市場端實現銷售渠道和品牌戰略的突破。一方面,利用好成員國降稅、原產地認證累積等規則,促進要素在RCEP區域內的優化配置,整合資源、整體謀劃,開拓市場、釋放活力,發揮消費大市場的“吸鐵石”作用,提升價值鏈可控性,讓價值鏈聚集在中國這個大市場的周圍。另一方面,繼續推進中國從“自產外銷”向“自產自銷”的積極轉變。利用龐大市場優勢,逐步推動“自產自銷”“區產自銷”“自產區銷”“區產區銷”“區產外銷”市場路徑新模式的形成,在促進區內制造業技術升級的同時推動區域價值鏈實現重構。
(四)以制度規范推動區域價值鏈融合,構建新型良性競合關系
一是構建正確“義利觀”來樹立合作規范,推動形成新型良性競合關系。一方面,重視和充分了解各成員國的“利”。就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看,“高標準、高質量”的地區合作規范符合其利益訴求;就東盟國家看,通過區域價值鏈實現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等符合其利益訴求。另一方面,堅持“義利統一”。重“利”之外,更要尊“義”,弱化個體主導,強化集體共建。如,發揮中日韓在高端制造業區域價值鏈重構中的共同核心作用;對在低端制造業領域與中國有較大產業競爭性的印尼、越南等國家要做到“義利并舉”,支持并幫助其實現優勢產業發展,并以此提升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二是以開放合作應對美國等的圍剿封堵。要“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以企業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為突破口,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推動形成合作共贏路徑。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