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珠江—西江經濟帶的明確概念和范圍源自《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發改地區〔2014〕1729號),具體包括廣東省的廣州、佛山、肇慶、云浮4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柳州、梧州、貴港、百色、來賓、崇左7市,同時,將廣西桂林、玉林、賀州、河池等市以及西江上游貴州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安順,云南文山、曲靖的沿江部分地區作為延伸區。珠江—西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保障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利于為新時代區域發展提供引領示范,有利于東西互促加快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推動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維護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珠江—西江經濟帶特征
如果只從“經濟”的視角來看,珠江—西江經濟帶屬于城市群概念范疇,但現實中其范圍界定綜合考慮了經濟、自然生態、社會、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不是嚴格意義的城市群。因此,珠江—西江經濟帶體現了多領域特征,具體如下。
(一)珠江—西江經濟帶貫穿我國經濟關鍵動力源的中心與腹地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三大動力源之一。珠江—西江經濟帶最東端是粵港澳大灣區,為本區域經濟中心;自東往西依次有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所涉及城市多為大灣區的經濟腹地。中心腹地之間通過集聚輻射作用發生緊密聯系并促進整體共同發展。從經濟帶內部具體來看,廣州、佛山處于后工業化階段,南寧、肇慶、柳州處于工業化后期,其余城市均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處于后工業化及工業化后期階段的城市向外輻射作用多于向內集聚作用,特別是廣州、佛山,輻射作用尤為突出。以上城市發揮著經濟帶中心或次中心功能。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城市向內集聚作用多于向外輻射作用,這些城市承擔著上述中心的腹地功能。以上中心腹地的集聚輻射作用促進經濟帶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例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作為全國重要制造業基地的佛山,陶瓷、家電、鋁型材、紡織等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出現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提升、污染突出等問題,上述產業發生規模性外遷。經濟帶西部地區作為腹地承接了部分外遷產業。與此同時,佛山本地著手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的裝備制造、泛家居、汽車及新能源、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產業集群。在產業轉移和升級過程中,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二)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合作體系初步形成
經濟帶內部基本形成西部資源—中部加工—東部高技術和高端服務的產業格局。資源方面,安順、黔西南、曲靖的煤炭,河池、文山的有色金屬,崇左的黑色金屬,云浮、黔南的非金屬礦等都在各自工業內部具有較高的比重。以上多集中于經濟帶西部地區。加工方面,肇慶、梧州、百色、來賓、玉林、河池、黔東南、黔西南、安順、文山、曲靖等市州在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領域具有較高比重;柳州、梧州、貴港、百色、崇左、桂林、賀州、黔東南、曲靖等市州在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領域具有較高比重;佛山、肇慶、云浮、南寧、梧州、貴港、百色、來賓、崇左、桂林、玉林、賀州、河池、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安順、文山、曲靖等市州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領域具有較高的比重。以上東中西部地區兼有,以經濟帶中部地區居多。高技術產業方面,以汽車制造業為例,廣州、佛山、肇慶、云浮、柳州等具有較高的比重。服務業方面,廣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超過70%,其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在70%左右。以上主要集中于經濟帶東部地區。
(三)珠江—西江經濟帶與東盟合作緊密
東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我國與各經濟體的經貿往來中,與東盟的進出口總額2010年超過日本、2019年超過美國、2020年超過歐盟。自2020年以來,東盟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自2009年以來,我國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目前,形成我國同東盟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格局。珠江—西江經濟帶與東盟地緣相近、文化相似、歷史相通,開展經貿合作具有先天優勢。以兩廣數據為例,其與東盟進出口占全國與東盟總進出口的比重近年來維持在五分之一以上水平。其中,廣東與東盟進出口總額2020年開始超過與香港進出口總額,自此,東盟保持廣東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連續23年保持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另外,經濟帶特別是東部地區高附加值產業比重持續提升,與東盟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形成互補,未來雙方經貿合作將更加緊密。
(四)珠江—西江經濟帶內東西部協作基礎較好
經濟帶連接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欠發達地區,內部各地山水相連、血緣相親、文化相近,自古以來風雨同舟、休戚與共。以粵桂協作為代表,東西部合作在經濟帶內具有深厚基礎。近年來,廣東、廣西省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堅持每年率隊到對方省區調研對接并聯合召開粵桂東西部協作聯席會議,共同簽署工作備忘錄并推動落實。粵桂在產業、勞務、消費、人才等重點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助力實現廣西國定貧困縣脫貧摘帽。新時期,粵桂將圍繞城市結對、產業、勞務、消費、人才、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社會力量、區域戰略等九大領域全面深化合作。另外,經濟帶當前自東而西中心腹地作用明顯,產業發展梯度突出,為東西合作提供經濟基礎性支撐。經濟帶內部的東西互促,有利于促進全國共同富裕進程加快實現。
(五)珠江—西江經濟帶具有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的先天條件
珠江—西江經濟帶命名及范圍界定與流域的自然生態基礎具有緊密關聯,為經濟帶內部各地生態環境共同保護提供先天條件。特別是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領域,上游生態涵養直接影響整個流域水質甚至水量、上中游環境保護直接影響下游的水質,而經濟帶發展水平較高的下游地區對良好水質水量的需求較為迫切,為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提供較好基礎。目前,經濟帶內部已經開展了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探索,粵桂兩省區先后于2016年、2019年、2022年簽訂三輪生態補償協議。目前跨省界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每年為下游提供約12億立方米清潔飲用水,取得了較好成效。九洲江橫向生態補償為流域整體橫向生態補償的推進積累了較好經驗。
(六)珠江—西江經濟帶在保障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從區位來看,經濟帶東部是粵港澳大灣區,西北方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銜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東北方通過沿海聯通東部地區,西方和南方通過海陸全面對接東盟,形成密切連接我國快速發展的西南中南地區、引領輻射的粵港澳大灣區、率先發展的東部沿海地區以及發展強勁的東盟地區優勢。當前,全球多極化、產業鏈本地化態勢持續強化,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以德國為核心的歐盟、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東部三大經貿區格局逐步顯現。在此背景下,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東盟以及與東盟及國內巨大供需區域緊密聯系的珠江—西江經濟帶戰略地位凸顯。
二、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存在問題
(一)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階段一定程度上不匹配
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有相應產業結構與之匹配,但由于資源、政策等因素影響,部分城市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不匹配問題,影響到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例如,佛山已處于后工業化階段,應是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但實際上第二產業比重仍然最高;南寧處于工業化后期,應是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但實際上第三產業比重較高;云浮、貴港、來賓、崇左、桂林、玉林、賀州、河池、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安順、文山等處于工業化中期,應是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但實際上第三產業比重較高。
(二)產業同質化競爭問題較為突出
由于經濟帶大量城市均處于工業化中期,且一些進入工業化后期的城市由于路徑依賴,中期主導產業仍具有一定比重,因此,經濟帶整體同質化競爭較為激烈。集中表現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經濟帶內19個城市的主導產業,下同),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18),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1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9),農副食品加工業(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金屬制品業(5)等領域中。
(三)部分城市內部工業結構存在一定失調性
經濟帶內部分城市工業行業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南寧市工業行業內部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外,其余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煙草制品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等重點行業仍偏資本、資源密集型特征,與整體經濟發展階段不相匹配。柳州汽車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占總體工業比重高達三分之二,作為工業化后期的城市,產業內生性有待探討。雖然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黔西南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占總體工業比重為46.4%,資源依賴型特征明顯。與之類似,文山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占總體工業比重為51.3%,同樣體現了較明顯的資源型特征。
(四)基礎設施建設連通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西江黃金水道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流域干流與支流的連通性有待增強,枯水期西江下游航道水深不足,沿線港口資源和管理有待整合協調。跨省交通基礎設施協調難度大。例如,部分跨省鐵路項目牽頭推進機構與地方在技術方案、出資原則、建設時序等方面存在不同意見,由于沒有更高層級機構進行協調,項目整體建設進程受到影響。再如,不同省份對于同一跨省交通項目訴求不同,各自境內開工建設時序不統一,不利于通道建設的整體推進。
(五)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經濟帶大部分城市仍然處于工業化發展中期,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是重化工業。由于當前階段化石能源仍是主要能源,重化工業必然導致高污染高能耗。以上對經濟帶環境保護特別是以細顆粒物為代表的大氣污染防治、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以流域斷面超標為代表的水污染防治、降碳、以無機物污染為代表的土壤污染防治等產生較大壓力。另外,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需要巨額資金,對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地區,一般會產生較大的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缺口。
三、關于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運用規律,科學處理當前各項問題
珠江—西江經濟帶當前存在的問題,一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自然地理特征、當前技術水平下的客觀現象,一部分是受到政策等外在作用導致,須區分對待、科學應對。例如,對于產業同質化問題,如果是由于大部分城市均處于工業化中期所導致,一定程度上具有客觀必然性,對此實施政策是沒有效果的;對于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如果是由于政策因素下外力影響所導致,則需要重新研究調整相關政策。再如,對于經濟帶內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問題,須認識到這是工業化發展中期階段和當前能源結構特征下的必然。如果既要本地經濟高速發展,又要生態環境較好保護,應采取的策略是外力影響或是技術突變,即中央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或是資金投入促進本地產業綠色化發展,或是新能源技術發生突變使得化石能源能較大程度被替代。
(二)激活動力,推動區域各方深化合作
人是經濟帶的建設主體,應激活各方動力共同推動經濟帶發展。珠江—西江經濟帶內既有屬于發達地區的廣東,也有屬于欠發達地區的廣西、貴州、云南。長期以來,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粵桂協作等工作機制在經濟帶內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對各方意識有潛移默化影響。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已經發生變化,經濟帶內中心腹地的集聚輻射作用明顯,為各方深化合作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建議各方主體進一步明確,一方面,經濟帶內合作不是簡單的支援,工業化中期階段意味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投資相應區域潛力巨大;另一方面,經濟帶內合作不是簡單的受援,互利共贏才能推動各方合作可持續。建議在公平平等、自立自強的前提下,激活各自潛能、發揮比較優勢,找準著力點、契合點,開辟合作共贏新境界。
(三)承擔使命,建設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珠江—西江經濟帶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特別是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較大促進作用。建議發揮區位優勢,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開放平臺、內外聯通重要通道、國際產業合作樣板區、人文交流互鑒平臺,把經濟帶建設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支撐帶。強化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引領作用,提升經濟帶西部腹地承接轉化能力,推動中心腹地集聚輻射作用更好發揮,人力、資金、技術、資源等要素更優配置,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合作示范帶。推動經濟帶內東西部規劃互通、產業互補、設施互聯、人員互動、技術互用、觀念互啟、作風互鑒,創建全國共同富裕東西部互促先行區。強化珠江—西江流域上下游系統保護,鞏固推廣粵桂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經驗,協同推進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一體化保護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協同聯動機制,打造全國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區。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