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之
摘 要: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是推動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目前,校企共建高職土建類專業實訓基地在傳統的治理模式、項目開發等方面都受到非常大的制約,本文提出通過數字技術開發復刻生產過程的實訓項目、構建積分制共建共享模式的對策,以期推動校企共聚優勢,合力打造高水平校內實訓基地。
關鍵詞:校企共建? ? 現狀分析? ? 積分制
課? 題: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交通強國背景下高職交通土建類專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積分制共建共享模式研究”(課題編號:XJK21BZJ0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近20年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高速、大規模的建設,推動了高職交通土建類專業快速發展。隨著2019年《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出臺,交通行業已由擴張規模逐步向提升質量轉變,突出以創新驅動賦能高質量發展,交通行業對所需人才素養的要求明顯提升。
如今,由于身處“基建大國”的中國,工程建設企業掌握的交通建設中所需的常規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因此他們在創新型關鍵技術的研發方面大多與一流本科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企業參與高職土建類專業辦學的熱情不高。高職院校必須主動作為,創造條件,積極與企業進行合作,培養社會需要的土建類專業技能人才。
大量實踐證明,通過校企融合協同育人,瞄準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為高職土建類專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校企共建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可以有效解決教學中“三高三難”問題,是合力培養熟練掌握土建生產一線崗位核心技能、滿足新時期企業所需人才的有效措施。
一、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的現狀
國外最早的成功經驗是德國1969年確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魯春陽、文楓等通過對比分析了德國雙元制模式、法國學徒制模式、澳大利亞新學徒制模式、英國“三明治”模式、加拿大合作教學模式等成功經驗,發現發達國家采取的工學結合、協同育人的教育模式,都是在政府和法律的支持與保障下,推動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落實產教融合。
在此基礎上,石兆分析了一些國家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成功經驗,解析了多種校企合作模式,比如英國推行以現代學徒制為基礎的校企結合模式,英國政府鼓勵企業與高校對接,并直接參與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在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學徒制合作。
新加坡推行的是“教學工廠”模式,十分注重政府的主導性,會深度介入校企間的協同合作,并由政府設立技術技能專項發展基金、制定相應技術標準和國家證書制度,保障了其實訓培養模式有效運行。
在日本,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資設立公共職業能力培訓基地,各級政府部門會直接承辦職業能力培訓機構,并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布局相應專業。
在對國內的相關實踐研究中,車君華等通過對濟南職業學院AHK—濟南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項目8年本土化實踐經驗的梳理,總結了由政行企校四方聯動,AHK上海、學校、合作企業三方共商,工學交替,考試委員會和職業技能支持委員會共診。這個工匠精神培育工程構建的中德雙元制“43221”人才培養模式,也被稱為濟南模式。周彥兵對照德國“雙元制”模式,結合我國國情和職業教育實際,提出創建“政校行企資”多方聯動的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合作模式。
二、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困境
通過分析大量成功案例可看出,校企合作需要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校企通過深度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有助于培養高質量的技能人才。通過大量文獻研究與訪談分析,筆者發現,由于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理念,與學校的辦學理念常常發生沖突,導致雙方難以形成互利共贏、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的技術創新、技術服務能力普遍偏弱,吸引企業主動合作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企業的招工用人,一旦出現工程企業當年人員穩定、承接項目減少等情況,即使行業發展勢態向好,雙方合作也失去了有效動力,這也正說明了高職院校的平臺效應未能從根本上體現出來。另外,不少研究者將校企合作的研究對象設定為本校與所有企業的合作,或是政策引導下的學校與行業開展合作,常將成功個案作為普遍規律,而忽略了事實上的學校個體與區域中不同企業個體的合作關系是在不斷變化的。
國外有學者構建了開放式創新模型的概念框架,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和創新擴散理論研究了決定校企合作意愿的關鍵因素,通過定性調查和案例分析,闡述了專家學者以個人身份參與校企合作時經常存在個人、學校、企業間的重疊利益。
國內學者馬延奇深度研究了校企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一是職業院校在合作關系中屬于依賴或依附的一方,企業分析利益得失,往往在不情愿的狀態下達成形式上的合作。
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單一,合作中的不同主體的責任、權利難以分清,趨利性的組織結構無法形成全面的管理及分配制度,導致難以約束各方行為。
三是校企合作中存在行政悖論,政府的政策制度或行政干預是校企合作必不可少的,但作為利益主體的校企雙方又都不希望接受行政干預,同時政府也很難解決校企合作中紛繁復雜的利益沖突問題。
在經濟結構轉型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各大企業對短期效益更為看重,要推動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期望企業提供大額資金支持已難實現,而建設高質量的虛擬仿真實訓基地亟須得到行業專家支持、一線技術支持、最新設備捐贈等,工程企業的付出在傳統的合作模式下未能被量化認定,導致合作企業普遍認為實訓基地建成后難以共享,因而參與共建的熱情很低。
事實上,校企合作關系充滿著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就需要突破傳統的制度框架,構建更具靈活性和協調性的合作模式。
三、推動校企共建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的對策
(一)以生產為導向創新實訓教學內容
高職土建類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工程施工企業,而工程施工企業急需的安全員、施工員崗位人才的培養,由于工程項目建設周期長,過程無法復現;生產場景大,教學無法呈現;現場實踐成本高、危險性大,現場教學不系統等因素制約,導致實訓教學中“教”與“產”的銜接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很好解決。
隨著國家對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視、我國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高職土建類專業的校企合作出現了新的契機。在建設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提升交通建設行業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意識、培養安全生產技能和推廣安全生產新技術是全行業所有企業的重點任務,然而傳統的邊工作邊提升員工崗位能力的方式已滿足不了企業發展需求,因此工程企業普遍設置了專項經費,主動尋求與高校合作,以推進員工能力提升與產業工人轉型。可見找準多方利益主體的共同需求,也就找到了可推動校企共聚優勢,合力打造集實訓教學、社會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開放共享型實訓基地的動力源泉。
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充分利用虛擬仿真、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開發復刻實際生產過程的實訓項目,全面解決實訓教學中看不到、進不去、投入大、風險大等痛點、難點問題,既能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水平與質量,協調“教”與“產”的相互促進,也能滿足企業自身利益需求。以準員工培養為實訓基地教學定位,以滿足社會服務需求為建設定位,吸引企業參與校內實訓基地共建,逐步提升基地“造血”功能。
(二)創新積分制共建共享模式
經驗表明,校企共享模式在實際的長期運行過程中,多元利益主體不可能總同時有需求,且各方利益需求也難以同時滿足。因此,應推動校企高效合作,激發企業真情參與并真心投入技術、人員、設備、資金等,構建起行之有效的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模式。
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筆者所在學校的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在建設之初,以積分制共享理念吸引了4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其中3家企業分別向學校捐贈了儀器設備、小額資金、大量國際工程項目相關資料。
積分制在企業管理應用中已經被證實,能夠使企業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顛覆了傳統績效模式,是最實用、最前沿、最簡單的激活系統。
針對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以積分為紐帶,借鑒“線上積分銀行”運行模式,將制約校企共建共享的“存多取少”或“存少取多”的現狀轉變為“存多少取多少”,消除校企合作中付出與回報的不對等因素,將必須由各方領導對話下的“整存整取”傳統方式轉變為“零存零取”的靈活方式,在極大簡化合作流程的同時,顯著提升多方合作的頻率與效率,以此消除長期以來在多方分配時的平均主義弊端,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共建的動力和活力,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運行體系,為高職交通土建類專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魯春陽,文楓,解麗丹,等.國外高校產教融合模式的經驗與啟示[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21).
[2]石兆.國內外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實踐及經驗借鑒[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
[3]車君華,曾茜,孟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本土化的“濟南模式”創新實踐[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5).
[4]周彥兵.產教融合視域下德國“雙元制”模式分析及借鑒[J].教育與職業,2020(12).
[5]馬延奇.命運共同體: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新視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5).
(作者單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