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峪,孟 袁,楊 琳,鄭 珺,王振裕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以上人口為19 064萬人,占13.50%),比2010年上升5.44個百分點[1],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衰弱(frailty)指老年人生理儲備下降導致機體易損性增加、抗應激能力減退的非特異性狀態,衰弱的發生與年齡增長息息相關,極大地增加老年人失能、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增加了醫療費用和負擔,是老齡人口中最主要的公共健康衛生問題之一[2]。2014年一項以Fried衰弱表型為標準的篩查[3]顯示,北京市社區老人中衰弱老人占到11.1%。在醫院和養老機構中衰弱老年人占比更高。其發病機制復雜,涉及免疫、神經、骨骼肌肉等多個系統參與。針對衰弱的治療,目前國際范圍內普遍采取增強營養和個體化運動鍛煉的方式進行干預,以改善衰弱患者的活動能力和身體機能[4]。然而面對非營養不良或有運動限制的衰弱患者時,以上干預則有些捉襟見肘。針對性治療的藥物還處于研究階段,現有的推薦用于治療衰弱的藥物尚缺乏可靠的研究支撐和臨床基礎[5]。中醫治療老年衰弱則鮮有局限,且具有整體調整和治療個體化的優勢。筆者將《黃帝內經》所述重要理論“治痿獨取陽明”與老年衰弱的治療相結合,以期運用傳統醫學理論為老年衰弱的治療開辟新思路。
衰弱體現在老齡人口應對日常生活和應激事件的能力下降,國際上慣用Fried等人設計的表型標準[6]來診斷衰弱,用非節食狀態下的體質量減輕、自我感覺疲乏、身體活動力下降、步速下降、握力減低5項內容反應患者能量受損的狀態。應巧燕等[7]總結歸納國內外衰弱評估的高質量文獻,認為軀體功能、步速和認知功能下降最能識別衰弱,其次是體重、日常生活能力和營養狀況下降。
“痿證”病名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8]12清代姚止庵在《素問經注節解》中解釋:“痿,注謂痿弱無力以運動是也。”[9]現代《中醫內科學》[10]將痿證定義為肢體筋脈遲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類病癥。根據衰弱中所見步速減慢、握力減退、活動能力下降、體重下降、肌肉萎縮等表現,本病可屬中醫“痿證”范疇。故筆者認為衰弱可用痿證的治療原則論治,即“治衰弱獨取陽明”。
現有研究也證實衰弱的發生常常伴隨著肌少癥和骨質疏松的參與和影響[6,11-12]。《素問·痿論篇》中根據五臟所主,將痿證分為了“皮、骨、筋、肉、脈”五痿[8]224-226,其中“肉痿”“骨痿”的病名可與現代醫學中肌少癥、骨質疏松癥對應。臨床中可以根據衰弱患者癥狀的不同側重予以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中醫診斷。將具有握力下降,應用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13]測定肌量下降、肌肉萎縮的衰弱患者納入“肉痿”范疇,將具有骨質疏松、骨折等表現的衰弱患者納入“骨痿”范疇,更有利于衰弱的中醫臨床管理和辨證施治。
《素問·痿論篇》首提“治痿獨取陽明”的治法,陽明為“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機關”[8]227。《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中還有“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8]40的論述,“闔”有合攏、聚合之義,故能富集水谷與氣血精微,充養五臟六腑的結構或場所即為陽明。《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8]47脾胃司受盛并運化水谷,將飲食水谷化生為氣血精微并輸布至五臟六腑、筋肉骨節,是為陽明。張志聰針對《素問·血氣形志篇》的論述注解道:“惟陽明則氣血皆多,蓋血氣生于陽明也。”[8]135人體十二經脈中陽明經能化生氣血,為氣血聚集之場所,其“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藏六府”[8]591,與脾胃聯系緊密,內外呼應,亦為陽明。
脾胃與陽明經受損是發生衰弱的重要病機。明代醫家吳昆在《醫方考》中提出:“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14]當各種原因引起脾胃功能受損時,人體對于飲食水谷的受納與運化,氣血精微的化生與轉輸均受到影響,臟腑氣血不充則功能低下,出現多系統病變;四肢百骸失于濡養則筋骨不利,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發為衰弱。《靈樞·根結》言:“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8]529若陽明經氣血橫逆,則全身經脈氣血不能順暢,機體活動功能也會下降,發為衰弱。治衰弱法應“取陽明”,一則調整脾胃虛實,恢復其受納水谷、運化氣血、轉運精微的功能,方能使衰弱患者“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之資以為生者也”[15];二則調整手足陽明經氣血盛衰,通過經絡系統的傳導功能[16]以運行全身氣血、溝通上下內外,使臟腑、肌肉、筋骨得氣血濡養,同時向內也能達到調整脾胃的功能,改善衰弱的癥狀。
3.1 理解“獨”與“取” 衰弱是多個相互關聯的生理系統紊亂以及功能下降的疾病。《素問·痿論篇》提出“五藏使人痿”[8]224,衰弱患者的癥狀多樣,牽涉多個系統,與多種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惡性腫瘤、慢性腎臟疾病等關系密切,常同時發生,相互影響[17]。因而不單要關注衰弱常見癥狀,還需重視患者有無合并其他系統疾病,整體審察,以脾胃和陽明經為重心,多臟腑并重進行治療。重視臟腑間制化生克、經絡間順接表里關系,從“扶土抑木”“益火補土”等角度施治以收獲療效。如明代醫家馬蒔治痿病:“今曰獨取陽明,又必兼取所受病之經,假如治筋痿者,合胃與肝而治之,補陽明之滎穴內庭,肝之滎穴行間,胃之俞穴陷谷,肝之俞穴太沖。”[18]這體現了獨取并非只取的思想。不可只關注脾胃而忽視了其他臟腑的病態。另外,獨取陽明的治療思路從脾胃的生理功能出發,偏于治本。當衰弱患者應激出現不良事件時,要審察病勢緩急,急則治標。
《素問·痿論篇》還指導人們治療衰弱需“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8]227,提示此疾病發生與發展過程中不單有脾胃的虛弱、經氣的虛衰,還會有病理產物、氣血逆亂等實性因素參與。李金輝等[19]對老年衰弱中醫證型分析的結果顯示患者多為虛實夾雜,邪實多見氣郁、痰濕。故治療當注意取陽明并非補陽明,需結合患者舌脈,整體審察,明辨患者衰弱之虛實與正邪盛衰,在“補不足”的基礎上“損有余”,避免氣郁、痰濕等邪實影響治療效果甚至變生他病。國醫大師伍炳彩[20]擅用李氏清暑益氣湯、五痿湯治療衰弱老年人肢體無力,其法重在補益脾胃而兼顧脾虛易受水濕實邪之困遏,配伍茯苓、白術、澤瀉、薏苡仁等功在祛濕,多有獲效。
3.2 重在治療脾胃與陽明經 遵循“治衰弱獨取陽明”的思路,選取調整脾胃功能的方劑以治療老年衰弱是一種方式。2020年制定的老年衰弱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推薦用六君子湯與桂附理中丸治療衰弱脾虛痰濕證與脾腎陽虛證[21],此兩方均以恢復脾胃功能為重點。六君子湯方義為“用溫劑劫虛,蓋脾胃得溫而食”[22],明代醫家虞摶用此方治療虛損;桂附理中丸系傷寒名方理中丸加味,成無己《傷寒明理論》稱其“脾胃應土……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圓專治[23]”。兩方共用人參、白術、甘草。其中人參味甘益脾,重在益脾胃之氣,補脾胃之虛,主治諸疲勞虛損,久服能輕身延年[24]1;白術歸脾胃經,助人參健脾益氣,兼燥濕利水,《醫學啟源》言其能“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強脾胃,進飲食……主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25];炙甘草味甘,入脾經,服之肌肉自長,《本草經解要》中贊其令“脾氣和,所以延年也”[24]7。三藥相合益氣健脾之力甚,共能補虛損,抗疲勞,改善衰弱癥狀。六君子湯中配伍茯苓、陳皮、半夏以利濕行氣化痰,體現“取陽明不是補陽明”之理;桂附理中丸里配伍干姜、肉桂、附片以補陽助火,溫腎暖脾,強健先后天之本,蘊含“獨取不是只取”之義。此既照顧脾胃之虛,又祛除脾胃之實,令先天之本強健,氣血生化有源,故衰弱患者臟腑精明,筋肉得養。蔡淦主張以脾胃為核心辨治老年衰弱綜合征,善從脾胃出發保持精氣充沛旺盛,調和陰陽,其驗案運用香砂六君子為主方,兼顧疏肝、滋腎之法,有效提高患者體力,延緩衰弱進展,減少臨床負性事件的發生[26]。李嚴嚴[27]針對臨床老年衰弱患者設計隨機對照試驗,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黨參、白術、茯苓、甘草以健脾,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以補腎,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患者衰弱程度低于對照組,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治衰弱獨取陽明”理論的臨床有效性。該理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現代科學解釋和支撐。近幾年研究發現人參、白術具有抗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28-29],適合用于老年性疾病,如補中益氣湯可以抑制炎性通路活化以保護骨骼肌結構和功能[30]。
臨床上也可從經絡角度出發,選取手足陽明經脈穴位治療衰弱。《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老年衰弱》[21]推薦足三里穴進行針刺或施灸。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為足陽明脈氣之所入合于胃腑,外能潤宗筋,利關節,內能鼓舞脾胃,補氣生血。《通玄指要賦》中稱“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31],肯定該穴在老年衰弱中的療效。還可選取肩髃、曲池、合谷、伏兔、梁丘、豐隆、內庭等陽明經穴疏通陽明經氣,化生氣血,養神柔筋,恢復局部肌肉神經的恢復。現代研究發現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整小鼠局部肌肉和胃腸道的功能[32],是用于治療衰弱的可能機制。國內雖少見取陽明經穴改善老年衰弱的相關文獻,但針刺或推拿陽明經治療老年人肌少癥和骨質疏松療效明確[33-34]。
3.3 現代干預方式中蘊含“治痿獨取陽明”的思想 國外已有研究證實個性化的運動可以用于預防和治療老年衰弱[35],傳統醫學則認為適當運動可通過脾主四肢肌肉的生理功能向內促進脾胃氣機之升降,有助于健運,重新分配氣血,改善衰弱。另外腸道微生物群、糞便微生物移植在抗衰弱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在價值,具有益處和安全性[36]。從傳統醫學角度解釋,大腸向外聯系手陽明大腸經,腸道菌群可以藉由臟腑經脈的絡屬關系調整陽明經氣血;腸道菌群還參與人體營養物質代謝與吸收,隸屬傳統醫學脾胃之藏象體系[37],是微觀“取陽明”之法。
在我國老年衰弱患病率高,且缺乏針對性藥物。圍繞中醫痿證的治療思想,將“治痿獨取陽明”理論運用至衰弱的治療中大有裨益。合理辨證,審明虛實,使用調整脾胃的方藥,選取陽明經穴位進行治療,緩解患者癥狀,則能積極逆轉衰弱。中醫學的寶庫中還有很多理論值得我們挖掘并加以運用,要求我們不斷探索,為中醫防治衰弱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每一位老年人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筆者僅從理論分析“治痿獨取陽明”能為衰弱治療帶來幫助,其療效仍需要更多臨床觀察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