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延安 喻業聰
沙堤,1921年出生于江蘇如皋,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的沙堤目睹日寇的殘暴和國民黨的腐敗,參加了中共如皋縣委城工部領導下的抗日宣傳組織“夜旅詩社”,接受黨的啟蒙教育,積極參加抗日宣傳等進步活動。1946年,沙堤被安排到新四軍華中建設大學學習,正式投身革命事業,5個月后轉入籌建中的華中醫科大學(后更名為華東醫學院)繼續學習。
華東醫學院作為華東野戰軍衛生部創辦的隨軍教學單位,學習過程是在激烈頻繁的作戰行軍條件下進行的。學員們一路行軍,一路上課,一路宣傳,一路參加醫療救護工作。在顛沛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戰地救護、教學并用,實戰醫學業務不斷提升,革命意志經受錘煉,理想信念得到升華。這種軍事醫學教學體制是醫學教育史上的創舉,為黨培養了一批素質過硬、醫術精湛的醫學緊缺人才,沙堤就是其中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學院先后更名為上海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現海軍軍醫大學),沙堤一直在這里學習和工作,曾任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婦產科主任、教授。沙堤一生潛心于婦產科診治、教學和研究,把減輕病患痛苦、保證產婦和嬰兒平安健康、培養優秀醫護人才作為畢生追求。
沙堤曾接診過一個病人,因不能生育,求醫問藥多年仍未見效,家庭瀕臨解體。慕名來到長海醫院,經沙堤接診檢查后發現,患者不但有婦科疾病還有神經科方面的問題。經與神經科會診,確定是垂體微腺瘤。在兩科室協作治療下,患者很快康復,不久喜得貴子。
上世紀60年代后期,外面“文化大革命”搞得轟轟烈烈,學校停課、工廠停產,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受到干擾。那時在別的醫院生產會有危險,甚至搭進產婦和嬰兒的生命。而長海醫院作為部隊醫院受到的沖擊較小,更無接生死亡病例。所以,附近孕婦都選擇到這里生產。沙堤認為,再怎么搞運動,作為醫務工作者都要把治療病人放在第一位。
一天晚上,沙堤與幾個同事在病房值班守產程。病房住滿了待產孕婦,不一會傳來一位產婦急喘聲,“臨盆了!趕緊送產房!這個病人臨產血壓特高,必須立即緩解!”開藥用藥、產前消毒,一切忙而不亂、井井有條,此時的沙堤就是產房的定海神針。隨著嬰兒哇的一聲嘹亮啼哭,母子平安!緊張忙碌下的產房又是那么的溫馨、甜蜜。
“這個產婦也要生了!”這邊剛接生好,那邊又有產婦臨盆。沙堤邊消毒邊迅速來到產婦跟前。發現宮口已經開全,但寶寶過大怎么也出不來,沙堤當機立斷決定采用鉗產。鉗產需要冒一定的風險,弄不好很容易對胎兒的面部皮膚甚至眼睛造成傷害,還可能會傷到產婦。但膽大心細的沙堤憑著高超的醫術穩穩地將孩子托出,產婦疲憊的臉上露出了初為人母的甜蜜笑容。
分娩產婦一個接著一個,同樣是分娩但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就這樣沙堤一個晚上接生了9個嬰兒!6個順產、2個鉗產,還有1個剖腹產。凌晨,當最后一個孩子平穩接生出來,沙堤虛脫得一下子坐在地上,長長地吁著氣。母嬰平安,無一感染,是對沙堤的最高褒獎。
沙堤待病人似親人,理解病人的痛苦,保護患者的隱私,日常看病總是為患者著想。當得知有的病人遠道而來,經濟條件并不寬裕,就想方設法制定科學診療方案,盡最大努力減少診治費用。上世紀70年代末,有位患者因痛經異常苦惱,不敢戀愛結婚,為治療花了大量時間和金錢。沙堤在仔細分析了她以往的診治過程后,采用腕踝針加西藥的中西醫結合方法予以治療,僅用十幾元的藥費就解決了患者的病痛,而且此后未再復發,一年后喜結良緣。
在群眾、患者、病屬眼中,沙堤就是穿軍裝的白衣天使。當年她接生的嬰兒、診治的病患,有的如今已當上了爺爺奶奶。他們不忘沙老的恩情,還會時常帶著兒孫來看望恩人沙老奶奶。
作為一名帶教老師,沙堤在教學上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更注重實例分析,將臨床病例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以加深同學們對教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沙堤也因教學工作出色,連續5年被軍醫大學評為優秀教師,榮獲由總參、總政、總后聯合頒發的從事國防教育事業30年榮譽證書。
沙老曾在戰爭年代和和平時期3次榮立三等功,榮獲公安部三八紅旗手、先進工作者、公安部標兵等多項稱號。1988年離休后,她又被返聘診療一線工作10年,并兩次被總后表彰為優秀離休干部。沙堤用她的一生踐行了當初的入黨誓言。
就在我們編發此文時,不幸傳來沙老辭世的噩耗。我們在深感痛惜的同時,謹以此文表達對沙老的緬懷和崇敬之情。
(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