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校互動;尊師重教;社會風氣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5-0051-02
【作者簡介】汪曉薇,南京市鼓樓區第五十中學(南京,210003)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首屆德育優秀青年教師,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在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基礎上,師生、家校間的情感交流和良性互動是營造尊師重教氛圍的關鍵,但正常的交流互動絕對不包括“送禮”和“宴請”。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把“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全面夯實教師發展之基,切實保障教師權益”作為七項重點工作之一。教師只有師德高尚、師風雅正,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淵博的學識,才能培養思想品德好的學生。
一、問題剖析
1.家長來信背后的心境
首先,情景案例中的家長為何不愿意但又礙于面子參加此次活動?很明顯,這位家長知道家委會的行為不合理,因為“尊重”變成了“討好”,可家委會不合規的自作主張,讓部分家長被裹挾著參加。
其次,家長為何越過班主任直接給校長寫建議信?生活中師德失范事件偶有發生,而個體師德信任危機很容易演變為群體師德信任危機。受不良輿論的影響,這位家長可能擔心班主任不接受自己的建議,擔心直接提建議后班主任會對孩子“另眼相看”,這種不信任讓家長不愿直面班主任。
2.家長盛情背后的隱患
情景案例中,家委會的行為看似在表達對教師尊重和感激,實則存在著一些隱患。第一,這樣的行為將教書育人變成了等價交換,讓“有教無類”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分層教育”,甚至讓部分家長將教育中的問題歸因為沒有給教師送禮,嚴重影響了教師群體的形象。第二,家委會的宴請讓教師陷入兩難境地,去則違規失德,不去則不近人情,加重了教師的心理負擔,分散了教育教學的精力。第三,接受邀請有可能引發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內卷”和攀比心理。
3.師德師風建設中的問題
一是教師未明晰底線。情景案例中教師參加“宴請”可能有幾種情況。第一,不知而為,少部分教師對師德底線的認識模糊不清。第二,僥幸心理,少部分教師存在“幸存者偏差”的認知。第三,盛情難卻。面對家委會的熱情邀請,一些教師擔心“拒人千里之外”會給人留下“高冷”“不近人情”的印象。
二是家委會未明確界定權責。家委會從商量到組織,這個過程班主任是否知情?班主任有沒有及時干預?成立家委會是為了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教育中的溝通協作,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班主任對家委會的工作應及時引領。很明顯,情景案例中的班主任未能在家委會成立之初明確界定家委會的職能范圍,對其價值偏差的行為缺乏及時引導。
三是學校未能嚴格管理。第一,少數學校師德師風的宣傳教育效果不佳,或流于形式,或方式單一,沒有讓教師入腦、入心。第二,學校在檢查監督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一來收受禮品禮金的行為比較隱蔽,學校難以發現;二來發現之后,學校如何處理既起到警示作用,又不打擊教師的積極性,其中的度較難把握。
二、應對策略
問題促使反思,反思促進成長。情景案例中家長的做法對于教師群體來說是一種警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立規:劃定紅線,守住底線
無論哪個行為主體都必須將法律法規作為自己的行為底線。教師要牢記師風師德的相關規定,明確知曉無論是接受家委會組織還是家長個人名義邀請,索要或接受學生、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等財物,參加學生、家長安排的宴請或付費旅游等均是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班主任要明確家委會的職責:哪些事家委會可以全權負責?哪些事需要和班主任商量共同完成?哪些事絕對不能做?對學校而言,要結合國家相關規定,制定本校的師德師風管理制度,并宣傳、監督到位。
2.立信:以誠相待,增進信任
彼此信任的家校關系不僅能卸下家長的心理負擔,更能讓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之中。因此,班主任需要優化工作方法,以誠相待,讓家長放心、安心。在建班之初的第一次家長會上,班主任就要用真誠的態度向家長表明自己的立場,要用開放、包容的心態傾聽和接納家長的建議,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實際行動打消家長的顧慮、緩解家長的焦慮。
3.立情:智慧工作,雙向奔赴
班主任應積極探索既能解決問題,又不影響師生、家校情感的方法,藝術性地處理類似“送禮”“宴請”等事件。如面對家長的盛情,李鎮西老師的做法是將家長送來的雞蛋煮給學生吃,這樣的教育智慧值得借鑒,這樣的愛心讓人感動。除此之外,班主任還應該倡導其他形式的尊師重教的行為,讓學生和家長真正認同和尊重教師的勞動。家校間的良性互動能讓家長安心、讓教師舒心,既增進了雙方的了解,又讓雙方的感情更融洽。
4.立身:多方支持,主動成長
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主體,教師應該主動更新觀念、拓展眼界、提升格局,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教師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
教師不是孤立存在的群體,師德師風也不是封閉的系統。如果社會對教師缺乏基本的尊重、信任與關懷,甚至惡意對教師污名化,師德師風建設就無從談起。希望在家長的支持與信任、社會的包容與尊重中,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