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
摘 要 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課程學習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朗讀有著十分重要的教學價值,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深刻感知文本的內涵,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本文主要對朗讀訓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展開闡述,并對朗讀訓練的實施策略展開分析探究,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朗讀訓練 初中語文 教學方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材料,涵蓋了諸多富有深厚底蘊的精美范文。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其實也是文化積淀與發展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朗讀訓練為語文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
一、朗讀訓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2022年初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就揭示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在課堂上認真朗讀課文,并能夠通過具體的詞句,深切體會作者的感情,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挖掘文本的獨特之處,從而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新課標還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之上,厘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本中心思想,深切體會和推敲關鍵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當中的作用及意義。這充分說明了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在通讀的基礎上,才能對文章的整體脈絡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才能夠深切體會到作者的創作思路及文本蘊含的主題內容。從宏觀方面來講,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育人”。因此,教師也應該在語文教學中,樹立起“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教師要善于運用課文的主旨思想去啟發引導學生,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新課標所提及的重要內容:能夠對文學作品抱之欣賞的眼光,有自身的情感體驗,對其內涵有真切的感悟,并能夠從中尋找到對自然、社會及人生非常有利的啟發。新課標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學會閱讀、樂于閱讀、敢于閱讀,在閱讀中獲得較為豐富的閱讀體驗,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品味美好詞句的意境,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教育啟示,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
二、朗讀訓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合理設計課堂導入環節,有效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創新設計導入環節,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好有關春天的背景音樂,并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帶領學生近距離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春》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作者通過盼春、繪春,到對春的贊美,帶領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優美的文章是需要同學們通過朗讀來進一步獲得良好體驗的,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范讀,給學生起到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讓學生真切感知到春意盎然的美好,再次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可以鼓勵學生自讀,帶著自己對大自然喜愛的情感閱讀課文,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在朱自清的筆下“春”具體是怎樣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像“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該句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對春的無限熱愛。通過其中重要詞匯的深入解讀,使學生對語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偷偷地、鉆出來、嫩嫩的、綿軟軟的。”作者通過這些詞語將“草”的生長過程描繪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春天的清新氣息。第四自然段通過“你不讓我、紅得像火、帶著甜味兒……”將“春花圖”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作者的筆下,花兒是十分熱鬧的、芬芳的、喜悅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充分展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尤其是桃花、蜜蜂、蝴蝶等更是為春天增添了一份活力。最后,還可以開展朗讀競賽的語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通過良性競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熱情。促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加深審美體驗,再次體會春天帶給人們的喜悅感。
2.創建適宜的教學情境,充分挖掘學生的朗讀熱情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創建適宜的教學情境,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朗讀熱情,進而讓學生深切感知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比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可以先對老舍的生平及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簡要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寫作這篇文章的,再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如同走進濟南冬天的場景,給學生以良好的閱讀體驗。由于作者在山東大學任教之久,對此地產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因此,濟南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讓學生帶著對作者的崇敬之情對文章進行通讀,初步感知文章的整體脈絡,并思考問題:“如果要在文章中找出一個詞語來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你會選擇哪一個詞呢?”有同學回答道:“溫情。”“那么作者是如何通過文字來表現濟南冬天的‘溫晴這一特征的?”接著帶領學生研讀課文,學生通過自讀、小組合作探究后,有學生回答:“作者是通過三個不同地方的冬季特點與濟南冬天形成鮮明的對比,即北平的大風與濟南的無風聲;倫敦的無日光與濟南的響晴;熱帶的日光毒辣與濟南的溫情。”溫晴,既溫暖而晴朗。通過對關鍵詞語的解釋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層的理解。本文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晴朗,又不同于熱帶地區,氣溫恰到好處,與北平相比無風聲;與倫敦相比無重霧;與熱帶相比無毒日。通過這三組比較,作者因此得出一個結論:濟南真的算個寶地。“作者在文章中又是怎樣具體寫‘溫情的呢?”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引領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課文,從而找出文章中描寫濟南冬天溫晴的重要詞句。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寫道:“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著……”然后引領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深入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寫山的,通過先總括,再分層次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整體脈絡,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濟南冬天的整體印象,從而深入地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3.通過范讀引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
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示范領讀,讓學生深刻領悟到語氣詞的正確讀法,以及如何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致。比如在學習劉湛秋的《雨的四季》時,為使學生能夠更加規范地朗讀課文,可以邊播放課件邊示范領讀,讓學生對文章的整體脈絡有初步的了解。劉湛秋的散文呈現出一種田園美,被譽為現代山林文學的代表。本文深切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熱愛,通過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四季雨的美麗景色,再次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首先指導學生通讀課文并思考:“本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自讀和小組合作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深切熱愛和對人生的美好追求。文章條理清晰,首先對雨的感受進行總體概括,然后對不同季節雨的特征進行描繪,最后再對雨的愛戀予以升華。通過梳理文章的整體脈絡,讓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思路有更深層的理解,然后引領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仔細品析每幅雨景圖中最觸動人心的景象,用幾個關鍵詞語來形容每幅圖不同的美感形式。學生通過深入品讀,總結出描寫春雨圖的關鍵詞語有:爛漫、清新,帶給讀者以初生的喜悅之情;而描寫夏雨圖的重要詞匯有:激情、熱烈,給人們的感悟是青春的綻放;秋雨圖:沉靜、悠遠,帶給讀者的感受是成熟的智慧;冬雨圖:清冷、柔和,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晚景的真淳。通過一年四季雨的景象描繪,再次讓學生深切感知不同季節雨所表現出獨特的美感,并領悟作者流露出的喜愛之情。然后再次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品味作者筆下雨的形象,并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試著談一下閱讀后的真切感受。“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這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無生命的樹給寫活了,表現出了樹剛從嚴冬中蘇醒時的狀態,充分展現出在春雨的滋潤之下,大樹重新獲得勃勃生機,樹枝也逐漸變得柔軟起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春雨極其溫柔的特點。
4.通過深入賞析課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逐步深入賞析課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在學習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時,先通過簡要介紹史鐵生的生平,激發學生對作者頑強精神的敬佩之情,作者在生前用堅韌的文筆給無數人精神上的鼓舞,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而在逝世后捐獻了重要器官用作醫學研究和需要救治的病人。引導學生帶著對作者的敬仰之情通讀課文,并思考如下問題:“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為什么是懷念呢?為什么會在秋天這個季節懷念呢?”帶著這三個疑問來朗讀課文,從而深刻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秋天”是寫作背景,更是一個引子,文中寫景、敘事、記人,均與“秋天”有著很密切的關系。“秋天”,通常情況下表現出來的是秋風蕭瑟、落葉紛紛等蕭條、落寞、孤寂、凄涼、感傷、憂郁的情感,恰巧與作者的不幸遭遇、低落心情類同,是作者真實生活的寫照,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秋天”同時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到處均是碩果累累的景象,更是作者走出低谷、樂觀生活的象征。秋天,既是悲秋的時節,又是樂秋的季節。引導學生仔細閱讀第一自然段,畫出作者遭遇不幸之后的一系列表現,認真剖析作者的性格特征。通過“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地、捶打”等一系列激烈的詞語,表達出了作者雙腿在發生癱瘓之后,所表現出極大的苦悶與痛苦。充分體現出了作者當時脆弱、易怒、脾氣暴躁的性格。而面對作者如此的暴躁表現,作者母親的表現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紅著眼、抓住我、忍住哭”,表現出母親的堅毅品格,同時對于兒子的苦難,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又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悲傷而去寬慰孩子。“躲出去”表示母親想給作者一個發泄的空間,維護兒子的自尊心,也折射出作者母親是一個善解人意、體貼的人。再次深度朗讀課文,理解母親的愿望,同時向學生傳遞出要珍惜親情,珍視生命,面對苦難仍舊好好活下去的決心。
對于學生而言,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又要讓學生對作者的生平、創作背景及所蘊含的教育意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通過自主朗讀、教師示范領讀、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閱讀形式,讓學生逐步加深對文章整體脈絡的認識,通過關鍵詞句、不同的修辭手法再次讓學生深刻領悟到作者的寫作情感,同時有效激發學生對自然、社會及人生的深入思考,進而激勵學生在面對挫折時勇毅前行,努力成長成為甘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通聯:廣西柳州市融水縣融水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