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熔樺
摘 要 小說教學只有從文本出發,在品味語言、分析形象、梳理結構、理清脈絡、還原文本和對照細讀中,才能真正帶領學生深入到作者營造的小說世界,見識小說中光怪陸離的人物形象和領略千姿百態的故事情節。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從文本內容出發,探討小說教學中的文本研讀。
關鍵詞 小說教學? 文本研讀? 《我的叔叔于勒》
在傳統的小說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停留在情節梳理和簡析人物形象上,而忽視了文本內容的細節,沒有引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筆者以為,小說教學只有從文本出發,在品味語言、分析形象、梳理結構、厘清脈絡、還原文本和對照細讀中,才能真正帶領學生深入到作者營造的小說世界。下面以小說《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探討文本研讀的途徑與方法。
一、品味細節,分析形象
小說情節豐富,人物各異。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帶領學生仔細品味語言,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層意蘊,才能培養起學生的探究興趣。
1.菲利普夫婦形象分析
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帶領學生分析菲利普夫婦的貪慕虛榮、自私精明、唯利是圖,但菲利普夫婦的形象特點并不僅限于此,在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有這樣兩句話:
“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p>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p>
對于這兩句話,教師往往將其概括為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據的狀態,而忽視了這兩段描寫的重心即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從“很晚”“錢不多”“從來不敢答應”“減價”“底貨”這些詞中,我們可以看出,菲利普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拿著微薄的薪水,但為了養家糊口,忙碌到很晚才回家,表現出人物的勤勞;而菲利普夫人也是精打細算、勤儉持家。
2.于勒形象分析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叔叔也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研讀的重點。小說第六段有這樣一段:
“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在有錢的人家,一個人好玩樂無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稱他一聲‘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難的人家,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產吃得一干二凈后,還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
這一段描述中,于勒年輕時的流氓行徑,其不務正業、一事無成的負面形象很容易被學生感知。
而在緊接著的第八段:
“我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買賣,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兒錢,并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這封信使我們家里人深切感動。于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被人們冠上“壞蛋、流氓、無賴”的稱號后,已經在大家的心里一無是處,而就是這樣的于勒竟然在外面掙到了一筆錢,不僅沒有忘記家人,還提出要償還菲利普的損失,這讓菲利普一家對他的態度有了顛覆性的轉變。可見,在于勒心底仍然閃耀著善良、真誠、關注親情的人性光芒。
二、梳理結構,厘清脈絡
小說教學中,梳理小說結構、理清故事脈絡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內涵。課文開篇點明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狀態,他們盼望著于勒能夠早日回家,并交代了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回家的原因。在收到于勒的來信后,菲利普夫婦由以前對于勒的蔑視變為大加贊賞。小說的高潮部分,即菲利普一家在哲爾賽旅行的船上遇見了賣牡蠣的于勒,菲利普夫婦慌張而又狼狽的神情與兩人反復確認于勒的身份。最后,菲利普一家為了躲避于勒,改乘圣馬洛船回家。
現代小說往往削弱情節感,而增強場面感?!段业氖迨逵诶铡芬膊皇呛唵蔚摹芭斡诶铡澯诶铡鲇诶铡阌诶铡币粭l線性的結構串聯,而是展現了四幅清晰生動的場景,相互銜接穿插,以此共同構成小說的結構布局。小說敘述了菲利普一家人在哲爾賽旅行的船上吃牡蠣圖、菲利普夫婦反復求證于勒身份的驚慌圖、若瑟夫真正見到叔叔于勒并給小費的見面圖,以及最后一家人都不再說話的“紫色陰影”心情圖。這幾個場景呈現了舒、急、緩的不同節奏,并極具暗喻性。
所以,這些場景生動、具體、清晰,畫面感強,共同構成了這篇短篇小說的基本結構,使小說《我的叔叔于勒》視覺表現力更強,其小說情節發展更具真實性與感染力。
三、還原文本,對照細讀
還原文本和對照細讀,即關注教材中的選文,在選入教材的過程中是否進行了刪改,從而依據兩者存在的差異,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作者的原意以及教材選編者的用意,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能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其實并非完整的原文版本,教材選編者刪掉了一段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部分,現將刪除段落展示如下:
原文開頭:
一個白胡子的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約瑟夫·佛朗司給了他一枚值5個金法郎的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于是,他對我說: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著不忘的,我這就說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原文結尾:
此后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比較小說原文與教材中的課文,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兩點:一是敘述視角的轉變。從刪除的開頭來看,其實本篇小說是倒敘,作者以一個局外人“我”進行開場,是以一個成年人的視角,講述有關于勒叔叔的回憶,隨后才轉切到故事的主人公若瑟夫的敘述視角。而在現在的教材課文中,只有童年若瑟夫敘述視角的呈現。二是長大后的若瑟夫人物特點的確定,在原文中,我們了解到,長大后的若瑟夫依然富有愛心,善良且真誠。在課文中,則是以一個兒童的視角揭露成人世界的唯利是圖和人們的貪慕虛榮。
總之,通過教材中的課文《我的叔叔于勒》與其原文相對照研讀,我們發現,敘述視角的不同切入點以及長大后的若瑟夫人物性格特點的明確。這皆可為教師指導學生研讀文本設置活動內容,借此指導并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
綜上所述,小說教學不能只流于故事情節而不潛入字里行間進行深入挖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應精細研讀文本,在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說結構、厘清脈絡、還原文本、對照細讀中,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定位教學目標,只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作者通聯:湖北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2022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