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紅
摘 要:為了更好地在小學音樂教育活動中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以素質教育理念指導音樂教學工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與文化素養。本文立足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具體問題,探討了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當中的教學策略。并就小學音樂教學上教師融入傳統文化要素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微觀層面的探討解析,并提出了在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希望能通過本文的研究,能改良小學音樂的教學方法,更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 傳統文化 傳承 發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53
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教師做好素質教育,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音樂,在藝術審美方面的能力切實有效地得到提高,真正為學生奠定良好的音樂藝術基礎,為將來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做好鋪墊。音樂審美領域涉及對文化要素的審美,如果小學生無法理解音樂藝術作品中蘊含的一些文化要素,就難以對其審美價值、音樂藝術價值進行欣賞和判斷。因此,在小學音樂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從文化素質的培養入手,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藝術理解力。我國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內容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這些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財富,都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提升學生文化素質的寶貴資源,同時也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小學生民族自信心、自覺性的良好素材。本文結合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問題,展開詳細探討。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
小學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是文化傳承的關鍵途徑。因此,小學音樂教育天然承擔著傳承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及培養文化接班人的職能。文化教育屬于無形的素質教育,教育的成果很難以量化的指標進行考核,也很難通過設置標準化的考題,考查學生在接受教育后,其文化素質的發展情況。在以往的小學音樂教育活動中,不同程度存在忽視文化教育,片面重視音樂知識教育和音樂技能訓練等方面的問題。這一方面使很多學生在音樂能力發展上綜合素質低下,無法判斷很多帶有文化要素的音樂作品的價值與含義。同時,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低下,不了解文化跟音樂之間的關系,無法正確定位和解析音樂作品的文化風格、文化地位、文化價值。這與小學生本身文化素養相對較差、缺乏文化理解力、文化積累相對薄弱有關。同時,也與小學音樂教學中不重視文化教育有關。教師的教學成果高低跟文化教育工作落實的情況不掛鉤,這使得很多教師在音樂教學上,只關注知識講解與技能訓練,而對于小學音樂教材中一些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的音樂作品、音樂內容有所忽略,在其文化價值與含義的解析上往往一筆帶過,不注意從文化教育角度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和音樂素養。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1.增強民族自信心,培養民族自覺性
我國小學音樂教育體系的形成,主要是借鑒參考西方現代全日制標準化基礎教育模式。因此,在小學音樂的基礎教育中,主要的音樂知識都是以西方近現代音樂、音樂理論為主干的。例如,簡譜、五線譜、音調、音高、音準這些概念,都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音樂概念。同時,在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寫上,也以西方古典音樂和近代、現代音樂的內容占比居多。而我國古代的很多傳統音樂作品,因為在表現形式、音樂體系上無法納入現代西方音樂體系中進行表達,導致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關中華傳統音樂的內容較少。這使得學生很容易在音樂學習中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導致一些缺乏文化判斷力和文化自覺性的小學生,在無形中產生崇洋媚外、一味推崇西方音樂藝術而輕視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不健康心理。所以,十分有必要通過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融入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容,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在音樂藝術發展上的貢獻。這可以防止學生因為受到學習內容的影響而形成音樂上的唯西方論,以及輕視民族文化的不良心理。通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文化觀念,讓其對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音樂文化發展上的貢獻和地位產生更為清晰的認識。
2.培養學生的審美修養,塑造理想人格
音樂教育是典型的素質教育,音樂藝術有豐富娛樂生活、展示技巧、進行表演的功能性作用。小學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記住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能,培養其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藝術鑒賞力,提升學生在音樂藝術領域的綜合素養也十分重要。在音樂審美領域,有很多涉及文化要素的審美,如果小學生無法理解音樂藝術作品中蘊含的一些文化要素,就難以對其審美價值、音樂藝術價值進行欣賞和判斷。因此,在小學音樂的教育活動中,只有從文化素質的教育入手,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藝術理解力,才能為小學生音樂藝術綜合素養的發展助力,為學生奠定音樂藝術方面的良好基礎。
3.促進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教育天然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功能,教育活動不僅僅是為教育對象掌握知識、學習技能服務的,同時也具有傳承文化、推動文明延續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學習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能固然重要,而通過理解認知音樂中蘊含的文化要素,使學生具備文化理解力和文化鑒賞力,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也是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的重要職能。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在經濟方面已經躋身于世界一流經濟大國的行列,但是在文化方面,我國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還無法跟歐美國家相比。因此,要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取得跟世界其他國家文化的同等地位,讓中華文化受到世界范圍的肯定和尊重,讓中華文化獲取到文化話語權。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基礎教育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通過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
1.歌曲教學
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主要教學內容是教學生學習歌曲,如果基于歌曲中蘊含的文化要素、文化內涵進行解析,對音樂歌曲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進行深入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從文化角度理解歌曲、學習歌曲,從而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以及文化審美能力與理解力。
2.樂器教學
小學音樂中的器樂十分豐富。因此,在器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具有促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了解我國民族音樂中器樂的由來和發展,在講解一些民族器樂的知識時,可以通過基于傳統文化發展史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很多器樂最初是怎樣產生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不同器樂之間的傳承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
3.舞蹈教學
在小學音樂的舞蹈教學方面,教師也可以在舞蹈的伴奏音樂中,使用中華傳統音樂、民歌音樂,進行中華傳統文化要素的解析,向學生講解背景音樂來源于我國哪首傳統音樂作品,該作品在我國音樂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并詳解作品的情感跟舞蹈動作之間的關系,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舞蹈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與文化自覺性。
四、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策略
1.介紹音樂背景,理解傳統文化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很多的音樂作品本身就是傳統民歌,或者是改編自我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教師通過把這些具有傳統文化要素的音樂作品進行基于文化背景的解析,可以讓學生從了解背景入手,學習音樂,增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理解。
如在歌曲《茉莉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茉莉花》的曲詞來源作為切入點,對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講解,告訴學生這首歌曲是中國民歌,最初起源于江蘇南京地區民間流傳的地方民歌《鮮花調》。教材上教授的《茉莉花》,是我國音樂藝術領域著名作曲家何仿在參考借鑒了六合調民歌的基礎上改編形成的,這樣通過對歌曲中蘊含的一些中華傳統文化的要素進行解析,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學生對歌曲中蘊含的文化知識、文化要素進行深刻理解,這對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力、藝術審美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2.創設良好情境,體驗傳統文化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主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有意識地創建可以為教育對象帶來深刻體驗感、參與感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情境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習的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以情境活動充分調動教育對象的視覺、聽覺感受,從而為教育對象提供立體化、多層次的知識體系,這可以讓學生的理解更為充分,體驗更為深刻,從而有效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
把情境教學法用在小學音樂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其中一些包含中華傳統文化要素的音樂作品,讓學生感受體驗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音樂作品進行欣賞,產生直觀的體驗,這對學生了解傳統音樂作品,理解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百鳥朝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由中央音樂樂團演奏的《百鳥朝鳳》嗩吶曲視頻,讓學生通過聽音樂,感受其中的民族音樂風格,使學生對歌曲產生深刻的體驗,形成對民樂的有效認知。
3.通過樂器教學,弘揚傳統文化
樂器方面的教學,也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關樂器方面的教學內容很多是我國的傳統樂器,如嗩吶、二胡、古箏、古琴、琵琶、笛子等。在這些樂器的知識和曲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該樂器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產生、地位、跟其他樂器之間的關系、著名的樂曲等入手,進行樂器相關文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以聽故事的方式,對很多中華傳統樂器背后蘊含的文化知識進行了解,這一方面可以豐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樂器知識講解,培養學生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
如在“二胡”的樂器教學中,教師可以簡單講述二胡源于唐朝時期的奚琴,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過馬尾胡琴等若干階段,跟京胡、板胡的關系,等等,通過進行音樂文化史知識的拓展講解,在樂器教學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夠使得學生在了解樂器知識的同時,還能了解到跟樂器知識有關的文化背景和我國音樂發展的歷史,這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具有積極意義。
4.引入中西方音樂文化,進行對比教學
因為目前小學音樂教材在很多音樂知識點的解析上是以西方音樂理論為基礎的,盡管教材中不乏很多中國傳統音樂的知識,但解析方式依然是以西方的音樂理論為標準的。因此,小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自然會形成以西方音樂文化為主導的思想觀念。本文認為,在不改動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要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應立足中西方音樂的差異,引入文化對比教學。通過對一些音樂知識和概念,引入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為視角的解析,通過中西文化對比,使學生形成音樂文化認知方面的判斷力。
如對于簡譜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簡單講解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五音宮商角徵羽的有關知識,使得學生在學習簡譜的同時,了解到它跟我國傳統文化中音樂記譜方法的對應關系。再如對于弦樂器知識的講解,教師可以通過把小提琴、大提琴等弦樂器跟我國的二胡、古箏等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了解到我國音樂中的弦樂器跟西方的對比關系。這樣通過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對比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豐富音樂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從而以音樂學習的角度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進行一定的了解。
5.開展主題活動,傳承傳統文化
在做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開展各類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歌曲演唱、器樂演奏、音樂欣賞方面的活動。教師要組織學生以歌詠會的方式進行演唱,或指導學生成立興趣小組,由教師推薦素材,準備多媒體視音頻設備,為學生提供傳統音樂欣賞觀摩的活動。另外也可以準備一些適合少年兒童學習的中華傳統樂器,如笛子、簫、古箏、古琴等,進行器樂的學習和練習。這樣通過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經常接觸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感受音樂文化,從而培養其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這對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更好地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綜合以上觀點,要在小學音樂的教育活動中通過融入中華傳統文化要素,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并以教育的文化引導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那么教師一定要注意從興趣培養入手,對學生進行興趣的激發,避免使用強制性的手段向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知識,命令學生進行民歌和民族樂器的訓練,只有采用興趣引導、素質培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主動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的心理,才能通過有效的音樂教育手段,培養學生主動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
參考文獻:
[1] 王安國《歷史·現狀·問題——中小學音樂學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回顧與思考》,《中國音樂教育》2019年第1期。
[2] 曾佳《淺析如何以傳統文化為契機創新小學音樂教學策略》,《課堂內外·教師版》2021年第11期。
[3] 李一丹《探討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讀與寫(教師)》2021年第1期。
[4] 李燕《小學音樂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路徑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