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瀚 鄧懷勇
摘 要 以長江永川段生態環境保護為例,從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污水垃圾處置、工業污染治理、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控、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塑料垃圾污染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與調度、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中的各項制度落實對該區域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發現目前其水生態環境保護尚存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格局構建任重道遠、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強化、水生態“家底”基礎信息薄弱等問題。根據區域生態環境特性提出了加強政策協同,建立“共抓大保護”的多元共治格局;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深化污染防治;建立生態健康評估指標體系,加強水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推進重點行業節水技術改造,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整改思路。
關鍵詞 長江永川段;生態環境;水生態修復;水污染治理;節水減排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69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長江流域擁有全國35%的水資源量,承載了全國33%的人口,貢獻了35.4%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經濟社會地位和生態環境價值突出[1]。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2]。
重慶市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地,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3]。永川區是長江入重慶市第一道關口,保護好長江,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永川區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
1 永川區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1.1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情況
永川區通過廣泛推廣生態養殖和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截至2021年底,永川區農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95%,農藥利用率為43%;推廣池塘循環養殖27.67 hm2、魚菜共生33.33 hm2、稻漁綜合種養704.00 hm2。臨江河、小安溪、九龍河主要污染物綜合污染指數比2020年下降4.1%、13.5%、18.2%[4]。
1.2 城鎮污水垃圾處置情況
《永川區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顯示,2017—2022年,永川區城鎮污水來及處置能力全面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新建城鄉污水管網381 km,維修和雨污分流改造城區原有管網722 km,5個工業集聚區累計建成污水管網116.7 km。2)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站)81個,實現全域污水處理全覆蓋,其中新建、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站)76座,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1.1萬m2;并建成投運永川區滲濾液及膜下水處理項目,新增處理能力1 600 m3·d-1。
3)建成永川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初步實現城區餐廚垃圾收運處置全覆蓋。4)建成城區標準化農貿市場17個、規范化農貿市場4個、完成排污口分類命名編碼。
經過綜合整治和建設,截至2020年底,永川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97.68%;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88.12%,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91.12%,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100%[5]。
1.3 工業污染治理情況
1.3.1 實施生態環境綜合執法
永川區通過開展2021年水、大氣、固危廢、排污許可、建設項目、環境安全等各類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行動,整治污染問題27個,關停并轉“散亂污”企業37家。編制備案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報告85個、應急預案84個,開展1次應急演練,將各類環境投訴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將該區252家企業納入2020年度環境信用評價范圍,發現并整改環境安全隱患問題17個,全區生態環境安全,未發生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5]。
1.3.2 實施重點污染源頭治理
根據2022年10月重慶市永川區生態環境局關于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的報告,重慶理文造紙有限公司作為永川區重點企業,全面實施污染治理,具體措施如下。1)新建四望山村安置房生活污水用管道650 m,
每日約200 t污水收集進入重慶理文造紙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2)建成白水回用項目,增加工藝白水回用量約10 000 m3·d-1。3)在公司污水處理站末端增加精密過濾器,目前正在設備調試,設施正常運行后,可降低出水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等指標濃度。4)在大陸溪河道內實施生態修復,通過實施挺水植物種植、沉水植物種植、生態沙洲改造、石籠護岸等,進一步改善大陸溪水質。
1.4 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控情況
近年來,永川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力推動長江永川段保護和發展。按照專項整治工作要求,積極提高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水平,推進內河航運高效綠色發展,探索構建“船—港—城”一體化綜合治理體系,推動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重慶模式”在永川區落地落實。
新建重慶理文碼頭船舶污染接收處置設施,所有港口碼頭專業化泊位均完成岸電設施建設,完成船舶污染物收集設施改造,使轄區港口碼頭均按要求建設有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實現了“船—港—城”全鏈條無死角管理,長江永川段水質從Ⅲ類提升到Ⅱ類。
1.5 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情況
截至2020年底,永川區完成城區河道清淤26.65 km,
完成城區紅旗河、勝利河中水回用工程,新增補水能力3.2萬t·d-1[6]。建成南瓜山水庫和河湖連通補水工程、小河咀嘴泵站及衛星湖提水泵站、關門山水庫至臨江河(城區段)河庫連通工程及龍門溪至革命水庫至臨江河河庫水系連通工程等一系列河湖連通工程,實施城區河道生態修復16萬m2,完成紅旗河海棠里段河道生態修復工程、城區萱花河源頭污水就地處理點式補水工程、興龍湖生態修復工程和大陸溪港橋園區段生態修復工程。整改水電站18座、拆除或廢棄水電站5座。特別是2017年實施長江提水工程后,城區一水廠水源由臨江河改變為長江提水工程延伸管網供水,有效保障了臨江河每天5萬m3的生態水量。
永川區已完成31項整改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云龍山市級森林公園、茶山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全面關閉茶山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內的礦山,并將其納入生態修復內容。累計投資約4 000萬元,拆除遺留構建筑物約8.71萬m2,實施生態修復面積約49.25 hm2,栽種樹木約4.4萬株,全面完成茶山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內33個礦山生態修復,并通過生態環境部現場核查驗證,修復成果得到檢查組認可[5]。同時,緊密結合鄉村振興和茶山竹海景區旅游發展優化生態修復方案,因情施策,根據點位情況實施不同修復方案,將礦山修復為耕地、經濟作物林地、公園景觀綠地、自然林地等,完成生態修復同時兼顧區域原住民利益與生態旅游發展。
1.5.1 次級河流水質持續改善
臨江河茨壩斷面、小安溪雙河口斷面、九龍河矮墩橋斷面2020—2021年歷史性連續兩年實現Ⅲ類水質目標,特別是臨江河茨壩斷面水質2017年均值為劣Ⅴ類,2018年均值為Ⅴ類,2019年均值為Ⅳ類,
2020—2021年均達到Ⅲ類水質考核要求,水質類別一年上一個臺階。2021年3個市考斷面主要污染物綜合指數較2017年分別降低50.4%、45.7%、49.2%[4]。
1.5.2 長江十年禁漁全面落實
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完成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挖沙采石、餐飲船、防洪堤、漁民退捕上岸等問題銷號。印發《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區(永川段)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工作方案》,解決長江永川段環境問題12個。大力實施增殖放流、建設人工魚礁魚巢,全面禁止保護區內生產性捕撈等行為,多次開展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區聯合執法,持續打擊電魚等非法行為,野生漁業資源銳減趨勢得到遏制。
1.5.3 控制采砂情況
根據重慶市水利局《重慶市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規劃(2021—2025年)》,永川區是禁采區。2018年
7月前,長江永川段水域所有采砂船均已拆解或出售,無非法采砂行為。
1)精心組織實施。成立區水利、公安、交通、經濟信息、市場監管、海事等部門為成員的打擊非法采砂綜合執法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統籌組織實施河道非法采砂專項整治行動,層層落實采砂管理“四個責任人”責任,強化目標考核和督促檢查。區相關部門統一思想認識,堅持問題導向、源頭治理、懲防并舉,明確責任、細化措施、合力攻堅,確保了專項整治行動有力有序推進。
2)加強監管執法。嚴格執行《長江上游干流宜賓以下河道采砂管理規劃(2020—2025年)》,始終保持打擊非法采砂高壓態勢。部門協調配合,建立起聯勤聯動聯合打擊機制,緊盯“采、運、銷”關鍵環節,增加執法巡查檢查頻次,對非法采砂行為“有報必查”“露頭就打”。根據2022年重慶市永川區水利局《關于河道非法采砂專項整治行動情況的報告》(永水利文〔2022〕102號),2021年9月以來,永川區共組織巡查檢查36次,出動執法艇5艘次、車輛15臺次、執法人員104人次,巡查里程2 820 km,全區河道采砂管理秩序穩定向好。
3)開展省級毗鄰區縣合作。2021年以來,開展了川渝兩地毗鄰區縣交流會,開展了聯合巡查長江打擊非法采砂行為聯合執法,形成了跨境協同合作、共同打擊非法采砂新局面,有效震懾了“三無”船只非法采砂行為。
1.5.4 岸線保護情況
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動長江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鞏固沿岸非法挖沙采石、開設餐飲船、違法捕撈等問題整治成果,完成長江沿線生活污水收集整治和岸線生態修復[7]。
1.5.5 對長江生態環保違法問題的打擊情況
制定并實施《水污染治理快速響應聯合執法機制》《永川區環境保護與公安機關執法銜接工作實施辦法》《永川區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實施辦法》,構建起環保與公安、檢察機關之間案件移送、聯合調查、信息共享的工作機制。重慶市永川區生態環境局《關于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的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永川區行政處罰案件575起,處罰金額逾2 832萬元,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8件、按日連續處罰2件、限產停產13件、查封扣押31件、移送涉刑案件4件、申請江津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75件,起到了較好的威懾警示作用。
1.6 塑料垃圾污染治理情況
1)開展江河、湖泊、水庫管理范圍內塑料垃圾專項清理工作,建立常態化塑料垃圾清理機制,重點水域露天塑料垃圾已基本清零。2)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制止隨意丟棄塑料垃圾行為,對旅游景區生活垃圾進行常態化清理,實現了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露天塑料垃圾全部清零。3)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開展農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建成區級廢棄農膜回收中心及加工中心1個、鎮街級廢棄農膜回收站23個,對房前屋后、溝渠河塘、田間地頭等區域的塑料垃圾開展定期清理,推動了村莊歷史遺留的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8]。
1.7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與調度情況
永川區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與強度雙控[9]。永川區印發了《永川區“十四五”節約用水規劃》,成功創建成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縣。根據《永川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數據,“十三五”以來,完成衛星及關門山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恢復灌面
1 020 hm2,改善灌面3 773 hm2;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相對2015年分別下降了34%、24%,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73 4提高至0.508 2。
1.8 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情況
永川區生態環境局堅持以做大環境容量、深化審批改革、優化審批服務為原則,持續優化環保營商環境,進一步嚴控污染增量、削減污染存量,為高質量發展騰出環境容量。1)嚴防“源頭”。扎實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排污口分類命名并編碼,印發實施整治方案。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嚴格執行產業禁投清單,嚴控“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從源頭把好環境準入關。2)嚴管“過程”。實施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開展2021年水、大氣、固危廢、排污許可、建設項目、環境安全等各類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行動。3)嚴懲“后果”。將永川區252家企業納入2020年度環境信用評價范圍,發現并整改環境安全隱患問題17個,全區生態環境安全,未發生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
1.9 《長江保護法》中的各項制度落實情況
永川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近年來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長江保護法》實施后,永川區進一步落實法律要求,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積極深入開展長江保護和修復攻堅戰,取得了較好成效。
根據《長江保護法》的要求,永川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做好法律實施的組織領導工作,積極提升長江流域資源保護工作水平,切實采取措施推進各領域水污染防治,積極推進本區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1)加強水利法律法規宣傳工作。區水利局、區河長辦公室等部門工作人員通過展示展板、發放宣傳海報和宣傳冊,向市民宣傳介紹《長江保護法》和《重慶市河長制條例》相關內容,引導民眾共同參與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污染防治,提高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的意識。2)加強川渝水行政聯合執法。2022年6月初,永川區水利局與四川省合江縣水利部門在毗鄰區域長江一級支流大陸溪開展水行政聯合執法行動,共出動車輛6臺,分水陸兩組在合江縣白沙鎮、永川區朱沱鎮長江沿線開展岸巡、江巡活動,沿途進行了水法律法規宣傳、現場執法等活動,效果明顯,巡查到位,對兩地沿岸居民宣傳和震懾河道非法采砂、岸線亂建起到較好促進作用。
2 存在的問題
2.1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格局構建任重道遠
通過多年努力,永川區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水生態環境保護涉及面廣、工作基礎薄弱等原因,目前仍面臨諸多矛盾與挑戰。水生態問題仍然是長江流域最主要的問題,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解決,既要多還舊賬,又要努力少欠新賬,任重而道遠。
2.2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強化
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短板依然存在,鄉鎮污水管網錯接漏接、雨污分流不徹底、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不穩定、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效率低等問題仍未根治,“逢雨必溢”問題仍較普遍。
2.3 水生態“家底”基礎信息薄弱
幾條次級流域均是永川農產品主產區,當地降水期集中在夏、秋季,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0%,與農業施肥、噴灑農藥時間基本重合。大部分河湖濱岸帶缺乏有效的面源污染攔蓄設施,降雨形成的地面徑流攜帶泥沙、化肥、農藥等各類污染物直接入河入湖。此外,在汛期初始階段,短時間的強降雨過程將積存在沿河湖岸線的垃圾、溝渠閘壩內的污水、灌溉尾水等沖刷進入自然水體,導致污染物出現“零存整取”現象,對水質造成明顯沖擊,水體自凈能力與環境容量非常有限。尤其是區內九龍河,生態系統脆弱,加之底泥有機物和氮磷營養鹽含量高,如遇到合適氣象條件,極易發生水華,水質惡化的不確定性風險較大。
3 保護對策建議
3.1 加強政策協同,建立“共抓大保護”的多元共治格局
3.1.1 多方政策協同,構建“共抓大保護”格局
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推進,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實現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徹底好轉關鍵所在[10]。1)永川區需要深入貫徹《長江保護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制訂跨地區、跨部門的統一規劃,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考核制度,將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納入地方政府考核,用機制統籌、約束、激勵全流域不同區域聯合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2)永川區需要加大污染防治區域協同保障力度,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和公眾參與、市場運作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修復治理體系,從國家層面充分考慮長江沿岸城市財政壓力,在保障水安全、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治理水環境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
3.1.2 管好源頭生態治理,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重慶市渝西片區河流源頭主要靠徑流雨水補充、河流堰口攔截等方式保障河道水量。以永川區為例,臨江河、小安溪、九龍河、大陸溪均發源永川境內,由于河流生態基流嚴重不足,每年要犧牲多個鎮街經濟發展、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實施整治,方可保障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為下游區縣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水源。因此,重慶市人民政府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八條“國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對位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域和江河、湖泊、水庫上游地區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要求,對江河源頭區域給予生態補償。
3.2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深化污染防治
為保障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永川區應首先統籌開展永川區鄉鎮水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行、維護管理等狀況的全面摸底排查,開展污水管網系統收集和污水處理廠處理效果評估,建立問題清單,制訂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計劃。此外,應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鼓勵各地區持續推進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逐步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
3.3 建立生態健康評估指標體系,加強水生態環境監測能力
開展水生態環境監測是長江大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長江健康評估的基礎[11]。永川區各相關單位要加強分工協作,整合水生態環境監測資源,做好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基礎信息平臺,為開展水生態調查評估工作積累基礎數據,留存不可重現的科學記錄,為水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基本依據。
3.4 推進重點行業節水技術改造,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永川區應深入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鼓勵和支持重點行業和用水單位進行節水改造,提高水資源利用率。1)強化農業節水,推進重大農業節水工程建設,積極推廣噴灌、微灌、集雨補灌、水田控制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助推灌區現代化改造試點建設。2)強化工業節水,根據國家鼓勵和淘汰的用水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目錄,重點推進火電、鋼鐵、石化、印染、造紙、食品等高耗水工業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大力推廣工業水循環利用,推進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工業園區建設。3)強化城鎮節水,建設節水型城市,推進城鎮供水管網改造,推動供水管網獨立分區計量管理,推廣普及生活節水器具,推進學校、醫院、賓館、餐飲、洗浴等重點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有效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
參考文獻:
[1] 李海生,楊鵲平,趙艷民.聚焦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持續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22,12(2):336-347.
[2] 佚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J].中國環境監測,2022,38(5):86.
[3] 陳誠.主持人語 護佑一江碧水向東流[J].當代黨員,2022(2):15.
[4] 蔣洪林.2021年重慶市永川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EB/OL].(2022-05-26)[2023-03-16].http:
//www.cqyc.gov.cn/bm/qsthjj_87643/zwgk_87667
/zfxxgkml0_168573/jczwgk_166774/sthj_145495/hjgl_277431/hjjc/202302/P0202205265985
14162157.pdf.
[5] 楊雪.重慶永川: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打好青山綠水保衛戰[EB/OL].(2022-06-06)[2023-03-16].http://jilu.china.com.cn/2022-06/06/ content_41993760.htm.
[6] 重慶青年報.重治理一條河 改變一座城:重慶市永川區全力譜寫河道治理新篇章[EB/OL].(2020-07-30)[2023-03-16]. https://slj.cq.gov. cn/sy_250/mtgz/202007/t20200731_7743181.html.
[7] 黎洲,劉艷.江西省河道采砂生態保護踐行分析與探索[J].江西水利科技,2022,48(5):378-382.
[8] 荊文娜.合理布局替代產業完善塑料污染治理機制[N].中國經濟導報,2021-09-16(2).
[9] 水利部.水利部關于開展2021年度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公報,2021(4):52.
[10] 石秀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重要論述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21.
[11] 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政府.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J].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政府公報,2020(1):1-1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