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建悅,趙娜娜,尹興民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課程思政建設力圖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為維持社會秩序、保持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是其重要培養目標。課程思政作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教學舉措,同樣也是經濟類專業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
國內已有較多學者針對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總體上探討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如張穎等論證了經濟類專業進行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吳平等與黃素心等提出了經濟類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方向,分別探索了地方農業高校和地方民族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實施路徑[2-3]。二是研究某一經濟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如徐建衛與王云勇分別探討了金融學課程與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及運用[4-5]。三是以某一具體經濟類專業課程為例,研究課程思政改革問題。如劉靜與陳新崗等分別以“國際稅收”和“經濟史”課程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課程思政實現路徑[6-7]。
以上學者從理論角度研究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但目前對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的調查分析研究較少,更多以經管類專業這一更廣闊的范疇為研究對象。如楊清等和李瑩等以具體課程為例,研究了經管類專業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現狀[8-9]。
為進一步明確現階段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影響因素等問題,本研究以本科生為研究主體,不局限于某一具體課程,從總體上分析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從而為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提出對策建議。
調查問卷從學生角度出發,探討經濟類本科專業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意愿、要求和期望。問卷內容由學生基本情況、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現狀、認為影響課程思政實施的因素、期望的教學形式與內容、實施效果評價與期望收獲五部分組成。調查問卷主要采取單選題、多選題和排序題的形式。其中多選題選項百分比為選擇該選項的人次在所有填寫人數中所占的比例。排序題的得分情況表示綜合排名情況。其計算公式為:選項平均綜合得分=(Σ 頻數×權值)/本題填寫人次。
以國內某一高校經濟類專業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網絡在線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92 份。調查對象中包含了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和經濟學三個專業的學生。
1.對課程思政了解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課程思政有一定了解,但仍需進一步提高學生整體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非常了解”和“部分了解”的學生占比分別為22.19%、48.21%;選擇“聽說過”或“從未聽說”的學生占比為29.59%。由此可見,現階段學生對課程思政有基礎認知,有70.3%的學生較為了解課程思政,但有部分學生了解不夠深入,這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深入推進。
進一步對350 名選擇了“非常了解”“部分了解”或“聽說過”的學生調查其了解課程思政的途徑來源,調查發現,教師和學校的介紹是學生了解課程思政的最主要途徑,占比分別為74.86%和57.43%。由此可見,教師和學校在學生了解課程思政中發揮了重大引導作用。同時,網絡也是重要途徑,占比為43.71%。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仍需高校和教師引導學生對信息加以辨別,防止學生產生錯誤認知。
2.課程思政實施的意愿情況
總體來說,學生對實施課程思政具有較高意愿,多數學生能意識到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其中,有335 名學生認為有必要開展課程思政。有57 名學生則認為無所謂或沒必要,占比為14.54%。對這兩類學生分別調查認為有必要和沒必要(或無所謂)的原因,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開展課程思政的觀點及原因情況
總體來說,學生對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有正確認知。利于融入社會的主觀需求(88.06%)是其認為有必要開展課程思政的最主要原因,同時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的關聯性(72.84%)以及教學需要(50.15%)也是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多數學生具備正確思想觀念,為開展課程思政構筑了堅實基礎。重復學習(56.14%)、厭煩心理(43.86%)和認為沒有幫助(43.86%)是學生排斥課程思政的主要原因。同時,認為課程思政影響專業學習的學生占比達到36.51%。選擇其他原因的學生也表達了對當前老套、死板教學形式的排斥。這一方面說明部分學生未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將其視為搶占專業教學時間與精力的阻礙;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對當前課程思政實施形式的反感,因此必須轉變教學形式與方法。
1.學校層面因素。為調查學生對影響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學校層面因素的認知,本次調查列舉了四項因素,要求調查對象按影響課程思政程度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結果顯示,影響程度從高到低分別為融入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3.39 分),融入課程思政的學科、教學、教材體系(3.05 分),相關部門的協同推進機制(2.1 分)以及監督評價體系(1.46 分)。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育人目標是根本指引,融入課程思政的學科、教學、教材體系是重要落實策略,協同推進機制和監督評價機制是課程思政落實的重要保障。雖然這四項因素重要性程度在學生認知中有所不同,但要提高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各影響因素都不可或缺。
2.教師素質能力。本研究在查閱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選取了七項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師素質能力,要求調查對象將其按對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程度高低進行排序。其中,思政知識儲備(5.68 分)、思想政治素質(5.4 分)、思政內容聯系專業能力(4.62 分)。課程思政著眼于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結合,這三項素質能力是對教師落實課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課程思政效果的根本保證。而教學方法運用能力(3.86分)、結合社會熱點能力(3.34 分)、語言表達能力(2.61分)和媒體技術應用能力(2.48 分)這四項素質能力決定了教師能否吸引學生注意,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對課程思政效果有極大作用,因此,教師不能輕視這類能力培養。
1.課程思政教學形式。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希望以理論講授和多種教學方式融合、協同開展課程思政。其中,案例分析(83.93%)、多媒體輔助(77.04%)、理論講授(63.78%)最受學生歡迎。同時學生對實踐教學(53.57%)、課堂討論(47.96%)的形式也不排斥。但學生最不希望課程思政以項目任務(16.84%)和翻轉課堂(18.88%)呈現。一方面,由調查結果可知,學生對多種教學形式都較為喜愛,不單著眼于理論講授這一單調形式;另一方面,學生可能對強制性、以自己為主導的任務存在排斥畏懼心理,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來逐漸克服。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摸索、融合各類教學方式,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引導作用。
2.課程思政內容及重點。如圖1、圖2 所示,學生對課程思政呈現內容、專注重點具有多層次、全方面期望。由結果可知,社會熱點、國際形勢、中國故事、人物故事、專業相關內容都是學生較為希望的呈現內容,比例皆達到了50%以上。教師可側重以這類形式內容展現課程思政重點。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希望課程思政專注多方面重點,各選項占比皆達到了60%,且各選項間差距不明顯,說明了學生對課程思政重點的全方位需求。學生的多層次、全方面期望對學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作為直接行動主體,更要力求兼顧內容與重點,保障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圖1 希望課程思政呈現內容

圖2 希望課程思政專注重點
1.課程思政評價方式。為保障課程思政長期建設,需要對課程思政開展效果進行切實評價。根據學生對評價方式的意愿調查可知,課程項目(66.84%)、日常表現評價(67.35%)、問卷調查(69.39%)最受學生歡迎,專人訪談(42.09%)與其他三項有一定差距。因此,對學生來說,問卷調查和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方式更容易被接受。學校也需要不斷改進評價方式、完善監督評價機制。在必要情況下,評價結果可作為加分部分以求提高學生重視。
2.課程思政期望收獲。如圖3 所示,學生期望課程思政給自身帶來較為全面的提升。其中選擇“增長見識”“豐富學識”“塑造品格”“價值觀引領”的學生較多,占比皆達到了70%以上,即使是比例最低的“掌握方法論”也達到59.44%。這表明學生對課程思政的作用以及期望收獲有正確認知。但在日常教學中需要防止學生對“更好地融入社會”等的期望收獲轉變為功利心理,以防課程思政偏離最初目標。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期望收獲可以作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輔助指引,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期望收獲是否正確,也是重要的評價準則。

圖3 課程思政期望收獲
學生是課程思政的作用對象和目標主體。但在調查中發現,雖然學生對課程思政具備一定的基礎認知,但不夠深入,這容易導致學生忽略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輕視其思政功能和德育作用,將使課程思政失去積極作用,最終流于形式。要保證課程思政發揮作用,就要加強學生對課程思政的了解,促使學生形成對課程思政的正確認知。
高校和教師作為學生了解課程思政的主要渠道,應肩負起引導學生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責任。學校和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課程思政的含義,更要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實施課程思政的原因,以求從根源上促使學生接受課程思政、自覺配合教師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目前部分學生對課程存在厭煩麻木心理,阻礙了課程思政的正常開展和最終效果。高校和教師要有意識地處理這類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和課程思政的必要性。網絡同樣是學生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渠道,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現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接受正確信息、摒棄錯誤信息。
為保證學生形成對課程思政的正確認知,高校和教師在糾正學生厭煩心理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目的觀。學生不僅要明確課程思政的根本目的,也要形成正確目標。學校和教師應圍繞“德育”這一主題引導學生確立個人的期望收獲,引導學生以培養能力、提升素質、塑造正確價值觀為中心接受課程思政教育,防止課程思政目的觀功利化,促使課程思政效果落到實處。這也可以作為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
作為達成課程思政目標的關鍵力量,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深刻認識“德育”的重要內涵,防止課程思政出現形式主義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包括了政治素質等最根本的落實課程思政所需的能力和教學方法應用等影響課堂效果的能力。
在新形勢下,課程思政追求將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融于一體。專業課程教師在充當知識傳授者的同時,也需為學生做出表率、引領學生培養正確價值觀。因此,專業課程教師不僅需要有深厚的專業素質,還需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力。教師要力求具備完善的思政知識體系,將思政知識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同時,教師需緊跟課程思政需求,有意識地提升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質等綜合素質。
同時,為保證課程思政的高效開展,教學方法運用能力、結合社會熱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媒體技術應用能力等也不可或缺。此外,教師也應具備選擇恰當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能力。面對教授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分教師不可避免地產生厭煩麻痹心理。為最大程度避免一系列問題,教師需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及時更新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形式,著力提升媒體技術應用等能力,將專業知識講授與思政素質提升通過社會熱點、國際形勢等內容結合在一起。為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思政中,教師可采用更符合學生偏好的教學方式呈現課程思政,并結合學生特點和成長規律采用合適手段評價課程思政效果。
為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校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機制。由調查結果可知,學生認為融入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是影響課程思政的最關鍵因素。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必須將育人目標作為各階段各方面的行動標尺,促使教師將育人目標融入教學理念和教學行動。調查結果顯示,其他學校層面影響因素在學生角度看來重要程度較低,但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都不可或缺。因此在明確育人目標的基礎上,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推進還需高校構建協調統一整體。
高校應確立融入課程思政的學科、教學、教材統一體系,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的根源,促使兩者融合得更吻合,從專業知識本身挖掘思政元素。這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措施,與專業教學息息相關,因此需要與之相關的部門、相關專業課程教師共同研討確定。
為保障課程思政的正常開展,高校應建立監督評價體系。課程思政的評價不僅包括師生雙向評價體系,也包括高校對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考核機制。教師可以通過課程項目、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效果評價,學生也可評價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情況。高校可將這一指標作為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從而督促教師積極改進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實現良好循環。
高校應發揮相關部門的保障協同作用。比如,專業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可能存在欠缺,學院可舉行交流學習活動,幫助專業課程教師提高思政素質、增強思政教學能力。總體來說,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相關部門要保持相互溝通、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