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墨

本報訊繼2022年舉辦的“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開篇之作“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后,上海博物館于6月20日重磅推出該系列的第二展“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覽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長江下游地區,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的第一個文明發展高峰中最偉大的成就,以考古實證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
此次展覽由上海博物館策劃主辦,由上海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共同指導,展品匯聚全國19家博物館、考古機構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90%以上為珍貴文物、三分之一以上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展覽從古國、稻作、手工業和玉器四大板塊入手,旨在帶領觀眾領略長江下游史前文化藝術的魅力,感知中華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實證。以展覽為載體,通過對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闡釋和活化利用,充分展示了我國長江下游早期文明的一系列考古新發現、新成就。同時,明晰地回答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論題:5000多年前,長江下游先民就已創造出比肩世界的輝煌文明,建立了東亞最早的區域性國家,并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良渚遺址是杭州亞運會的火種采集地,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放眼世界,良渚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等基本處于同一時期和同一緯度,有著相近的文明化進程。良渚文明的發現,定位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時間坐標,突破了近代西方學術界建立起來的文明起源理論和發展模式,是中國古代文明綿延不斷的實證。
此次展覽亮點頻頻,展品件件精品。崧澤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最大和最重的凌家灘遺址石豬,良渚王的“三大神器”——“琮王”“鉞王”“玉權杖”,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鳥獸圖案透雕精品“透雕玉人首形飾”,史前最精美的象牙制品——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的象牙權杖……上海博物館將多家文博機構的“鎮館之寶”齊聚一堂。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館還針對不同年齡、身份的觀眾,在線上線下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分眾教育活動,并策劃了近40種文創產品。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