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花 黎玉廣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論文、維普網論文、學術會議、出版著作、個別訪談、現場調研等的整理,來了解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建設的現狀并進行分析和反思,力求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雙重新型挑戰之下,較為清晰地呈現基于創新人才培養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建設的重要圖景,以期紓解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壓力、完善創新教育體系,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品質。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養,應用型本科,第二課堂,現狀反思
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既區別于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研究型人才,也區別于高職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它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重在構建學生寬厚的知識結構,塑造創新精神和人格,培養良好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這種人才擁有廣闊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職業素質、樂于探索求知,奮力拼搏,為人類的利益服務;不僅勝任某種職業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二次開發之能力。使學生從認識世界上升為改造世界,實現從認識到實踐的能動的飛躍。簡而言之,就是培養學生能在創新中應用、應用中創新之人格、精神和能力。
所謂第二課堂,是指第一課堂以外的全部學習活動,如科研活動、課外學術活動、科技競賽、業余培訓等等。創新人才培養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具有如下特點:首先,第二課堂的教育是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自我學習、自我研究和自我實踐等方式來達到培養學生應用性、適應性、社會性及實踐性等方面素質的教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終歸是理論,只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能指導學生實踐、應用于學生實踐才能夠變為學生的本領,才能達到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課堂的性質決定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開嚴謹的教學計劃,通過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和學習內容,化理論為實操,為培養應用型創新本科的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徑。
其次,第二課堂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寓教于樂”,趣味性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使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統一起來,前面已提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具有“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等特點。因此,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第二課堂的各種教育活動乃是針對這一具有獨特群體特征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最好教育平臺。
第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是具有“內部群體差異大”的一個群體,而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能“因材施教”,使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具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得到充分合理的教育、培養、鍛煉,從而達到創新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所以說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并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目標體系的一部分,而是其核心和實質要義。
因此,要培養出具有應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既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創新本科人才,學以致用,教育者必須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積極有序地組織和管理,只有如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方能在未來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建立自己的優勢。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構,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由此可見,應用型本科院校今后的發展重在加強規范管理,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只有如此方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不斷造就大批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歷史任務。
關于創新人才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建設的研究目前乏善可陳,當我們用“創新人才培養視域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第二課堂建設”做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上進行文獻檢索時,得到了“無相關記錄”的結論。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可能與本課題研究內容相同的研究成果較少。
但是與本課題相關的“第二課堂”的研究已經有多項研究成果。以“第二課堂”為題名,進行模糊搜索,在知網上可以檢索到6000余篇論文,這些論文從第二課堂的地位、內容和如何評價等方面各抒己見。為了從整體上有所了解,這里對相關研究的視角做梳理。總的看來,學者們的研究視角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第二課堂的地位和作用
幾乎所有教育研究者都認為,高校第二課堂在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構建和諧校園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如劉新學者的《“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第二課堂藝術教育實踐研究》中,從國家層面、學校層面、學生層面指出第二課堂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1] 程文宣等學者指出,高校第二課堂是一門“金課”,可以提升素質教育質量,銜接第一課堂,增強學生獲得感。[2]李桂英學者在《構建和諧大學校園視野下的高校第二課堂》中分析指出高校第二課堂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教育因素。對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塑造學生人格,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等方面具有獨特價值。[3]
(二)第二課堂活動的設計原則、形式與內容探索
如孫壘學者等人提出建立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4]林芙蓉學者提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第二課堂。[5]王艷學者在《“第二課堂”多維培育核心素養》中指出,通過資源整合、學以致用、任務驅動、過程關注和多維反饋等途徑來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指導下的思政課“第二課堂”。[6]盡管教育學者們在第二課堂活動設計原則、形式和內容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當前高校第二課堂活動仍然存在計劃性不強,缺乏組織保證,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缺乏可持續性發展等問題,因此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三)第二課堂素質評價模式
王吉偉學者在《健康中國視域下醫衛類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中認為應加強第二課堂成績單評價體系構建。[7]朱曉麗學者提出,“復合式”第二課堂素質拓展學分模式的構建,發放素質證書,從評價激勵機制、考核機制和保障體系等進行設計。[8]趙冬鳴學者在《高校第二課堂創新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中指出國內部分高校在學生畢業時發放“素質拓展證書”,其中記錄大學期間參加的第二課堂活動情況。[9]筆者認為,素質學分制限定了第二課堂素質培養占教學計劃的權重,如何科學地確定學分是難點。素質拓展證書不如學分在制度上有約束力,還存在社會認知程度的問題。
(四)如何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創新型人才
當我們以“第二課堂 創新型人才”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在維普網上可以檢索到375篇論文。靳凱等學者認為,搭建組織體系“升級版”,完善教師激勵制度,構建校企平臺,加強融媒體建設。[10]袁以明從質量監控體系、評價體系角度來完善獲獎考核、結果考核、開放式項目考核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11]肖云龍學者在《脫穎而出:創新教育論》中對通過第二課堂來實施創新教育的技法,人文教育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還介紹了一些成功典型和教學示例。[12]雖然這些教育學者指出了第二課堂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利用第二課堂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方面的研究較少。
以“應用型本科院校 第二課堂建設”為題名,進行模糊搜索,在維普網上檢索到82篇論文。其中,李婕妤學者認為,建立校企合作的DOME模式來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即評估-目標-方法-評價模式來打造第二課堂,同時借鑒國外第二課堂的經驗。[13]郭志欣學者提出將思政教育融于“第二課堂”實踐,構建 “訓、賽、創”一體化的“第二課堂”實踐育人體系。[14]還有教育學者通過論述完善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的內容模式如思想教育型、科研型等,并通過實踐單位的評估,指導教師的評估,學校有關部門的評估來檢驗效果,如李文博學者的《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的意義和作用》。[15]張常永學者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活動與學生社會實踐模式探析》[16]等文章,雖然這些論文談及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的作用以及開展應有的一些注意事項,但是活動實施所產生的影響具有廣普性,與應用型創新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有所偏移。
國外大學對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在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是獨具匠心的。它強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兩方面的重要性,并特別注意把兩者融合起來,造成一個整體最優的環境。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改革是獨立活動計劃(簡稱IAP),該計劃為學生利用圣誕節至二月初的一段假期,進行獨立學習、研究和其他活動。MIT為此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在1984年《IAP最終指南》中,列出了558項活動,還有一些專題等。這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文獻檢索與研究表明,目前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研究具有明顯的幾個特點:一是研究高等教育基本領域創新人才培養得多,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實際研究得少;二是單純研究第二課堂得多,結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研究得少;三是單學科(主要是教育學)視角研究得多,多學科視角研究得少;四是低水平重復研究得多,高水平創新研究得少。因此,為了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我們有必要對第二課堂這一重要載體如何來培養獨具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型創新人才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基于此,構建由科技競賽平臺、實踐平臺、校園文化平臺和學生社團等第二課堂平臺構成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保障體系,建立與第二課堂相應的一套完整、科學、客觀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評價、反饋體系是一項深化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改革、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質量、優化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工程。這個工程的實施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在知識應用能力以及獨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還可以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建設者、管理者和領導者;另外,這個工程的開始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保障體系建立也提供一定的指導價值和路徑參考。 PR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專項課題階段性的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桂東南紅色文化融入當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ZJY1505;2022年玉林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桂東南紅色文化線上空間建設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10606039;2023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名稱:廣西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KY0588。
參考文獻:
[1]劉新.“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第二課堂藝術教育實踐研究[J].成才.2022(3):69-70.
[2]程文宣,等.高校第二課堂“金課”建設維度與路徑探析[J].領導科學論壇.2022(3):149-152.
[3]李桂英.構建和諧大學校園視野下的高校第二課堂[J].教育探索.2008(7):110-112.
[4]孫壘,等.應用型本科院校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若干關鍵問題探析[J].文教資料.2020(25):189-191.
[5]林芙蓉,等.核心素養導向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運行模式[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1):33-35.
[6]王艷.“第二課堂”多維培育核心素養[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9):30-33.
[7]王吉偉.健康中國視域下醫衛類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時代人物.2021(25):277-278.
[8]朱曉麗.“復合式”第二課堂素質拓展學分模式建構[J].海外英語.2019(3):63-64.
[9]趙冬鳴.高校第二課堂創新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碩士學位論文] 保定:華北電力大學,2006.
[10]靳凱,樊玉華.基于第二課堂學生需求的工科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21(22):43-46.
[11]袁以明.基于第二課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實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6):102-103.
[12] 肖云龍.脫穎而出:創新教育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13]李婕妤,等.基于DOME模式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建設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124-127.
[14]郭志欣.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模式構建及應用效果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10):19-124.
[15]李文博,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的意義和作用[J].科教文匯.2008(3):15.
[16]張常永.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活動與學生社會實踐模式探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3):32-34.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