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少平 王義友
摘? 要:“四史”教育是深化育人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思政課在創新優化期間,可基于課程體系與“四史”教育深度融合。文章首先表明時代亟須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融入“四史”教育,分析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與“四史”教育的深度結合價值,提出兩者深度結合的有效策略,旨在融入“四史”教育以提高思政課育人實效,促進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5-0065-04
“四史”教育具有較強的德育作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具有一致的育人目標,兩者具有較高契合點。進入新時代,思政課重要程度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愈發注重人才培養的全面性,開啟了創新改革的進程。“四史”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及道德認知,增強“四個自信”,與高職院校思政課同向同行,兩者深度結合有利于促進思政課創新改革。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與“四史”教育的深度結合價值
(一)時代價值
思政課是高職院校教學體系的重要部分,其發揮著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為加速思政課教學創新改革進程,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等指導性文件,突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地位,并指出“四史”教育是與思政課程相結合是強化教育事業思政武裝的重要途徑,必須予以足夠重視[1]。“四史”包括新中國史、黨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相結合能夠使學生群體更為完整透徹地理解“四史”理念及其發展脈絡,且“四史”內蘊含諸多榜樣力量及精神財富,將“四史”融入思政課可引導學生理解民族發展與復興的不易,在潛移默化中正確引導學生思維,繼而從思政德育角度提高高職院校育人質量。
(二)實效價值
高職院校作為培育人才的先鋒陣地,近年來逐步加強了德育力度,力圖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職業人才,培育大國工匠,以加速新時代社會發展進程。思政課肩負鑄魂育人使命,具有正確引導學生“三觀”的功能,在現有思政課體系內深度融入“四史”教育,尤其融入“四史”生動形象的可視性、可感性資源,能夠加深學生沉浸式感知,從而加速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
第一,學史明理。“四史”展示了歷史真實,而高職院校學生歷史知識相對有限,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與“四史”教育深度融合能夠深化學生對既有歷史的認知與認可,使學生能夠汲取歷史智慧豐富自身知識的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客觀評價歷史事件及人物,繼而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理論辨析的能力。第二,學史增信。“四史”記錄了歷史前進方向,將“四史”教育深度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中,能夠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借助“四史”增強學生“四個自信”。第三,學史崇德。“四史”中記錄了諸多優秀人物的榜樣事件與品德精神,具有較強感召力,與高職院校思政課堂相結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理念信仰,繼而深化思政課德育效果。“四史”內蘊含大量歷史事件,將其引入思政課不僅能夠驗證理論知識,還可借助真實事件案例降低思政知識的枯燥感,使學生感受思政魅力,繼而大幅提升思政育人質量。第四,學史力行。“四史”內容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相融相洽,將“四史”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能夠實現歷史回顧,更可明確歷史規律、總結經驗,使學生正確認識先輩英豪的英勇奮斗精神,在“四史”可歌可泣的奮斗精神驅動下,對學生形成激勵,激發學生產生愛國情懷,繼而真正實現學史力行[2]。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現存困境
(一)“四史”融入形式單一,教學內容單薄
“四史”是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思政教師逐步將“四史”融入課程教學中,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四史”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融入形式較為單一,主要表現為“四史”故事講述,力圖通過“四史”故事豐富與完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并未將“四史”與具體的教學內容、育人目標相匹配,導致“四史”部分獨立存在且略顯刻意,“四史”教育內容較為單薄,繼而限制了“四史”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積極作用。
(二)課程體系待優化,缺乏課程聯動
區別于其他教學階段,高校課程體系更為完整,除傳統第一課堂外,還設有第二課堂以輔助理論教學,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應用,現已逐漸形成第三課堂,即線上課堂。由此可見,從教學體系角度來看,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應由第一、二、三課堂構成。但在“四史”教育與思政教學融合過程中,普遍從第一課堂入手,并未將“四史”融入第二、第三課堂中,導致第一、二、三課堂缺乏聯動,無法形成協同效應,繼而降低了兩者融合教學實效。
(三)缺乏教學反饋,評估測評不當
教學反饋結果是教師調整思政課程教學模式與內容的根本依據,有助于教師明確學生思政學習狀況。在“四史”與思政課程融合教學過程中,并未從“四史”角度出發進行課程評估測評,缺乏教學反饋,導致“四史”與思政課程的融合教學難以深入。
(四)思政教師團隊素養待提升
教師是實施教學工作的關鍵主體,其“四史”素養能夠直接決定思政課程融合教學質量,但對于教師而言,“四史”與思政課程的融合教學屬于新時代產物,缺乏教學經驗,且思政教師的“四史”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繼而導致“四史”與思政課程的融合教學產生一定問題,因此,為深化“四史”與思想教學的結合,需從“四史”角度建設一流思政團隊。
三、“四史”教育與高職思政課教學深度結合的有效策略
(一)設置教學板塊,豐富教學內容
1. 理論講壇
以高職院校現有思政課體系為基礎增設“理論講壇”教學板塊,用于深度解讀權威教材及“四史”資料,結合思政教學內容講好紅色故事,深入挖掘“四史”資料,將思政教學點與“四史”故事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四史”精神,完善思政教學,采用對比分析、案例指導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以故事化形式生動呈現先鋒黨員的優秀事跡,通過“四史”解讀思政課原有的理論問題,理論銜接歷史,以此提高思政課理論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認識歷史、感知歷史,并提升學生思政水平。
2. 熱點關注
歷史是最好的教材。1921年初毛澤東與新民學會會員熱烈討論,結合時局明確了共同目的就是“改造中國與世界”,為思政課教學關注熱點提供了典范。高校思政課程可基于現有教學內容開設“熱點關注”板塊,以“四史”教育為核心設置思政問題,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加深學生對“四史”的理解,同時可引入辯論賽、主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發散思維,使學生能夠通過“熱點關注”板塊正確認識疑難問題。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討論與分析熱點問題,在觀點碰撞之間掌握科學方法,更好地避免歷史虛無主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 圖像感悟
以圖像符號為表征的視覺文化正改變和塑造著人們的認知方式,應不斷推動高職院校思政課創新發展,賦予新的敘事形式,教師可在現有思政課程教學體系內增設“圖像感悟”板塊,借助視覺、聽覺、觸覺多種感官刺激撥動學生的靈魂之弦。“四史”鮮活的實踐中,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圖片、宣傳畫、遺址遺跡、戲劇、電影、電視等靜態或動態圖像資源。基于“四史”圖像資源的德育功能和鑄魂價值,“圖像感悟”板塊通過宏觀頂層設計、中觀具體教學及微觀細節方面創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充分彰顯其化人育人的功能,以“四史”圖像的形象化思維增強思政課敘事效果,以多元建構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以多樣化傳播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3]。開發“四史”圖像資源庫,匯聚不同歷史時期和反映不同教育主題的新聞圖片、宣傳畫冊、漫畫、石刻、景觀等圖像資源,集自學、探究、教學、互動于一體,實現“四史”圖像資源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同頻共振,形成融“看、學、思、悟、行”于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塊。圍繞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紀念日等主題的圖像資源,設計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等方面的教學研究議題,將社會“大課堂”與學校“小課堂”結合起來。依托“四史”圖像資源建構思政課教學圖本,在“知識拓展、文化感知、價值追問”等教學環節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煉出“四史”圖像資源中理想信念、愛國主義、英勇斗爭的基因,將其轉化為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圖本資源,在古今對比中理解思政課的理論、制度、文化和價值維度。
4. 職業發展
“職業發展”板塊是構建“四史”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協同育人局面的題中之義。在此職業發展導向下,思政課結合“四史”教育展開案例教學時,應優先選擇與本行業相關的朋輩英才或英雄榜樣的先鋒事跡作為案例,采用該方式能增強學生代入感,使學生能夠通過“四史”感受時代精神,如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比如袁隆平院士奉獻、創新、務實、團隊、協作的職業生涯,就可以作為思政課上職業發展內容教學的生動素材。
(二)優化理論課設置,實現課堂聯動
1. 第一課堂:傳統課堂
第一課堂是指傳統思政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開設專題講座,邀請專家學者或事件親歷者進行互動,使學生在講座交互期間實現情感交流與思想共鳴。為保障“四史”教育在第一課堂中融合滲透效果,教師應結合思政育人內容梳理教學框架,整體性分析“四史”資料與第一課堂教學間的契合點,使“四史”教育能夠合理融入思政課堂。
2. 第二課堂:實踐課堂
以思政課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實踐項目,引入項目教學法,使學生通過項目深入理解思政理論知識。教師將“四史”教育滲透融入第二課堂實踐項目中,可圍繞“四史”資料設置實踐課題,充分挖掘“四史”教育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結合點,以此深化“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的結合進程。當學生完成理論課實踐項目后,要求學生填寫項目實踐報告,并于結項后進行現場展示,以此增強實踐項目教學效果,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充分結合。可基于社團構建“四史”研究小組,結合各類紀念日(如抗美援朝、抗日勝利等)開展相應的專題活動;可將“四史”融入團日、黨課、團課等活動中,為學生學習“四史”、研究“四史”創造良好環境。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高職院校還可與校外組織共同建立“四史”育人平臺,并聘請“四史”相關的專家學者、老黨員、老紅軍擔任該“四史”育人平臺的校外輔導員,用于拓展高職院校思政課堂場所。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寒暑假時間相對集中,此時可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入紅色地區感受紅色資源,將抽象的思政理念具象化為“四史”實踐,以此激發學生對思政課及“四史”教育的興趣。
3. 第三課堂:線上課堂
信息技術及教學信息化平臺現已在高職院校教學工作中得到充分應用,在“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深度結合背景下,為拓展教育廣度,提升兩者結合度,教師可借助微信公眾號、教學信息化平臺等設置“四史”教育專欄,借助教育專欄的形式將思政教學與“四史”教育拓展到線上。
(三)落實教學反饋,明確教學實效
第一,教育主體反饋。思政課教學中的“四史”教育是一項雙向互動的教學過程,教師應以學生問題反饋情況調整教學計劃,以此保障兩者結合育人質量。第二,教育客體反饋。教育客體指用于在線教學的第三方平臺,即以第三方平臺信息數據為依據了解學生的態度觀點及思想情況,防止學生陷入錯誤思潮而不自知,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價值觀念[4]。第三,教學手段反饋。主要是指借助教學評測等手段對學生進行評估,以了解學生的思政理念及“四史”理解情況。在新時代的教學中,各類新媒體平臺的應用程度及應用頻率逐步上升,教師可借助不同教學平臺完成教學反饋過程,當學生針對“四史”資料及思政理念產生問題時,可直接通過在線平臺與教師溝通交流,以此切實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并以在線平臺為支撐實現差異化指導與個性化教學,繼而進一步促進思政課教學與“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5]。
(四)加強教師“四史”內涵,建設一流思政團隊
實現“四史”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深度結合,核心和關鍵在于教師,必須組建一支高質量的思政教師團隊。首先,深入開展思政課教師學習“四史”,提升教師“四史”素養。高校思政課教師周末大講堂為加強思政課教師學習提供了一流品質的平臺,應當充分發揮其“四史”學習功能。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育出高素質的學生。欲傳人“道”,自身卻不明“道”為何物,這與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其次,加強思政課教師的“四史”交流。交往手段的無限延伸,使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通過在線交流,思政課教師可以擴大收集“四史”資源的時空范圍,更好更快地凝練“四史”資源的思政價值點;線下交流能增進教師之間的“四史”情感,培養團隊感情,打造一流思政教學團隊,推動“四史”教育與高職思政教學的有機結合,更好實現思政課以史化人、以史育人的功能[6]。
四、結語
綜上所述,“四史”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深入結合符合時代發展形勢,且具有較強的育人價值,高職院校在創新改革思政課的過程中,可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中。“四史”教育深度結合思政課教學,可從不同角度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實現課程聯動,結合新時代特征創新育人載體,多平臺互補反饋,在此基礎上組織實踐活動,關注教師培養,以此保障兩者結合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海霞.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和實現路徑分析——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8):81-83.
[2] 仉慧卿.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設計——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7):47-49.
[3] 汪大本,孫迎光. 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內涵生成、現實困境及其實踐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1):38-42.
[4] 鐘玉梅.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金課”建設實踐研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2):182-184.
[5] 趙媛媛,徐立業.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三三三”模式實踐與探索[J].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4(06):15-18.
[6] 楊洪林,肖卿. 高職院校“一聚焦兩融入三課堂”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1(04):72-74.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