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成獎國

摘? 要:文章根據課程思政在學科專業課程中的推行與落實,以學科專業為研究對象,制訂總體的目標與實施思路,使課程思政能夠滲透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將“二十大”精神與課程思政結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優化了其知識結構,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二十大精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5-0109-04
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我黨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要時刻,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踏上新征程的標志。從二十大報告可以看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的指導思想。因此,傳達并領會二十大精神,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切實提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質量,是當前的迫切任務
一、課程思政的時代要求
課程思政是我國新時代倡導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將“以德為本”視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不僅擴展了傳統思想政治課程,也全面提升了專業課程教育,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還必須正確對待培養學生的一般性需求與培養專業的個性化需求之間的聯系,將教育目標與學校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進行課程思政目標的制訂時,應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充分挖掘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融合,形成協同效應,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1-2]。在專業課教學中,應當注重將價值觀與知識傳授相結合,明確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也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概況
地球科學概論是地學范疇內的一門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它以地球為研究對象,內容涵蓋地球物質組成、構造運動、發展演化等多個方面。該課程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內容豐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自然科學理論問題,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資源勘探和環境治理等實踐;其次,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地質學教學中室內實驗教學和野外實習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實驗教學,學生可以培養動手能力,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野外實習中,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深入了解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實地調查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地球科學概論對于地學專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他們全面了解地球的構造和演化,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課程旨在通過對地球科學基本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地學思維、樹立科學觀念,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通過“地球科學概論”的理論教學,學生可以了解地球的組成、構造、形成和演化規律,掌握地球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熟悉相關領域的基本工作方法,進而豐富學生地球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地球科學素養,為其后續專業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3-4]。
三、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根據教育部2020年5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的內容重點,堅持專業方向,把國家戰略、民族特色、優秀傳統文化、行業發展、專業領域、個體素質等與專業思政教育相融合,使專業課程的全面育人和全方位育人[3]。將思政融入課堂中,通過討論、案例、提問、啟發等方法指導學生,立足身邊的科學現象[4],在教授學科知識的同時,結合思政教學整體規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二十大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等核心教育以及國家發展戰略、民族特色和優秀傳統文化、科學態度和科研素養等與學科知識有機融合,設計合適的融入點(見表1)。
(一)啟發互動式教學加深思考
從一節課的提問,到一章一章的啟發式、提問式教學,使學生在教學中能持續地進行反思、深化,并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和專業道德,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例如“板塊構造”章節,以科學家在地球科學發展歷程中的真實事件為主題,讓學生在未來的研究中,建立一個基本的觀念。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教師可以利用與本領域有關的事件,向學生提問,激發他們的思維。通過實例啟發,激發學生對地學所有權的觀念。以“地質環境”這章為例,“美麗中國”這一主題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出現,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提到了“千年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金山銀山”的提法要求有相關工作計劃來推動和維持,因此可向各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將來若有機會,會如何運用自己的專長及技巧建設美麗中國?”以增強學生“代入感”,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二)中國故事融入課程思政
必須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即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理念極為重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最公平、最受人民歡迎的民生福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期望呼吸到新鮮空氣、飲用干凈水、食用安全食品、居住在宜居環境中,真正感受到環境改善的實際效益。人們更加渴望看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因此,應向學生展示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成就,例如成功治理毛烏素沙漠。毛烏素沙漠位于中國陜西榆林、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等地,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包括內蒙古鄂爾多斯南部、陜西榆林市北部和寧夏回族鹽池縣東北部等地。榆林占據了將近半數的土地。榆林市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所有森林面積僅占0.9%,由于毛烏素沙漠的嚴重影響,陜西榆林市三度遷移,但仍遭受沙塵風的侵擾,400余個村落葬身于風沙之中,每年有超過五億噸的泥沙進入黃河。從1959年開始,陜西開始了長期的治沙之旅。經過五十多年的防沙治理,毛烏素沙漠的沙化倒退速率逐年遞減,榆林許多地區數十年來逐漸“綠”。尤其是這十多年來,治理沙漠的效率也是突飛猛進,原本的黃沙,變成了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原先是一塊貧瘠的地方,如今卻是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目前,超過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榆林市荒漠化防治覆蓋率達93.24%,毛烏素大沙漠正從陜西境內“消失”。資料顯示,榆林市近幾年已完成了2.44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防治,將860萬畝的流沙完全固結或半固住,并建起了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壩,黃泥沙比新中國成立初期下降43.5%;現在,毛烏素的大草原已經變成了綠色。如今,綠意盎然的人造樹林已經把過去的沙漠給蓋住了,而當地村民的生存條件得到了提高,經濟水平大幅提升。
(三)課堂思政融入文化自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其中包括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促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這些重要內容為引導人民群眾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也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進行分類不難看出,要把它歸納成一個整體,必須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歷史。最后,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首先要把“四史”學好,學史、識史、明史、知史才能知來處、知所處,明辨是非,知興替,才能造就一個充滿中國心、充滿中國情懷、充滿中國味道的美好心靈。
通過中國古代對自然資源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藍田人和北京人很早就開始使用石料,使用的石料主要是用堅硬的石料和石料。早在舊石器時代,在洞穴時代就已發現了一些鉆孔石質飾物,這說明人類對巖石和礦物的相對堅硬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使用諸如葉蠟石、馬瑙石等自然的珠寶來裝飾。陶窯的制作,例如仰韶文化時期的陶藝和龍山時期的陶器,表明人們在數千年以前重新了解了陶藝的特性。中國的青銅時代是商、周兩代,當時使用的銅以天然的銅和孔雀石為主。中國的鐵使用可以從殷商開始,到了春秋戰國進入了鐵制的年代。中國古代地質文獻對各種礦物的認識有很大的貢獻,《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文化經典,對礦物進行了詳細分類,將其分為金、玉、石、土四大類,并對它們的顏色、特性、產地作了詳細的描述。《禹貢》則是另一部古代文獻,大約產生于春秋時期,記載了眾多金屬和非金屬的信息,對研究古代冶金和礦產資源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經典文獻的存在,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也為現代礦物學和地質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管子·地數》一文中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討論了礦石與礦物之間的相互依存。自秦漢起,石油、天然氣、煤炭、鹽等資源的開采與利用已成為歷史。班固曾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在《漢書·地理志》中對上郡高奴縣進行描述,提到“有洧水,可燃”,這是中國歷史上有關原油的第一份文獻。中國最早進行原油開采的油田是延長油田“石油”一字最早出現在《夢溪筆談》中,出自北宋沈括之手。在古代,氣井被稱作“火之井”。第一次出現在《漢書》中的是陜西神木市。關于四川的天然氣,張華《博物志》和《華陽國志·蜀志》均有所記錄。
(四)注重科學態度與職業素養的培養
通過實際的案例和事件,引導學生了解中國人在地球科學領域研究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積極追趕超越的現狀,鼓勵學生為了專業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潛移默化地樹立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學領域的杰出人物,他為地質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作為一位不畏艱險的地質學家,他在20世紀三十年代初多次跨越秦嶺、南嶺,橫渡大江,進行地層構造觀察和勘探測量,以更深入地研究地殼表面的各種特征和規律。他提出了新中國構造體系,并親自組織了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的石油普查工作。經過多年艱苦的勘探,李四光先后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三大油田。除此之外,李四光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等領域也有突出的貢獻,他的研究推翻了關于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看法。在應用地質力學理論對中國東部地區進行理論分析時,李四光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中的三個沉降帶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從而否定了中國貧油觀點。李四光的成就不僅對地質學科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也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資源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課程思政實踐體會
“地球科學概論”是測繪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采礦工程專業的一門屬于學科基礎教育模塊中的課程,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使學員能夠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等角度,對中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客觀的剖析,并根據發展的前沿問題,使其能夠更好地了解產業的發展和發展趨勢。透過“二十大”精神的傳達與對國家的基本價值觀的培養,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情懷與職業身份,用最大的熱情投身于專業的教學,樹立民族復興的信念,為中國的夢想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使大學生對“價值觀”和“知識”的有機結合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同時要確保其專業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結合,既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上的共振,又能提高教師的專業意識,進而促進其未來的就業及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單潔,盧光躍,田巧娣. 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研究與探索[J]. 高教學刊,2021(05):189-192.
[2] 石麗艷. 關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0):41-43.
[3] 高寧,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 中國大學教學,2020(09):17-22.
[4] 易雪斐,黃云飛. 論“地球科學概論”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 人文天下,2020(12):108-110.
[5] 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J]. 新教育,2020(19):32.
(薦稿人:唐云,貴州大學礦業學院礦物加工實驗室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