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生
摘 ?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本文主要從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切入,再進一步從四個不同方面闡述了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發展性課堂;教學方法;自主創新能力
一、發展性課堂概述
21世紀呼喚創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發展其創造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中,教師應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構建發展性課堂。現代創造理論表明,以創造思維為核心的創新技能不是靠傳授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來的,它往往是創造者經過心理的“烘熱期”和“腦風暴”后的“頓悟”。
因此,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技能必須依靠潛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經歷的學習過程中,感悟到創新思維的技巧。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根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造性學習的行為習慣。
發展性課堂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發展性課堂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優質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主動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和有效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第二,發展性課堂教學將有效課堂教學引向優質課堂教學。優質課堂強調關注師生發展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強調師生主動參與的積極內化作用,關注學生發展的差異性,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身探索體驗和感悟。重視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即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增長,更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發展。第三,發展性課堂教學不是指某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理念,既是研究的目標,也是研究的過程。它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對當前課堂教學的變革具有科學而現實的指導性。第四,發展性課堂的教學手段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依據認知特點和學科規律,借助媒體、設備或工具,傳遞教學信息,達到促使師生信息交流和實現發展性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方式和措施。
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要處理好的關系
(一)處理好習慣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關系
創造性思維和習慣性思維同屬于思維的一個分支,因此它們都具有思維的一般特征——運用觀念、表象、符號、詞、命題、知覺、信念或意向進行內隱的認知信息加工過程。但不同的是,習慣性思維強調思維的固定性,教學中常用這種思維訓練學生模仿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創造性思維強調思維的靈活性,其中敏感性、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是創造性思維最明顯的特征。
在目前的數學教學中,大量使用的都是習慣性思維,即強調固定的思路、運用較為穩定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這些高度概括的知識規律或具體解題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長期單一地運用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會養成對思維模式的依賴,形成思維的惰性。所以,在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思維方法以后,就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它借助于一些具體的思維方法,如分析、綜合、抽象、推理、類比……但它不是單獨使用某種思維方法,而是綜合運用,更強調思維的靈活性。
(二)處理好“接受”與“質疑”的關系
書本上的知識和教師傳授的學習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認真接受和繼承這些經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機械的知識灌輸和技能模仿,學生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容器,總得對前人總結出的知識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進。既要學習前人的經驗,又不能“唯書、唯師、唯上”,在學習和繼承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擺脫傳統思維方式的羈絆,在前人經驗和智慧的基礎上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創新的實質,是對現實的超越。要超越現實,就要對現實獨具“挑剔”與“批判”的眼光。因此可以說,質疑是創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因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啟“新”,任何新的東西都源于對舊事物的不滿,都孕育于對原有事物的質疑,所以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中,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三)處理好知識的“量”與“質”的關系
學生創新思維的強弱與知識的“量”和“質”都有關系。嚴格地說,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弱與知識的“質”成正比例關系,并且在知識的“質”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弱與知識的“量”也成正比例關系。但是,沒有“質”的知識不論其“量”的多少,都很難產生較強的創新意識。那什么是知識的“質”呢?知識的“質”通常指知識結構的合理程度。合理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同化原有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
就數學而言,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是指按照邏輯關系建立起來的微觀結構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一般到特殊的宏觀結構。這樣的結構強化了對知識的相互聯系的認識,形成整體認知結構,這樣的整體認知結構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揮。因此,在教學中除了注意對知識的“量”進行積累以外,還特別重視對“質”的要求。
(四)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創新思維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創新學習活動來實現,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構建新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探索中產生,并在學生主動探索中不斷加以完善的。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但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確是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來實現。那么,如何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就成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問題。首先教師在更新教育觀念時,要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學生,把學生視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潛力的人,相信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動發展;其次要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用探討、商量式的口吻組織教學,使學生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探討和學習;最后,要重視教學中教師的激發作用、啟迪作用和組織作用,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三、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應用的教學方法
(一)創設民主和諧教學氛圍,引導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長期以來,我國的課堂教學大都是“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模式,課堂教學主要特征是傳授、灌輸知識,教師全盤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課堂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人際關系,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地實驗操作,師生平等地討論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學生往往樂此不疲,并且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這是數學學習中特別需要的,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如教學“圓的認識”,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實踐思考:首先,要求學生先看書自學,再用圓規任意畫一個圓,并匯報實踐操作的體會。其次,讓學生在一張紙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別畫一個大小不同的圓。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得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最后,用直尺在一個圓內分別讓學生畫出圓的半徑和直徑后再提問:“你能畫出多少條?量一量直徑與半徑有什么關系?”在畫圓的半徑與直徑的過程中,使學生發現半徑有無數條,并且知道了同圓中的直徑長度是半徑的2倍。通過以上的實踐操作,驗證了這樣一句話:聽到的容易忘記,只有自己動手做過的才是真正的理解。該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參與操作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處處閃爍著創造的火花。
(二)變傳統的知識傳授過程為“解決問題”序列的探究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來說,他們所面對的都是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讓學生快捷地懂得這些成果或者沿著一條“簡潔、順暢的道路”,重復推演一下當初科學發現的過程,無疑是一條能高效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途徑。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意地創設一些對學生來說需要開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問題情境,對提高學生的創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將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證明的規律納入待“解決問題”的序列中,將學生學習概念、規律的過程設計成對這些問題的“再發現”和“再解決”的創新思維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經歷了探索過程的彎路、岔路和糾偏后受到創新思維方法的啟迪,從而增進創新技能。采用“解決問題”序列的教學過程,一要注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二要引導學生面對問題前進,探索解決問題的新路。
(三)鼓勵學生大膽暢想,啟發學生遷移、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科學的每一項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對事物的未來大膽地暢想是創新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史上許多事物的過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未來大膽進行幻想,并以此暢想目標為導向,激勵學生改組、遷移、綜合運用掌握的知識,尋找各種將暢想目標化為現實的途徑,從而增進創新技能。有這樣一道討論題:“在一個長方體物品的每個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裝繩,需用包裝繩的長度至少有這個長方作物品棱長總和的長度?”學生經過一番討論,絕大多數人認為包裝繩的長度一定超過物品的棱長總和,因為每個面都捆扎成十字包裝繩,即物品的棱長之和,再加上打結的,所以超過物品棱長總和。但是也有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包裝繩可能比棱長總和要短一些。究其理由,假如這個物品是一塊海綿,由于海綿是蓬松的,生活實踐中都要扎緊,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長的包裝繩。這種不茍同于一般的解答從現實生活出發,并能夠對自己的想法充分闡明理由,教師就要予以肯定和贊揚。數學的嚴密性是它的特點之一,但是嚴密性不是絕對的,如果刻意地要求學生“循規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動活潑的思想,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就會受到抑制。
(四)實施“生活數學”教育,擴大學生信息吸納量,激發學生產生新思想,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戈登·德萊頓說,“一個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組合”“最杰出的創意者總是專心于新的組合”。由此可見,擁有豐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組合它們是創造者產生新思想的基礎。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海. 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
[2]馬忠林,任樟輝. 數學思維論[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3]魏香紅.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理論探索[J]. 新課程(下),2018(07):50.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