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向東
摘 ?要:在品質課堂的改革推動下,課堂教育開始注重全過程的教學評價,特別是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踐行學科素養和素質教育的理念,教師需要對美術課程傳統的評價體系進行優化革新,以此對教學評價機制進行創新和改革。基于此,為了能夠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獲得全面、科學、合理的評價,本研究通過查詢相關資料、文獻綜述法展開研究,首先闡述了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然后重點探究了品質課堂引導下的小學美術教學評價創新路徑,希望能為美術教育教學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品質課堂;小學美術;教學評價;創新策略
教學評價是教學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可以發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短板和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強化教學,以此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教學評價功能包括調控功能、激勵功能以及診斷功能,對教學評價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課堂教學質量的穩定提升,特別是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使得美術教學效率提高,還能夠促進學生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有著重要的教學價值和意義。
一、美術教學評價原則
(一)注重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
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自身行為改善的參考依據,因此,教學評價的原則之一即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在品質課堂推動下的教學評價,需要教師明確指出學生在美術課堂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比如美術教學中常見的色彩搭配、線條勾勒等問題,明確指出問題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圍繞評價結果來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比如,大部分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都偏向于色彩搭配,教師就要進行反思,是否是因為色彩搭配這一內容講解缺乏深入,再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以此將教學評價的診斷、調控和激勵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提升美術教學質量。
(二)注重學生創造力培養
美術屬于藝術,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創造力,小學美術在傳統的教學評價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學生在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而對其創造力、創新思維卻缺少重視,這種教學評價方式會導致學生產生認知偏差,讓其認為只需摸清繪畫技巧就可以將美術學透。而品質課堂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的學科素養和技巧,還要求其需要具備一定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需要重點將創造力凸顯出來,對學生創造的美術作品給予中肯的、科學的評價,從而引起學生在這方面的重視,激發其創造力并促進藝術素養的提升。
(三)注重學生個體差異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美術的基礎知識和認知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美術課堂上的表現也參差不齊。以往小學美術的教學評價以“一刀切”的形式為主,無法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多樣化需求進行精細評價,且這種“一刀切”的形式會使得部分學生出現驕傲自滿的心理,而部分學生又會出現畏懼和自卑等負面情緒,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導致其知識的接受水平不一。因此,教師需要在評價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品質課堂下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具體措施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通常情況下,小學美術教學評價體系中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在美術方面的學習結果均是由教師一方來進行定論。而美術屬于一門專業的藝術,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觀感不一,有人會從這幅作品中看到美,而有人并不會對這幅作品有何感悟。同理,教師在美術評價過程中,單一地以自身為主體實施教學評價,存在一定的壟斷性質,極有可能使得學生的優秀作品被埋沒。
因此,在品質課堂的推動下,教師需要立足多元角度來對評價主體進行調整,使得教學評價能夠具備一定客觀性。比如,教師在對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中“小鳥的家”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學評價進行優化,促進評價主體多元化。首先,學生完成本節課的中心主題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評,自評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反思能力的同時,還有利于其對自身繪畫的不足與優勢進行全面認知,以此開展有針對性的評價。然后,自評之后還要引導學生互評,以此可以讓學生在整個教學評價中取長補短,促進評價更加具有客觀性。接著,教師可以將學生創作的《小鳥的家》繪畫作品發至家長群中,引導家長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最后,還可以通過大眾評價的形式提升客觀性。教師可以將學生本次繪畫作品上傳至視頻App、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通過網友的留言和討論來實現大眾評價。這種多元的評價主體能夠使得美術教學評價更具客觀性,同時還能夠將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反映出來,以此與評價結果相結合來對教學形式進行優化和調整,促進美術教學效率不斷提升。
(二)注重評價中的學科特征
美術學科具有很強的審美需求和藝術特征,同時還有一定的人文特性、視覺性和形象性,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美進行創造、理解、發現和感知。在當前品質課堂的構建下,教師除了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美術基礎的創作技法和理論知識以外,還需要培養學生在審美方面的思維能力。因此,只有與美術學科的特征相結合才能夠促進教學評價的公正合理。
比如,教師在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流動的顏色”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立足于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學生年齡較小,因此在評價時對理論層面的要求盡可能放低,著重從學科的核心素養方面著手,重點在于學生在創作時對顏色的審美感知、色彩搭配、創新能力和形象思維的評價,通過合理的評價來引導學生強化對顏色的感知,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流動的顏色,讓其能夠切實領會到顏色和美術的魅力所在。在實施評價時,教師需要與美術學科的特征相結合,適當融入其他評價標準,旨在突出學科素養的教學評價。
(三)重視評價激勵引導
品質課堂重點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旨在不斷增強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以此營造出良好教學氛圍。在此期間,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需要以正面的評價來不斷引導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的提升,幫助其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要想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縮短,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斷提升,教師就要對角色定位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適當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形式來發現學生在美術領域的天賦和優點,以此為基礎給予學生一定的表揚和肯定,這樣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比如,教師在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摸一摸、畫一畫”一節中開展教學評價時,需要摒棄傳統只注重結果的評價形式,改為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對點評語言進行優化和豐富,適時加入一些情感元素在內。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就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認可:“只要大家用心去感受,一樣可以畫出優秀的作品;我們每個小朋友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哦,所以大家盡管放開你們的想象力,用心去創作出來的都是好作品……”這些評價語言可以將學生的畏難情緒有效消除。而在課堂到達高潮階段,教師的評價也要隨之進行調整:“你在顏色的使用方面很大膽,具有創造力”“你的畫風很細膩,給人一種溫暖的美感”等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繪畫自信得到提高,進一步激發其在美術方面的創作靈感和熱情。
(四)融入信息技術來創新評價形式
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教師可以在教學評價中充分引入信息平臺和技術,比如常見的QQ或者微信社群平臺,通過線上教學、微信公眾號等形式來提升教學評價在空間或者時間上的實效性。
比如,教師在對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中“黑與白”一節進行教學評價時,其評價形式可以多樣化。將美術作業通過線上教學平臺中發放給每個學生,學生通過陰影、線條等元素勾勒出黑與白的圖畫,然后借助互聯網功能完成作業提交,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及時有效的點評,在提交作品后的第一時間給予學生有效反饋,教師在進行點評時,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評論和建議來提升其創作能力和審美素養。
(五)注重針對性評價
教師在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實事求是、嚴謹的態度,根據每個學生情況進行有針對性評價,切忌一味批評或者表揚。且在評價時不能使得學生自尊受到傷害,還要將學生作品的不足之處指出來,讓學生可以明確自身的努力方向。
比如在對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學畫山水畫”進行教學時,會有部分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弱,在繪畫過程中出現線條勾勒不流暢、顏色過渡不自然等問題,此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及時地引導,有針對性地對其作品進行評價:“你的畫作很有意境哦,但是這邊的線條還是需要再多加練習”“你的作品框架已經出來了,但是在顏色過渡方面再自然一些,就會更加完美”以這種有針對性的評價來進行引導,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在美術作品方面的表達能力。
(六)注重全過程分層教學評價
在品質課堂的引導下,小學美術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要注重方向的轉變,即從傳統的結果性評價轉向過程性,注重學生的學習全過程,可以促進學生在美術素養以及學習能力方面的提升。
比如,教師在對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風景寫生”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需要圍繞學生個體差異,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其創作的美術作品,與差異化教學相結合對其進行評價。在此期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特點來實施分層評價,將學生按照理論和實踐能力分為三個層次。A層學生通常有較強學習能力,其寫生作品也相對優秀,因此對這部分的學生評價就要相對嚴格;B層次屬于班里中等的學生,而C層次則屬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因此在對B層次與C層次進行評價時,需要適當將標準降低,通過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在美術方面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
(七)樹立全面、多元的評價觀
品質課堂要求小學美術課堂對傳統的教學形式進行優化,為了使得教學質量得到全面發展,就需要合理調整教學評價。基于此,小學美術教師需要樹立全面、多元的評價觀念,立足于美術學科的本質對評價體系進行更新,將創意、審美、文化表達、圖像認知和美術表現等五個方面融入評價體系中,對學生美術教學成果展開全面性評價。
比如,教師在對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色彩的冷與暖”進行教學時,首先要確定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暖色和冷色的基本定義,還有其中所涉及的具體色彩有哪些,逐步引導學生對暖色和冷熱所傳達出來的視覺效果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然后與暖色、冷色知識相結合進行創作。基于上述教學目標,教師要和品質課堂相結合,對實踐活動、問題互動以及類型識別三個環節進行合理設計,然后對學生在應用暖色和冷色創作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特別要注重創意實踐、審美判斷以及圖像識別三個方面。當前,我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對學生成績都是過分關注,導致在進行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部分教師會將學習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這種評價形式會使得學生出現厭學情緒,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基于此,教師需要在品質課堂的推動下,摒棄單一的評價模式,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展開全面、多元的評價,讓學生可以在教學中獲得全面鍛煉和培養。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評價過程中,需要與當前教學形式相結合,將評價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體現出來,正確引導學生對美術展開學習,讓其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以此促進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進一步提升。在此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師就要通過多元評價形式來綜合、全面地展開評價,調動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積極性,以促進美術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崔瑋. 以生為本 因材施教——淺析小學美術作業評價的有效性[J]. 新課程,2021(51):20.
[2]朱佳君. 點燃童真 激發興趣——淺談小學低段美術課堂教學的評價策略[J]. 文理導航(下旬),2021(11):82.
[3]李政陽. 小學美術教育中有效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 讀寫算,2021(33):146-147.
(責任編輯:陳華康)